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合肥“传奇”

合肥晚报 2018-03-14 02:19 大字

○纪录片摄制组在拍摄台湾基隆港

○位于合肥肥西的刘铭传故居

○摄制组成员在台湾铭传大学刘铭传铜像前合影留念

○2017年6月16日,电视纪录片《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开机仪式在肥西刘铭传故居隆重举行

○摄制组在拍摄台湾雾峰林家故居,采访林朝栋的后人(林朝栋在中法战争时战功优异,得到刘铭传的青睐,在刘铭传主政台湾期间得到重用)

据悉,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近日正在福建进行紧锣密鼓的拍摄,目前整体进度已近半,预计今年10月正式开播。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这部纪录片的总撰稿人、著名作家季宇,以及该片导演、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王振涛,听他们讲述这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有趣的幕后故事及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铭传。

《淮军》作者亲笔撰稿  翻阅大量史料“逐真”

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季宇去年受邀为纪录片《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担任总撰稿,他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投入了很大精力。他说,“感兴趣是因为刘铭传是合肥人,而且特别了不起。这些年,我对刘铭传的题材一直很关注并且很有兴趣,这些年也一直在研究,刘铭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都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把他的影响力给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安徽合肥还有位这么了不起的人物。”2011年,季宇创作《淮军四十年》这部作品时,其中有几个章节写到了刘铭传,为此他也搜集了很多资料。而到了写纪录片时,季宇觉得之前的那些资料远远不够了。“这部纪录片是专门表现刘铭传的,一共4集,包括他临危受命出山保卫台湾、建设台湾的全过程,我们力求真实地还原,这就需要大量的真实而详实的资料。”季宇2017年夏天开始撰写提纲和初稿,其间查阅了中外大量文献资料,收获颇丰。“清政府的奏折、相关人士的来往书信,以及法国政府、法国海军部在中法战争期间的档案、电文……很多新的史料和过去被忽略的鲜为人知的史料,都被我们翻出来,为这部纪录片的撰稿提供了大量真实依据。”季宇说,这部纪录片剧组阵容非常强大,除了他之外,学术顾问是著名的清史专家翁飞博士,他专攻淮军研究,著述甚丰,“我们在撰稿之初就开始对其中的细节反复推敲、反复研究,杜绝一切无根据的‘戏说\’,力求真实还原一个智勇双全、有血有肉的刘铭传。”

隐居“名将”临危受命  保卫台湾垂名百年

“抗法保台,建设台湾,刘铭传一生最光彩的亮点在台湾。130多年来,他的事迹一直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成为牵系皖台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和桥梁。我去台湾时,能深刻感受到刘铭传对台湾的影响力至今不减,有铭传路、铭传大学,连幼儿园都有以‘铭传\’命名的,这让我备感骄傲。”在季宇的笔下,刘铭传的形象鲜活跃然于纸上,他刚正不阿、行为果敢、思想先进、大义凛然,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力挽狂澜的改革创新精神。

刘铭传,字省三,合肥西乡刘老圩人,在兄弟六人中排行为六,因为幼时出天花,脸上留下麻点,故有“六麻子”的绰号。刘铭传生性豪放,桀骜不驯,年轻时贩过私盐。有史书描述他“钟声铁面,雄侠威棱”。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克庐州,刘铭传手刃土豪,拉起一支团练队伍。不久,他投奔李鸿章,加入淮军。由于血性忠勇,战功卓著,很快成为淮军第一名将。然而,“李广功高,封侯无分”,这让刘铭传牢骚满腹,一肚子怨气。他多次辞官,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有史料称,刘铭传一生五进五退,所谓“凡五进,而辞退乃十有八焉”,可见他解甲辞官多由他撂挑子而致。

季宇说,有两件事很能说明刘铭传的个性:一是,刘铭传初到淮军,曾国藩要接见大家,可是,左等右等,一直未见曾国藩露面。大家都耐心等待,包括李鸿章在内,只有刘六麻子耐不住性子,直着喉咙嚷:“要见就见,不见拉倒,再不来老子就走啦!”此时,曾国藩正在屏风后偷偷观察。事后,他对李鸿章说:“脸上有麻子者,帅才也!”二是,李鸿章是他的老上司,对他有知遇之恩,李鸿章做寿时,别人都拼命巴结,纷纷送上重礼,而刘六麻子只是按乡俗送上两斤寿面、两条方片糕,并附诗一首:“时人个个好呵泡,鸡鱼肉蛋整担挑。惟有省三情太薄,二斤挂面两条糕。”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铭传个性刚直,从不溜须拍马,所以有人评价他:“龙性难驯”、“性不耐官”。

刘铭传多次辞官,又怎么会在将近50岁的年纪重新出山去打仗呢?这源于他的植根于血脉的家国情怀。刘铭传虽读书不多,但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却深入骨髓。

1882年4月,法国军队攻占了越南北方重镇河内,当时越南是中国属国,中法对抗,一触即发。1883年12月11日,法国突然向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军发动了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随后不久,事态进一步扩大。观音桥事变发生后,中法战争迅速升级,战火也由越南境内向中国本土燃烧。为了对华战争的需要,法国组建了远东舰队,兵分两路直指福州和基隆。

当时战场情况很糟糕,越南战场连遭败绩,朝廷“闻鼙鼓而思将帅”,再次想到了告病还乡的刘铭传,决定重新起用他。于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隐居14年的刘铭传终于出山,临危受命,挑起了保卫台湾的重任。

首任巡抚勇开先河 掀“近代化”改革风潮

当时的台湾孤注大海,远隔重洋,交通隔阻,管理不便,与大陆各省相比一直处于落后蛮荒状态。面对法国那样强大的对手,刘铭传又是如何力挽狂澜转败为胜的呢?

季宇说,当时,敌我对比,实力相差很大。法国新成立的远东舰队配备了各类现代化巡洋舰、装甲舰、炮舰等22艘。而台湾连条像样的轮船都没有。就连刘铭传这样堂堂的巡抚级大员渡台上任也要租用洋船。基隆是台湾三大海口之一,真正管用的新炮居然只有5门,开战不到半个小时便全部被法军摧毁。所以有人说,台湾是“有海无防”。从当时法国海军部的电报中可以看到,法国人认为拿下基隆并不困难。可结果事与愿违。

季宇认为,这些都归功于刘铭传正确指挥:一是广泛发动,招募民团,以基隆、沪尾这两个海口为重点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防御体系。二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法国有舰炮优势,刘铭传不与敌人海上争锋,而是把法国引至岸上予以打击。这样,连续取得第一次基隆之战的胜利和淡水大捷。

“淡水大捷”使法军进犯淡水的图谋彻底化为泡影。此战过后,中法军队在台湾处于一种长期对峙、胶着的状态。就这样,刘铭传不仅力保台湾不失,而且牵制了法国主力舰队,为中法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法战争结束后,朝廷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决定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第一任巡抚。刘在巡抚任上一共6年,做了许多事,如建立行政区划,清赋、抚番、建设等等。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增设炮台、购买军舰、修筑铁路、设立机器局、架设电报、设立邮电总局、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许多都是开创性,过去从未有过的。在他的努力下,台湾迅速成为当时中国的近代工业较先进的省份。有人说,台湾的近代化正是从刘铭传时代开始的。刘也被誉为台湾的“近代化之父”。

但是,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打压,尽管他极力抗争,最终还是不得不被迫辞职而去。临走时没有带走一物,甚至把自己的养廉银和历次因战功而获得朝廷的赏银全部捐出,用于修建学堂,培养台湾的孩子。

辗转多地拍摄一年  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对于纪录片来说,既要写得好,还得拍得好。该片总导演王振涛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从事电视工作28年,始终坚守在新闻采编、纪录片创作第一线,执导过纪录片《大黄山》、《潮起江淮》、《巨变》等,其纪录片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奖、世界山地纪录片奖等。对他来说,拍摄纪录片《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

王振涛介绍,《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将摒弃简单罗列个人事功的小格局,力求从世界和历史的大背景上来准确定位刘铭传的历史功绩,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把传统社会的转型、世界进程的一体化作为诠释人物不可或缺的考量维度,引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史料,尤其是搜集、考证欧洲国家关于中法战争的研究成果,在片中做到多视角、新解读,力求以国际化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为此我们辗转合肥、浙江、福建、台湾、越南、法国等多地考察、取景,拍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让我们感动的是,拍摄期间我们遇到了很多爱国人士和历史专家、学者,他们一听说我们在拍摄刘铭传的纪录片,纷纷无偿将自己私藏的书籍和资料提供给我们,供我们参考和借鉴,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王振涛说。

王振涛透露,该片将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情节、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从多侧面塑造人物。“比如刘铭传与法军斗智斗勇,在宫廷斗争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许多精彩故事和细节,让刘铭传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让刘铭传的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新闻推荐

苗木行情陷入低谷 小苗价格继续走低

■星级记者喻寒松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安徽省苗农来说,清明前后是苗木销售高峰时节,其销售额占到全年六成以上。在经历了连续几年苗木市场的低迷以后,今年苗木市场又如何?3月8日,记者来到肥...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