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千古事 景物自成诗

合肥晚报 2021-12-10 00:49 大字

○巢山下的有巢氏和巢父塑像神圣而庄严方华摄

○位于八斗镇的曹植衣冠冢

○巢山方华摄

○逍遥津公园内的飞骑桥石碑

○“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塑像施维国 摄

○八斗镇的曹植雕像

○巢山上的山洞方华摄

从南北朝的《经陈思王墓》,到《三国演义》中的《逍遥津上玉龙飞》;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巢山》,到明朝诗人陆钟的《半汤温泉》……自古以来,很多古诗词中都有“合肥”的身影。从中,我们可以一观历史上诸多文学大家眼中庐州的风土人情,窥见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经陈思王墓》:曹植三顾地才高八斗岭

“公子独忧生,丘垄擅余名。采樵枯树尽,犁田荒隧平。宁追宴平乐,讵想谒承明。旦余来锡命,兼言事结成。飘飙河朔远,飑飚飓风鸣。雁与云俱阵,沙将蓬共惊。枯桑落古社,寒鸟归孤城。陇水哀葭曲,渔阳惨鼓声。离寄来远客,安得不伤情。”这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庾信所著的《经陈思王墓》,也被认为是有关合肥的比较早的一首诗。

陈思王即曹植(192-232年),曾随父伐吴驻扎“鱼山”(即今八斗岭),病卒,遂葬于此。《合肥县志·魏志》载,当年曹植登八斗岭时,曾赞此地风光秀美,死后若能葬此而无憾!经考,在今八斗镇南侧150米处,有曹植墓,世称“八斗陵”,延称“八斗岭”。嘉庆《合肥县志》记:“八斗岭在县北一百十里集后土阜。俗传为曹子建墓。”曹植墓有记载的共三处,一处是山东聊城东阿县鱼山曹植墓,一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一处是河南开封通许县七步村曹植墓。八斗岭曹植墓疑为衣冠冢。

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肥东县八斗镇,名称来源于“才高八斗”。“怅别白马王,东阿喟身后。斯人只四十,旷世谁八斗。”它位于肥东县北部江淮分水岭上,是“曹植三顾地,才高八斗岭”。这是一个沉浸在风流蕴藉和山水人文里的小镇,诗人曹植短短40年生涯中曾三次来到这里。一步两眼井、衣冠冢、雕像……都在诉说着“八斗”与这位诗人无法割舍的渊源。

“八斗”之名,自三国时历代传承,沿用至今,长达1700余年,具有古老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厚重而独特的地名实体文化。

“八斗”的雏形是荒草滩,又称百荒丘。曹魏伐吴前,曹植屯兵(今山东)鱼山,后其随父到达百荒丘,闻其名不吉,将百荒丘改称鱼山。曹植曾三次率军伐吴,均驻扎鱼山。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被誉为“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曹植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他曾留下的笔、墨、纸、砚等衣冠及随身物品葬于此地,立“魏陈思王子建之墓”墓碑,将鱼山改名八斗陵。清嘉庆八年(1803年)编修的《合肥县志》称八斗陵为八斗岭,今人简称八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八斗镇经过了一系列建制调整、撤区并乡,2020年5月,八斗镇辖八斗、大张、塅谈、富旺、光明、红旗、红星、花张、九店、军王、陆还、南桥、胜丰、盛岗、王城、五星、新生17个社区。

八斗镇历史文化悠久,自古英才辈出,商贾云集。三国时期,曹植三顾八斗岭,在这里留下了《白马篇》《洛神赋》等不朽诗篇,“三步两眼井”至今泉水喷涌,滋养八斗百姓;明开国功臣吴复,威震八方,被封“黔国公”,安陆侯,佑赐吴氏宗祠(国公祠)。目前,八斗镇有“三步两眼井”、曹植衣冠冢、吴氏宗祠、赵氏宗祠、高塘庙、吴文章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历史文化古迹。

才高八斗,岭上绿洲,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乘着全域旅游的东风,八斗镇深度挖掘曹植文化,已成功举办五届“曹植诗歌奖”活动。2017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曹植文化旅游节”,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对。忆昔日陈王之才,让这个弥漫着自然生机的沃土更加彰显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让这合肥三国文化的一颗遗珠,成为世人们安放灵魂的诗和远方。

《逍遥津上玉龙飞》: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曾作诗《逍遥津上玉龙飞》。当年张辽在逍遥津大战吴主孙权一役引致其后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凭吊、赋诗纪念。其间就有唐代诗人吴资“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的佳句。

合肥,因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自古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尤其三国时期,合肥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曹魏与吴、蜀的南北对抗之所在。合肥地区的三国历史始于何时?根据《合肥通史》记载,这个历史阶段“大体自袁术向江淮扩张,到曹氏、孙氏相继崛起、争夺江淮”,从而“合肥被置于军阀混战和魏吴激烈争夺的过程中”,时间大致从189-280年,历时近百年。

老合肥人大多都有“逍遥津”情结,而逍遥津公园就曾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逍遥津,在三国时代是淝水边上的一个津渡,也就是船码头。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对峙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争夺合肥,鏖战32载,发动5次大规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就在逍遥津畔。

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兴师西征,孙权趁此合肥空虚之际亲率十万精兵,企图一举攻占合肥。大将张辽面对强敌压境,临危不惧,率八百精锐逆袭孙权,化解了合肥之围。随后,又直接击溃了孙权、吕蒙、甘宁、凌统、蒋钦等断后的军队,差一点生擒孙权。张辽因此战功累累、名震天下。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被世人称奇的“八百破十万”的辉煌战役,也是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不仅成就了张辽威震四海的英名,也是合肥作为史上军事重地的有力佐证。因此,与生俱来就带上了浓厚“三国”味道的逍遥津公园成为合肥今天展现三国文化的“主战场”之一,这也是今天公园里存有张辽像、渡津桥等一系列三国文化景点的原因所在。

公园内还有一座飞骑桥,据《三国演义》中描述,当年孙权落败,仓皇纵马逃至一座小桥边,而桥板已被拆除。孙权一看惊慌失措,恰好手下牙将谷利赶到,叫孙权将马后退几尺,然后在马背上猛击一鞭,孙权坐骑飞跃过小桥,脱离了险境,故有诗云:“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后人便称这座桥为飞骑桥。这也是“张辽威震逍遥津”故事的由来。

随着历史的演变,逍遥津几经更迭。唐朝,逍遥津在合肥城北门外。宋代,淮西路将领郭振筑“斗梁城”,逍遥津被囊括入城中。明朝万历年间,逍遥津一带土地归合肥窦家所有。清康熙年间,逍遥津易手至合肥一王姓儒生手中。光绪十八年,逍遥津产权又归属龚家。几经风雨,几经更迭,四季流转,逍遥依旧。如今的逍遥津,是合肥十景之一,也是合肥市开园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景区,已成为合肥著名的文化地标,承载了几代合肥人的记忆。

《巢山》:偶踏溪桥月仙境赋巢山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半谷传樵响,中林过鹿群。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不踏溪桥月,仙凡自此分。”“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袅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作《巢山》一诗(包括一、二两首)。陆游咏巢山,巢山在哪里?诗中的巢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巢山,本名道人山,在巢县西南百里。天宝六年敕改为巢山。”即今巢湖市坝镇境内的象山。

据考证,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即在现今巢湖流域。有巢氏部落的首领皆被尊称为“巢父”。至尧,其时的巢父能绩俱佳,德名远播,年老的尧欲禅位于他,巢父坚拒,并隐居山中。于是尧得以发现舜,禅让天下,开“尧天舜日”之远古盛世。巢父隐居之地,即巢山。

巢山有史可记的最初名字是墨山。康熙、雍正年间的《巢县志》均记,巢山又称居巢山。“居巢山:在添保乡,县南八十里,原名道人山,又名墨山,其溪谷有石,研之如墨。”后墨山改称道人山。

北宋后,在巢山原林泉院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寺庙,名相山寺。巢山之名渐被相山替代。

至近代,巢山的名字已被称作象山。乡民认为是因其山体上有一巨石如象,因此得名。其实,象山乃相山之误。

走进巢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实是寻常。它既没有黄山的险奇雄峻云遮雾绕,也没有霍童山的重峦叠嶂幽岩邃壑,不过是凸起在巢湖东南岸平原地带,呈东高西低走势的一个岗原。巢山实是大别山的余脉,只是,它高出与其连成一片的卧龙山、狮子山、虎皮山,中夹一湖,显出些巍峨的气势和幽谧的境围来。

“相山风物似斜川,岑寂那知市井喧。岁旱但伤禾穗槁,秋饥犹喜栗皱繁。”王之道隐居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不但真实地描述了巢山的“斜川”地貌以及远离市井的“岑寂”,还向人们展示其山下有田可植、山中栗树成林的景况。现此处建有巢父生态园,以象山、卧龙山、狮子山、虎皮山和无名湖“四山一湖” 为主体风光。这里群峦叠嶂,四季常青,大有陆游《巢山》所述之诗情画意。

《半汤温泉》:半汤“姐妹泉”冷暖二水流

“一山秀峙点苍莓,下有温泉出涧来。炊热漫将池作釜,气蒸不仗火为媒。只疑骆谷初移至,恍若骊山乍凿开。我亦饱谙曾点趣,几邀朋辈共追陪。”明朝诗人陆钟所作的《半汤温泉》一诗,道出了巢湖汤山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特色。汤山既非山高谷险,亦非林木茂盛,而是漫山苍莓,秀色可餐,别具一番韵味。就在这座并不高大的山下,有一股温泉出山涧而来……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合肥市再添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记者近日从合肥市文旅局获悉,肥东县博物馆等5个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至此,合肥市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29个。此...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