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让尚学之都更加璀璨 记奋斗在社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

合肥晚报 2019-04-26 01:20 大字

社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量质并重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对于发展社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合肥,也有这样一群扎根在基层、奋斗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才让我们生活的城市闪耀出璀璨的光芒。本期社区大学特刊走访了三位不同社区里的学习达人,来听听他们与群众、与学习之间的别样故事吧。

社区教育的探路者

常青街道社区教育专干余国翠

“我在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从事了多年的教育、文化、宣传工作,社区教育是近年来街道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我工作的重心。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社区教育是城市发展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而我们是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的幸运的建设者。”余国翠有感而发。

回忆起常青街道的发展与自己工作的转变,余国翠说:“2003年常青街道从‘安徽第一镇’区划调整为‘常青街道’,我们打交道的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怎样帮助他们完成身份转变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2009年余国翠开始担任常青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主任,当年安徽省教育厅发文《关于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她认真学习这一文件,初步明确了社区教育是通过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建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在网上浏览了很多信息,还去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学习经验,回来后和领导、同事们讨论,将先进地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经验汇总成册,还根据汇总的信息做了调查意见表。

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满足社区居民差异化的学习需求。2009年下半年,余国翠几乎每天都在各个社区跑,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意见表,听取居民代表的意见,发现社区教育这块需求很多。“小孩放学、寒暑假没人带,社区的老年大学不够多、课程少,社区就近的图书馆少……我将这些资料一一记录下来,分为群众需求、本地特色、活动计划、需要的支持几大块,提交给街道。”常青街道对此非常重视,很快召开了党工委专题会议,讨论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召开集中讨论会、现场推进会,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将这些方案付诸实践。

据介绍,常青街道每年设立80万-100万的财政预算用于社区教育,2012年年底前街居两级建立了5所快乐学堂、9个老年学校,还设立了9个学习点,每个学习点都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科普宣传栏,社区教育阵地硬件明显改善。2013年,常青街道社区学习中心在淝南社居委挂牌成立,总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除了完整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至关重要。为此,余国翠积极联系合肥高校,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到快乐学堂给孩子们讲故事、做辅导,深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欢迎。邀请辖区内有一技之长居民,请他们来当老师。经过努力,街道逐渐建立了由专兼职管理人员、兼职教师、专业技术人才、民间艺人、离退休教师和大学生等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此外,通过社区教育中心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和指导,定期培训,明确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志愿者进行规范和优化,保持队伍的先进性,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为一名扎根于社区一线的工作者,余国翠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安徽省首个社区级科技馆分馆的建设,“在和居民接触过程中,很多家长和学生向我反映,去合肥市科技馆太远,周末人太多,希望能够建一个家门口的科技馆”。为了提高居民的科技素养,她想到了建一个社区科技馆,“在向领导汇报沟通以后,主要领导带着我到区里、市里争取上级的支持,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想法也很感兴趣,积极帮我们联系了合肥市科技馆,经过多次商议,2016年合肥市科技馆同意和我们共同打造了安徽省首个社区级分馆——淝南家园分馆。”

像这样的故事在常青街道还有很多,居民们到社区图书馆看书,来上各类养生课、运动课,整个社区都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新市民大讲堂”荣获了2018年合肥市最受百姓喜爱的社区教育活动品牌。街道被评为2018年合肥市第三批全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充实的工作也让余国翠收获满满,她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市优秀工会工作者、市工会优秀通讯员、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市组建工会先进个人、市妇联系统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手,“我的成长和街道的进步分不开,也和社会大环境分不开,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也非常自豪处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好社区教育这项工作,继续提高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华煜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唐萌

社区姐妹们的“舞蹈老师”

七里塘社区志愿教师丛培红

目光转到蜀山区的七里塘社区。丛培红是七里塘社区的“明星”,不论男女老少,都尊称她“丛老师”。丛老师是七里塘红枫健身队负责人,令人佩服的是,她不仅精通十八般“舞艺”,还带着“老伙伴”们,把自创的瑜伽舞跳到了韩国。

68岁的丛培红是原红旗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性格开朗的她从小便爱好文艺,能歌善舞。年轻时,她不仅是单位的文艺骨干,还曾担任过厂里的工会女工主任。那时候,厂里的女工们除了上班,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丛培红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首先想到了自己比较擅长的舞蹈,为了能教好女工们,她先买来碟片自学,然后尝试着编舞,再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指点,最后才教给女工们。在她的带领下,女工们喜欢上了舞蹈,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原本一个个不是颈椎不好,就是腰椎不好,跳了一段时间舞后,不仅精神好了,病痛也都减轻了。”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合肥市也举行了庆祝活动,她带领40多名女工扭起了大秧歌,“记得我们从小东门一直扭到大西门,围观的市民特别多,场面十分热闹。”丛阿姨说,此后,除了教授舞蹈,她还将自己擅长的太极剑、太极拳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厂里的女工们。

2001年,退休后的丛培红仍然不忘发挥余热,开始带着社区里的居民们一起跳舞、锻炼。最多的时候,她负责5个晨练点,每天轮流去一个。在晨练点,她教授大伙健身舞、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丛培红满脸自豪地说,最多时,一个晨练点有100多人一起锻炼身体,“年龄最大的70多岁了,年龄最小的20多岁,不少年轻人跟着我们一起晨练,他们还跟着我学跳广场舞呢。”为了让广场舞不扰民,丛培红还特地制定了一些规矩,“比如,中高考期间停跳、广场舞的音量不能太大……”

2013年丛培红还自创了瑜伽舞,“将瑜伽和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非常适合关节、韧带僵硬的老年人跳。”平衡式、反腰式、拜日式、倒立式……被糅合了很多瑜伽招式的瑜伽舞既柔软恬静,又不失活力妩媚。在2013年年底的时候,她结合自创的瑜伽,又增加了耍剑和时装秀等元素,编排出了一个特色节目——瑜伽舞《江南雨》。丛阿姨和“老伙伴”们应邀去韩国参加中韩老年文艺健身友好交流活动,瑜伽舞《江南雨》博得了韩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表演结束后,现场的韩国观众全体起立为她们的精彩表演鼓掌。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韩国老太太专程找到她,拉着她的手,用十分生硬的中文赞叹道:“你们真厉害!”

这么多年来,丛培红的徒弟有上千人,“女徒弟占大多数,男徒弟大概有十几个人。”为了教好徒弟,她经常早出晚归,对此家人非常支持,“特别是老伴,他非常支持我,一到雨雪天,还会接送我,或者给我送伞。”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丛培红说,未来她会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中老年人热爱瑜伽这个有益的运动方式。红枫健身队已走过20个年头,“20年来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人退休了但思想没有退休,我要坚持不懈地带领大家积极锻炼,争取都有个健康的体魄。”

梁萌萌赵俊侠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唐萌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农业达人

2018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赵启华

一路向西,来到肥西县山南社区,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名叫赵启华的农业达人。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赵启华,秉承小井庄人的精神开始种桑养蚕。自此近40年的刻苦钻研使他练就了集蚕桑生产、收烘加工、销售服务、技术指导等技能于一身的本领。

为了学习农业技能,他报名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蚕学专业的学习,两次进入省农科院深造学习,写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全面系统地提升了栽桑养蚕技术。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蚕桑科研项目,完成了国家引智示范推广项目“家蚕灰黑蛾品种517*518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省蚕研所合肥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家蚕灰黑蛾夏秋品种517*518示范及丰产技术研究”、合肥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专家大院”等科研项目,承担安徽省家蚕新品种的农村生产鉴定工作。

凭着对蚕桑的热爱,赵启华不断学习钻研,“一种含有改性苯丙乳液的桑树肥料及其制备方法”等5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气流法筛茧装置”等11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蚕桑专家。先后组织举办各种蚕桑技术培训班90余期,培训蚕农8000多人次,编制《桑树病虫害防治》、《家蚕主要蚕病及防治》及《家蚕饲养技术及现行生产用种简介》等多个培训教材;编印并发放“桑树高产栽培模式”、“家蚕饲育技术标准”、“夏秋用家蚕品种性状及饲育技术要点”和“家蚕品种性状及饲养技术简介”等明白纸6000余份。

值得一提的是,40年如一日的坚持,由原先的数十亩蚕桑变成了如今的蚕桑经济带;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不仅使他自己走出了贫困,同时也使乡亲们脱离了贫困,一富带全富,先后牵头成立了肥西县金牛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近400名,其中安置了20余位残疾人就业,桑园面积4000多亩,年产值近2000万元,吸引30多人返乡创业从事栽桑养蚕,带动周边六安、舒城等地50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荣获“安徽省科技服务双百行动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合肥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信用示范合作社”等称号。赵启华个人也获得了“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首届优秀社区教育志愿者”“优秀科技特派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肥西优秀实用人才”等称号。

如今的赵启华虽然已经小有名声,但是他仍然不满足现状,低调做人,努力夯实基础,时常利用休闲时间看看新闻、杂志,有时也会去图书馆搜集有关蚕桑方面的资料,看见比较新颖的方法,他就会用一个小本子记下来,回家再细细钻研。在赵启华眼中,时代在变化气候环境也在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衣着这一块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未来我会一如既往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让我们的蚕桑经济发展得更好。”

刘波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唐萌

新闻推荐

规范统战工作 助力园区建设

按照市委、县委统战部的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园区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近日,肥西县国土局召开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会...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