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茧“蝶变”大产业
日前,记者走进山南镇,绿色桑园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启华正带领蚕农们打桑叶、喂秋蚕。
说起肥西桑蚕业的发展,从1978年就开始栽桑养蚕的赵启华最有发言权。“以前我们这里只养几盒蚕种,后来不断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发展到了700亩桑园,明年我们预计可以养到两千盒蚕种,产值在400万元左右。"40多年来,赵启华的养蚕事业几经起落,从最初的小户养蚕到如今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蚕桑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产值达1800万元。
催青、采桑、剪桑、上桑、除沙、上簇……传统的养蚕,蚕农养蚕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为了减轻劳动量,提高产量,传统养蚕方式也在进化。
“比如说以前消毒都是小的喷雾器,一个棚都要一天才能完成,现在都用机载喷雾器,只要15分钟就可以完成,采桑这块我们也用上了省力车和发条剪,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赵启华介绍道。
传统的蚕桑生产是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蚕一生28天左右,体重要增加1万倍,食桑又集中于10余天,此阶段,桑园管理、大蚕饲养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制约着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018年,肥西县开始试点工厂化养蚕。
走进山南镇沈店社区合肥市茧多多蚕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排标准化养蚕大棚进入视线,四排地蚕整齐排列,每排地蚕宽度在80厘米,几名蚕农正沿着地蚕按顺序铺上桑叶。
“通过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我们可以带领着大家一起工厂化养蚕。"据合肥市茧多多蚕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祖才介绍,过去沈店社区养蚕是一家一户,现在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从农户手中流转了土地建桑园,建养蚕大棚,进行工厂化养蚕试点,从养蚕模式到桑树品种、从控温控湿到桑园管理,各方面比过去传统的方式先进,科技含量高。
山南镇金牛社区村民郭惜芬从小在家养蚕,如今她在茧多多公司打工,真切感受到工厂化养蚕的先进。“那时候小规模,农闲时候在家没事养蚕,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现在春蚕加秋蚕有几百张纸,效益高太多。"
“以前一家一户养也没什么收入,现在我们把地承包给大户,自己在公司打工,既能得到租金又有打工收入,收入比过去好。"一旁干活的沈店社区村民江德新笑着说。
和传统养蚕方式相比,工厂化养蚕讲究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新型化,养出的蚕品质好,自然收益比过去高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传统养蚕到科学养蚕应用、从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到工厂化养蚕试点、从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到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肥西县蚕桑产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县蚕桑办生产技术科科长卫功举介绍,经过不断探索、改革、扶持,肥西县蚕桑发展不断提质增效。目前,肥西县规模化桑园面积已经达到5200亩,规模大户达到了26户,规模化蚕茧产量占20%,肥西桑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位,蚕茧综合质量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蚕桑作为肥西县特色农业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4.5万亩,栽桑养蚕达2200户,重点分布在铭传、官亭、山南、柿树岗、花岗、紫蓬、紫蓬山管委会7个乡镇园区,2019年,全县发放蚕种3.67万张,年产值约7000余万元。
围绕蚕桑产业,肥西县蚕桑的资源综合利用也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从传统的‘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跨越。"卫功举最后说道。“今后,肥西县将更加注重三产融合,更好地实现桑蚕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教育文化体验功能和观光旅游功能的有机融合,推进肥西蚕桑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记者 刘成璐)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使儿孙重复享受拆迁安置待遇,孔某某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向拆迁安置部门递交虚假的证明材料,以期再次享受拆迁...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