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垂下 一碗乡愁 合肥多地手工挂面成抢手年货
肥西县严店乡油坊村,马永元在整理挂面。
整理挂面像指挥一个乐队。
在巢湖市柘皋镇小冲份村,魏瑞满边晾晒边拉抻挂面。
归仓。
晾晒。
收面。
条细如丝的手工挂面。
马永元夫妻俩。
上架。
上筷。
和面。
本报讯 年关将至,在巢湖市柘皋镇小冲份村,一对老夫妻日夜赶制手工挂面,被商贩上门抢购一空,供不应求。而在肥西县严店乡油坊村,村民马永元的手工挂面作坊内也是同样的场景,前来购买手工挂面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年轻人从城市驱车赶来购买,为的就是这一碗乡愁。
老母鸡汤配手工挂面是很多人记忆中的营养大餐。手工挂面因口感独特、绿色无添加剂而备受喜爱,但因制作工艺考究,劳动强度大,产量低,面临“断代”的尴尬境地。我们日常吃到的挂面一般是机器压的挂面,手工挂面很少能吃到,更不要说看一看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
寒冬腊月的晴天,走进肥西县严店乡油坊村,你会看到村子里有十几户人家门前挂着雪白、条细如丝挂面的景象,煞是壮观。据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挂面村”,当时全村近半数以上的人家都做手工挂面,如今坚持传统手工挂面制作的人家越来越少,大都是在家留守的中老年人传承着这份老手艺,年轻人很少。
“已做了56年的手工挂面,一个冬天能做5000斤挂面。随着年关将近,前来购买手工挂面的人更多了。”今年70岁的马永元在揉面休息的短暂时间开心地说,就连一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也开始前来购买。
1月1日,在巢湖市柘皋镇小冲份村,今年74岁的魏瑞满与妻子在屋子、院子里来回奔波,日夜赶制手工挂面,依然供不应求,有小商小贩上门抢购,甚至提前订货“排队”。“手工挂面工艺繁杂,制作起来很麻烦,时间也长。我们家一天最多也就只能做上50-60斤。”魏瑞满说。
据了解,手工挂面加工须经过“揉、压、搓、挂”等重要环节,没有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和面、醒面、盘条、绕条、二次醒面、拉条、三次醒面、上杆、二次拉长、晾晒、下杆等十几道制作程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所用原材料仅仅是面粉、食盐和水,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魏瑞满老人告诉记者,制作手工挂面,第一步,首先挑选精细面粉,称好后,再称盐。面粉和盐的比例是:10斤面粉,半斤盐。接着,面粉与盐掺在一起,用冷水(井水)搅拌、在钵子里使劲揣熟,直到达到“三光政策”(面光、手光、钵光),意思就是湿面不沾手、不沾钵,揉成的面表面光滑。将揉面上案板、拉粗条、盘进钵里、然后醒面1个小时,撒上煮熟的面粉,将粗面搓成细面,再上筷、上箱,盖上箱盖,在箱子里放置一夜,进行醒筋。次日清晨,上面架晾晒。晾晒时,需边晒边拉拽,一直拉到底(贴近地面,近两米长)。晾晒两三个小时后,要将挂面底部招折起来,挂上(两米就变成一米了)。基本上晾晒半日(这个要根据阴晴、气温高低)面就干了,可以收面下架了。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卓旻 晨报记者 李远波 文/摄 通讯员 邢乾 柳迎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黄求存)日前,肥西县官亭镇1083户群众喜迁安置点住新房、过新年,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民生工程所带来的获得感和...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