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从一组数字看合肥农业农村70年发展变化
合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通过数据展示乡村振兴成就:2018年,合肥市粮食总产、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保障能力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第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实现跨千元增长,突破2万元,从2012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7位跃升至2018年第8位。
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7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时期,2017年至今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合肥市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8.0亿元,年均增长6.2%;粮食产量由47.2万吨增加到161.7万吨,年均增长4.2%;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农机总动力5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955台、小型拖拉机7762台,机耕面积58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98.8千公顷。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1978年,肥西县山南公社小井庄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7年,合肥市农业总产值485.91亿元,较1978年增长60.5倍,年均递增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4元,较1978年增长179.5倍,年均递增14.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时期,合肥市农业农村发展驶入快车道,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建设各类农业园区44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34个,设施农业面积51.6千公顷。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301.35万吨,较1978年增长86%,年均递增1.9%;肉蛋奶总产77.6万吨,较1978年增长11.2倍,年均递增7.4%;水产品总产21.6万吨,较1978年增长44.7倍,年均递增11.8%。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5万千瓦,较1978年的51万千瓦增长9.5倍,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1.7%。
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9元,高于全省平均6393元,高于全国平均5772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59元,比1978年增长122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8平方米,是1978年的5倍;每百户农民拥有小汽车23.3辆。
“四生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合肥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转变,1978年全市一二三产值结构73.9:10.9:15.2,2018年为3.5:46.2:50.3。农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197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84.5:0.5:14.5:0.5,2018为52.7:4.6:26.9:15.8,形成优质粮油、草莓、蔬菜、生猪、家禽、乳制品、淡水产品等十大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长丰草莓成为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大县,品牌价值66.4亿元。
生产、生态、生活、生意“四生融合”,是合肥市农业农村发展途径,近年来推进虾稻产业“3115”发展战略(即到2021年,实现全市虾稻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以上、一产产值10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总产值500亿元以上),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契合,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跨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产业融合体系,争创庐江国家农业高新区,高水平建设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加快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合肥龙虾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挖掘城市居民的田园和乡村情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截至6月底,市县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完成投资20.48亿元,全市入库项目总数205个,首批2个市级项目有序实施,第二批项目谋划推进,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纳入全市大建设计划统筹考虑、优先安排,持续推进农村产权等领域改革,全面唤醒农村土地、宅基地、房屋等“沉睡的资源”,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步伐。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合肥市已完成437个中心村建设,加快93个2019年度中心村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市规划布点中心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袁兵
新闻推荐
肥西县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肥自然资规公告[2019]14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