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花船唱小调

肥西报 2019-02-20 09:07 大字

开栏的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历史文化悠久的肥西县,共有30多个非遗项目,体现着肥西这片热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县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记忆。为让更多的百姓一起来认识非遗、宣传非遗、保护非遗和传承非遗,肥西报社与县文广新局共同开设“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专栏,通过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非遗项目,展现非遗风采。

肥西自古繁华地,群英荟萃数三河。三河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三河,有一项传承久远、经久不衰的传统民俗艺术,它与三河的过去息息相关,直到现在还依旧散发出别样的魅力,它就是三河传统艺术,闹花船。

说起这闹花船,肥西县文化传人、著名民俗专家胡益定侃侃而谈。今年已是74岁高龄的他深爱家乡三河,自退休后就一直致力于三河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三河民俗艺术的活名片。“这闹花船,在三河已闹了两千余年啦!"胡老说道。据他考证,闹花船的习俗来源于一场战争。

现在的三河古镇位于肥西县南端,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三河却不是如今这般模样。那时,三河是巢湖中一块浮出水面的高地,古称鹊渚,是鸟雀栖息的地方。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流逝,湖水下降,古鹊渚与湖岸相连,形成陆地,于是便改称为“鹊岸"。战国时期,鹊岸地处吴头楚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相传,吴楚争雄爆发“鹊岸之战",两国军队在丰乐河与杭埠河交叉口的河心上激烈交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巢湖水位突然下落,河水猛流入湖,双方的战船全被搁浅在了河心的沙滩上,这处沙滩也因此得名“架桨滩"(传说中,三国时曹操的水军也曾在此架桨)。战争结束后,架桨滩附近的年轻人来到搁置的战船里,他们根据当时的地方风俗自编了一些节目在战船上玩耍,相互嬉闹,十分开心。后来,吴军获胜,将战船拖走,但人们仍然十分怀念战船上的那些欢乐时光,自此之后,每逢节庆,三河人便会用竹、木、芦柴等材料,扎制成各种美丽的花船,在陆地上重演那些节目。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又被称为“旱船"、“旱地行舟"。

闹花船的表演发展到现在,十分具有表演性和艺术性,少则七人,多则十二三人,其中,船中间站着一个或者三个姑娘,三河人称其为“灯芯子",船旁边站着四到六个丫环,船外前面一个老头子划桨,后面一个老妈子掌舵,有时还会加上一个丑角,负责插科打诨。到了表演的时候,旱船会随着伴奏扭来扭去,大家用三河土话唱着三河民间的秧歌调,唱词的内容有时是望风采柳、随意道白,有的时候则是相对固定的台词。胡老对记者说,他还专门为三河创作了一套唱词,以三河的四大名片“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丽天堂"为题,十分精彩。

“如今的闹花船,已经不仅局限在三河这一个地方啦,它还入选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老说。闹花船起源于三河,在周边的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流行于全国各地,向北流传到合肥、蚌埠、徐州等地,向东流传到巢县、含山和江苏一带,向南流传到庐江、铜陵和浙江等地区,向西流传到舒城、金寨和河南等地。

(本报记者 邓可)

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

肥西县文广新局 肥西报社 联办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

到三河古镇观看热闹的民俗演出、去古埂公园猜一猜灯谜、进县文化馆品一品“美丽肥西"摄影展…&hel...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