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德肥西推行责任制
周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尚德离开我们的第30个年头。在脱贫攻坚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我们非常怀念尚德同志,40年前,他为农村改革敢于担当、勇闯禁区的所作所为,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李尚德1930年4月生于阜阳地区太和县,1948年6月随大军南下,一直在六安地区工作。六安是尚德的第二故乡,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这片热土,他一生中最辉煌的经历是在肥西推行农村责任制。
1978年夏秋时节,江淮地区遭受百年未遇大旱,为了抗旱抢种救命粮,安徽省委决定把地“借”给群众种麦子。肥西县山南一带的社队干脆把土地悄悄分给了农民。紧接着,就有人写信给地委、省委告状,指控肥西的某些干部在搞资本主义复辟。一场“政治台风”正在肥西大地悄悄生成。1978年11月,尚德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无异于跳进了这场“政治台风”的中心。
1978年11月15日18点55分,尚德到肥西的第2天晚上,他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抗旱工作。常委们对部分社队分田到户看法不一,有的同志心存顾虑,担心犯错误;有的同志则认为,分田是复辟,是倒退,是大方向问题,不应支持。尚德一贯实事求是,在未掌握实际情况之前,他没有轻易表态。
为了摸清分田到户的真实情况,尚德第二天就下乡了。一个月之内,他跑遍了全县51个公社,带头“借”地给农民的山南区大部分生产队他都到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看到了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民弟兄对“借”地的强烈渴望。许多人直接了当地说,干脆把地分了,保险能多种多收。
随后,尚德立即组织各公社干部到官亭聚星公社向阳大队和山南公社黄花大队参观。这两个公社“借”地种麦搞得最扎实,成效也最明显。尚德在那里开现场会,其用意就是要用事实说服那些对“借”地抗旱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领导干部。在场干部亲眼目睹了“借”地的好处,比不切实际的报告更有说服力,大家都跃跃欲试。尚德抓住时机,鼓励他们大胆把地“借”给群众,态度鲜明地说,“你们看向阳、黄花借地种麦搞得多好,回去就按人家这种形式干!”
毫无疑问,尚德一到肥西就支持群众搞包产到户,是冒着相当大的风险的。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原省委书记曾希圣为“责任田”而倒霉,安徽干部在“责任田”里犹如惊弓之鸟。然而,尚德从关心农民切身利益的良好愿望出发,在肥西这块土地上闯进了“责任田”的“禁区”。在那段日子里,尚德天天下乡,哪儿的包产到户遇到了阻力,他就及时去疏导,天天忙十几个小时不休息,深更半夜才回家。为了一方百姓过上好日子,尚德把全身心部押在了推行责任制这一作大事业上。
尚德是县委一班人的主心骨,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县委的决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肥西县委决定,把部分社队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全县推广,以确保第二年的午季获得大丰收。并于1978年12月20日,向地委和省委呈送了《关于建立生产责任制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形成的主观意志,而是实事求是总结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结果,它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第一份以县委名义写出的关于生产责任制的报告。
一石激起千层浪。肥西县委支持包产到户的态度惊动了省、地委的领导干部,尚德在六安地区被视为带头搞“单干”的典型,反对者以不同方式向省地两级主要负责人施加压力。
1979年2月1日,省委派出由省农委主任周曰礼带队的38人工作队进驻肥西山南,名义上是宣讲中央1号文件,实际上是来调查山南包产到户情况。尚德对工作队的到来表示极大欢迎,他亲自打电话给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再三嘱咐:“工作队的同志想到哪去看,你就让他们去看哪儿。”工作队进村一宣讲,群众便怨气冲天:“早也盼,晚也盼,盼到现在搞了两个'不许干'(指中央1号文件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当着工作队的面,山南群众强烈要求包产到户,甚至要求中央修改文件,把“两个不许”去掉。
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群众走在了干部的前面。肥西的农民超前觉醒了,他们对包产到户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感染了工作队,也教育了工作队。周曰礼于2月4日晚赶回合肥,向省委书记万里同志作了口头汇报,如实反映了群众的强烈要求。万里同志立即主持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周曰礼汇报的情况,并决定在山南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79年2月6日,周曰礼重返山南,传达了省委意见。山南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全区6个公社在5天之内全部推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责任制犹如茁壮的春笋,在肥西全县纷纷破土。1979年2月13日,尚德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他说:“我们是农业县,如果不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我们将对不起党、对不起全县人民。今后,要衡量一个党员和一个干部工作好坏,就看你为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了多少建议,办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贡献,否则,都是说空话。”
省委决定试点,县委书记的明确表态,给肥西的责任制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活力。包产到户像一股旋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波及到肥西全县40%的生产队。
1979年的清明时节,肥西的庄稼长势良好,午季丰收在望。可是社会上却流传着各种顺口溜,“先分田,后分队,一步一步往后退,一直退到旧社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尚德顶着压力,没有退缩,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勇于坚持真理的气节,也表现出了一个县委书记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立场,更表现出一个农民儿子盼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的一腔深情。
关键时刻,省委书记万里同志来到肥西。1979年5月21日,他在视察山南小井庄时,正是油菜结籽,小麦灌浆季节,田野上一派丰收景象。万里很高兴,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他对社员们说:“你们就这样干,包产到户想干多少年就干多少年!”临走时,万里一再嘱托干部群众,一定要把生产搞好,待秋季取得大丰收,他再来看望大家。
万里讲话算数,秋季大丰收之后,他于当年12月13日再次来到肥西。事实胜于雄辩,责任制所显示出来的巨大优越性,已经在山南、在肥西开花结果,万里放心了。
肥西的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催生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开花结果,除了她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外,还在于肥西县委、六安地委、安徽省委直至中央各级党组织的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和充分肯定。
1979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一锤定音。由包产到户引发的农村改革犹如强劲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国农民从此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82年8月13日,《安徽日报》以将近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李尚德的《走向富裕的新起点》一文,他认为,“‘双包到户’责任制,不仅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的新起点,而且必然由此引出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新路子。”
如今,尚德预见的这条“新路子”已经越走越宽广。可惜,尚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他所深深热爱的六安人民。他走得太匆匆,太匆匆,他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没来得及做,他渴望六安人民脱贫致富的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
尚德去世以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打电话委托安徽省委,要以他个人名义给尚德送一个最大的花圈。在尚德的追悼会上,中共六安地委对尚德作出高度评价。
求实风尚四十年不懈不怠为振兴皖西鞠躬尽瘁
唯真美德六十载律己律人倡优良传统风范长存
追悼会上这幅挽联,是尚德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尚德同志1983-1985年任六安行署专员,本文作者系李尚德同志的夫人)
新闻推荐
前7月,肥西县规上工业呈现出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良好态势。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稳定趋好的发展势头为全...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