他们尽显创 新之都风采 2019年度合肥市第4届 年度创新人物评选候选人

合肥晚报 2020-01-21 00:47 大字

编号1 闯出成果转化新天地候选人:黄叙新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副院长设立我国首只成果转化定投基金、助力成果转化落地、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开展创新创业辅导,推动企业发展……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副院长黄叙新,在创新创业浪潮中,积极探索,闯出了一片成果转化新天地。通过近5年的努力,黄叙新成功辅导70余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其中27家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入围瞪羚企业及培育企业榜单,22家企业获得超过2亿元各类基金投资,包括11家企业获得市区天使基金投资,7家企业获得省高层次团队基金扶持,5家中科系企业获得国赛优胜奖,在孵企业中科美络等年主营收入过亿元,中科系企业在全市创新创业中脱颖而出。

编号20 “蘑菇大王”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路候选人:丁伦保 肥西县花岗镇在肥西县花岗镇,丁伦保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蘑菇大王”。38个年头,带领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多年来,他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上,研究攻克了20项技术难题,自筹经费开展“蚕蛹草”“桑枝木耳”“茶渣种菇”“利用各种秸秆栽培珍稀食用菌”等6项技术研究,和安徽大学合作,承担了“派河小流域山林水源涵养技术筛选验证与应用推广”项目研究。特别是他研究出的“利用长稻麦草秸秆立体高产栽培食用菌”新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编号19 35载扎根田间带领长丰草莓走向全国候选人:夏世祥 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扎根草莓大棚35年,多年以来,他不是在草莓地里就在莓农家里。在他长期的辛勤努力下,长丰草莓品种实现三次更替、设施大棚实现四次升级换代、推广应用全程滴灌技术、大棚草莓标准化的推广落地……确保了长丰草莓的安全生产、品质独特、畅销高效。他积极开展草莓“三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35载汗洒田间地头,他让“长丰草莓”走向全国,用科学技术为草莓产量和品质“护航”,荣获“合肥市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编号18 他在孩子心中播撒科技种子候选人:刘涛 蜀山区教体局开创趣味科普活动,“火遍”蜀山区中小学、幼儿园;率领团队探索校园科普课程建设,编写蜀山区第一本区本课程……在蜀山区教体局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组织工作十多年来,刘涛凭借对于科普事业的满腔热情,让科技创新以更接地气、更好玩儿的方式,走近了更多孩子的身边。2006年,他策划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科普竞赛——校园科技动手做活动,如今已成为师生乐于参与的品牌活动。他还不断丰富科普活动内涵。2017年,刘涛主导将动手制作与编程结合,以智能小车项目拉开蜀山区校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序幕。他策划了蜀山区校园科技嘉年华、创客微剧场等众多科普活动。

编号17 他们首创安徽首个双导师制PBL候选人:合肥安生学校团队“PBL”的全称为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以解决现实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项目学习法”。PBL在教学中以项目为主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教授知识点,用展示项目成果的方式来代替学生考试,能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合肥安生学校在安徽首创全英文的中外双导师共同指导的PBL项目式学习,特别邀请了剑桥大学副校长Prof. David Cardwell以及三位来自剑桥大学不同专业领域的导师,再配合校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吕子阳等7名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出了一架可遥控飞行的航空模型,创造性地引入了3D打印技术设计并打印出了部分机身的零部件;基于数据并按照科研论文写作的标准写出论文《影响水培罗勒生长因素的探究》;别出心裁地用数学工具去探究航天的奥秘,最后以杂志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编号16 他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上建奇功候选人:刘连新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副书记 副院长2018年10月,刘连新从哈尔滨来到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命其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兼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此时,刘连新已是国内肝胆外科的顶级专家,拥有多项学术成果,也带领着一支成熟的外科团队。近年来,刘连新带领团队开展的《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干预新策略》课题研究,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他和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将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引入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在学界产生强烈反响。

编号15 合肥造机器人千里赶赴救援现场候选人: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无人装备研究所历时20多个小时,行程1400多公里,三台“合肥造”侦测灭火机器人,从合肥火速“奔赴”煤矿事故现场。2019年12月14日下午,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发生一起透水事故。各方力量紧急参与救援。其中,由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三台HRG侦测灭火机器人,千里驰援,抵达现场整装待命。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无人装备研究所副所长管永贺介绍,由于井下地形复杂,人工作业危险系数高,难度大。而侦测灭火机器人,同时拥有钢铁之躯与硬核技术,能代替人力发挥作用。“虽然最终机器人没有下井,但机器人设备对井下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时应对紧急情况。”管永贺说。

编号14 他们完成安徽首例5G“天玑”骨科手术 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候选人:安医大一附院骨科手术机器人团队2019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特殊的“骨科手术”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利用5G技术,身在北京的知名专家院士田伟点击鼠标,在电脑上作出术前规划,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就能执行命令,展开机械臂,帮助医生完成骨科手术的精准操作。这也是安徽省首例5G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早在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已经利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手术。利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患者的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减少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脊髓、血管损伤风险。截至目前,“天玑”骨科机器人已经参与了327台骨科手术。

编号13 他是手术专家也是发明家候选人:尚希福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骨科主任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独创的“尚氏入路”——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微创髋关节置换技术,无需借助任何特殊器械和假体,患者麻醉清醒后就能下地活动,术后3至5天即可出院,大大减轻了病人负担。该技术造福了数千名罹患髋关节病痛的患者,中国骨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王岩教授称其为“尚氏入路”。尚希福不仅是手术专家,他还是发明家。他创造性地发明了“股骨近端重建技术”,用常规手段解决非常规问题,是高位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复杂畸形的患者的福音。他发明的髋臼杯、髋臼周围截骨术专用骨刀和专用的原始髋臼取出器等器械和材料,使手术化繁为简,已成功服务于众多病友。

编号12 为无数疼痛患者解决难题候选人:殷世武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疼痛科主任一年完成上千台介入手术,为无数疼痛患者解决了难题。殷世武带领着合肥市二院介入医学科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介入医学科作为合肥市二院的拳头科室,也被评为安徽重点特色专科和合肥市重点学科。2019年,他带领学科一同将介入疼痛深入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利用介入疼痛使得脑梗瘫痪者重新行走。他参与编撰的《胰腺整合介入治疗学》也是国内第一本有关胰腺介入治疗整合医学方面的书籍。

编号11他将让静脉病患者用上“中国造”支架候选人:王晓天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在2019年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总决赛上,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天带来的创新项目“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得到专家评委们的充分认可,最终取得总分并列第三名和二等奖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新型髂静脉支架系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投入临床,造福更多的静脉疾病患者。这一创新发明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审批绿色通道,在全国20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入组已经接近尾声。一切顺利的话,有望在2022年上市,应用于临床,造福中国的病友。

编号10 嫦娥四号的关键设备有咱“合肥造”候选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室团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下称固体所)研制的缓冲拉杆,成为这次软着陆中重要一环。月球背面地形极其复杂,这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拉杆也成为“嫦娥四号”着陆系统中的关键重要件。在这一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突破了拉杆产品多项冷、热加工关键技术,在拉杆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拉杆结构设计以及各项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由这种合金制成的缓冲拉杆,曾于2013年成功保障“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为我国首个航天器踏足地外天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号9 创办合肥首家无人超市候选人:汪程 合肥首家无人超市创办者合肥学院2013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汪程,是合肥第一家无人超市Moby store运营公司的总经理。汪程于2015年开始创业,2016年开始尝试无人超市的设计。他于2015年7月成立ET4.0团队并入驻合肥学院创客空间,次年3月在ET4.0团队的基础上创办安徽合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Moby store正是由这家公司维护和运营。 Moby store颇受合肥学院师生的欢迎。只需要扫码-进店-挑选-结算四个步骤,就可完成一次自由的购物。15㎡的空间,主体像一辆房车,左右两边是透明玻璃,可以清晰看到内部摆放的饮料、零食和生活用品。目前,汪程所在团队开发的无人超市系统已经应用在全国多个城市,包括上海、无锡、昆山等地一些高档小区。汪程正带领团队优化系统——实现系统自动排查商品缺失数量以及监控无人化管理。

编号8 补齐技术短板造福肿瘤患者候选人:陈根 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能离子加速器曾是安徽省的科学技术短板,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加速器部部长、高级工程师陈根带领团队用了四年时间,攻坚克难,不仅将这一短板“补齐”,更让它成为了安徽省的技术强项之一。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常年无休成了他的日常。“我们的身后是无数被肿瘤困扰的家庭和患者,早一天投入使用,就能早一天帮他们缓解痛苦。”陈根说,他们研制质子加速器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让更多的患者能有机会接受治疗,通过研制实现设备的国产化,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编号7 合肥造“和氏璧”助力解决能源问题候选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队它的外形呈饼式结构,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它的价值不是“城池”能衡量的,它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部件之一。2019年9月20日下午,ITER计划极向场6号超导线圈交付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工活动在合肥举行。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极向场6号线圈竣工交付。这一合肥造“和氏璧”即将启航运至法国ITER现场,为人类实现用核聚变解决能源问题打上“合肥制造”烙印。

编号6 一群理工男与编程的“浪漫故事”候选人:中国科大超算鸿雁队2019年11月8日,由国际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面向亚太地区的第七届大学生RDMA编程挑战赛在北京落下帷幕。由中国科大学生组成的超算鸿雁队获得一等奖。这次比赛范围扩大至整个亚太地区,有30多支队伍参赛。在本届比赛中,科大派出一支五人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二学生张子豫担任队长,队员为研一学生姜庆彩、许乐,大三本科生刘紫檀、付佳伟五人组成,由计算机学院安虹教授指导。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准备,科大超算鸿雁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第三次蝉联一等奖。

编号5 做国内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候选人:江如海 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年前,江如海还是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的一名研发人员,每月拿着稳定的工资。2017年,江如海在工作中调研发现,无人驾驶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一个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念头在他脑中浮现。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江如海毅然辞去了工作,带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攻坚克难,最终推出了国内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如今,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合肥造”无人驾驶摆渡车已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具备了从研发到量产的条件,这是合肥乃至全国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

编号4 突破了哺乳动物的视觉极限候选人:薛天教授研究组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2019年3月1日零点,中国科大发布了最新科研成果: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韩纲教授研究组合作,结合视觉神经生物医学与创新纳米技术,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突破了哺乳动物的视觉极限。

编号3 为创客搭建梦想的桥梁候选人:童宗兵 安徽省首家创客空间合创邦的创始人提及童宗兵,在合肥“创客界”小有名气,他发起成立安徽省首家创客空间——合创邦,搭建起社会化开放创新平台,为合肥及周边地区的创客对接创新创业资源,积极推动合肥创客发展,为创客搭建梦想的桥梁。合创邦是集创客空间与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众创空间,创客导师多为知名企业家和创业者,包括中科院、中科大、合工大等科研院所多名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积聚了大量资深创客和科技爱好者。如今,合创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成为全国首个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创客中国”国家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平台落地,并与工信部签订协议,被列入工信部全国重点扶持的四个创客空间之一。

编号2 事故应急处置她总是“冲锋在前”候选人:李蓉蓉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蓉蓉,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书写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风采。李蓉蓉先后参加了“极端条件下压缩机关键部件失效预防技术”、“危化品存储压力容器火灾后的合理使用评价技术”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相关成果多次在重大事故原因分析、灾后应急抢险等安全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安徽首家悦书房里的有声图书馆亮相肥西

1月15日,安徽首家书房里的有声图书馆在肥西县柏堰科技园明珠书房惊艳亮相。据介绍,明珠书房有声图书馆是一种用耳...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