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 播种希望 合肥抢农时打好春耕备耕第一仗
农户们正在大棚内除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
在合肥广袤的田间地头,采摘、整地、育苗,一片繁忙景象……雨水节气刚过,全市各地春耕备耕和春季田管正有序展开。广大农户正抢抓当前晴好天气,开始新一年的劳作,播种田野新希望。
日产2万公斤蔬菜保障“菜篮子”
2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肥东县桥头集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露天田地和蔬菜大棚里呈现出一番忙碌景象。农户们正在大棚内为莴笋手工除草,采摘新鲜的草莓。
产业园技术负责人曹明月告诉记者,春节后,产业园的春耕备播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大家都干劲满满。
在玻璃温控大棚内,莴笋、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曹明月顺手摘下一棵莴笋的叶子,指着莴笋的根茎说:“这些莴笋去年10月开始种植,有圆叶莴笋、青皮莴笋等品种,本月底下月初就可以采摘上市了,你可以摸一下,非常脆。”
草莓、西瓜、圣女果等水果也在茁壮成长,“草莓正在进行采摘,西瓜将于5月上市,是最早的地产西瓜之一。”产业园基地总监胡令科告诉记者。
在另一处大棚,曹明月告诉记者,这块地下个月将引进机器进行播种和收割,将大大节约人工费和时间,也是产业园首次进行机播和收割。
该产业园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科技,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肥料利用效率。技术人员设定水和肥料的比例,开启总阀门后就能实现智能滴灌。
在仓储冷链保鲜设施服务中心,早上刚刚从田地里采摘的毛白菜、白菜薹等绿叶蔬菜正在进行包装、分拣,整理好的蔬菜将会在中午由货车运到合肥的生鲜传奇等六大超市配货中心,经过超市的配货运输,下午市民就能吃上新鲜的地产蔬菜。目前,该产业园每天向合肥供应近2万公斤的新鲜叶类蔬菜。
该产业园核心区的玻璃温控大棚由安徽开垦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设施大棚79.9万平方米,年产蔬果12000余吨,年产值4000余万元。
科技手段助力 “田保姆”
雨水节气后, 庐江县柯坦城池村耕地承包大户谭有勤就进入了“备耕时间”。每天早上,他会带着丈量“仪表”为村里一些无力耕种庄稼的“托管户”丈量土地。
春节刚过,他受全村30多户村民之托,代管代种了400多亩不规则农田,先后流转承租总面积达2700多亩,成为全镇承租面积最大、管理最佳、效益最好的“田保姆”。
“庄稼人要以田为本, 要种田还要种好田。”谭有勤和妻子倪秀芝都是本分庄稼人,风里来雨里去,两口子练就了一套管理土地“种田经”——午季作物既不能受旱也不能水涝,要做到雨住田干;早稻禾苗发黄是“害冷”,“烤田”才能壮棵;双晚病虫害要把握好几个防治阶段,适时预防施药,不让病虫害抬头。
过去农民种田靠犁田打耙,如今都是机械化生产。农忙时期赶季节,请农机下田多有不便,一旦延误季节会耽误庄稼生长期,减产歉收。
这些年,谭有勤不仅购置了数台大型耕田农机、收割机、插秧机、施肥机、粮食烘干机,还购置了药防无人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趁着这两日晴好天气,谭有勤和儿子驾驶翻耕机来回翻耕土地,为育秧做准备。“土地、种子、肥料都准备好了,田地平整好就着手育秧。”
“自己有基础、有技术,政府还给了不少好政策,日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谭有勤介绍,他还享受省农大、科学院结盟扶持,“每年两次组织专家到田头指导,插牌定位,开展土肥检测,利用科学技术保护使用现有的承包土地,就为种出生态粮。”
蘑菇产业园拔地而起带动农民就业
2月22日,记者在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蘑菇产业园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平整土地,建设大棚,为春茬蘑菇生产忙碌着。
项目负责人蒋鹏介绍,蘑菇产业园一期占地40亩,总投资800万元,年产蘑菇150万斤,年产值可达900万元。
“春茬蘑菇计划种植茶树菇、黑皮鸡枞菇、平菇等3个品种。”蒋鹏告诉记者,目前菌种制作工作已全面展开,大棚建设预计4月底完工,5月初种植,5月底出菇,可直接带动当地30位农民就业。
汪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国生告诉记者,从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看,汪桥村及其周边地区非常适合发展食用菌种植,打造都市现代农业。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蒋鹏所在的企业入驻汪桥村,旨在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示范带动,鼓励和引导农户种植食用菌,推动产业振兴。”钱国生介绍。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周洪/文 高勇/图
新闻推荐
合肥市中心5元理发店让人意外 已坚持20年不涨价;不少老顾客说“看不下去了”
位于合肥市闹市区的“便民美发室”记者现场体验了一把5元钱的理发服务司师傅正在为一名老顾客烫发在合...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