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7位志愿者甘为“无语良师” 遗体捐献正呈“年轻化”趋势
陆晓芳。
武金刚。
本报讯 “我和家人已经沟通过了,我先捐。”“我是党员,我带头签。”……连着几天,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陆续收到27位志愿者集体捐助的申请。随着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的临近,近期市民捐献意愿陡增。安徽遗体捐献“年轻化”近年来已成趋势,这次捐献者中就有不少“80后”。
“集体申请遗体捐献的情况,在安徽比较少。”这让站内负责遗体捐献接收工作的付杰有点意外。身着蓝色马甲、臂戴志愿者袖章……11月27日下午,在三里街街道二楼的新文明实践中心内,27位合肥志愿者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行遗体捐献最后的签字确认工作。
“如果离开人世,我们的身体是否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武金刚是合肥市星火志愿者家园的创建人,也是此次集体遗体捐献的牵头人。“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中有一队是‘三献队伍’,除了日常献血、献造血干细胞外,前几年就已经有十多位志愿者签署了遗体捐献。”他说,在今年的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前,团队中不少人联系到他表达了遗体捐献的意愿。最终,经过宣传和动员,此次有27位志愿者参与了遗体捐献。
据了解,作为安徽省最早的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接收遗体捐献的例数也是居省内前列。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安徽全省接受的捐献遗体为110例,其中该站接受65例,2018年,全省遗体捐献接受总数为122例,该站则占了63例……
“尤其是随着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的临近,近期市民捐献意愿陡增。”付杰告诉记者,目前安徽省的“无语良师”数量在逐年增加。“和以前老年捐献者居多的情况不同,这几年,安徽的遗体或者器官捐献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来登记。”以这次的集体捐献为例,其中就有不少像陆晓芳这样的“80后”捐献者。
而且,这些捐献者中,不少人都是抱着“为医学生培养作贡献”这个想法。“这对于高校尤其是我们医学类高校来说,绝对不是一点点贡献,值得我们所有师生致敬。”付杰说。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
马上就访:
“老公益人”带头捐献
“我本人也参与了捐献,如果能为医学生们做一些贡献,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除了“牵头人”这个身份,合肥市星火志愿者家园的创建人武金刚也是此次遗体捐献者之一。
实际上,作为投身志愿者事业十多年的一位“老公益人”,他的选择并没有让身边人感觉惊讶。
2011年,在合肥街头救助一位离家出走的小伙子后,武金刚就投身到各类志愿者活动中去。为了将志愿者团队逐渐壮大,他在瑶海区三里街创办了合肥市瑶海区星火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人。他联合队员们帮贫困人群举行义卖、为农村孩子筹集免费午餐、为残疾人群维修家电等等,也成为安徽小有名气的“公益人”。
“捐献遗体”的念头
她十多年前就有
遗体捐献的签字队伍中,有一位年轻妈妈的身影格外醒目。
“我叫陆晓芳,是星火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手上抱着年幼的孩子、身边是白发母亲的陪伴,陆晓芳神情坚定地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标准的“80后”,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就前往肥东县的一所乡村学校支教多年,后来为了照顾家中的几个孩子才辞职回到合肥城区。
几年前,她通过社区接触到星火志愿者团队,想到自己日常还能做一些志愿活动就加入其中。春节前后,她和队员们经常出现在南站的引导队伍中;疫情期间,也多次在社区里为进出人员扫码登记。
“捐献遗体这个念想,我十多年前就有了。”但当时的陆晓芳并没有将这个想法告诉家人,而是上网搜索了一些捐献的情况逐步了解。“前段时间,我在志愿者团队的朋友圈里看到安医大有遗体捐献的接收站,随即就联系了接收站表达了意愿,很快,就得到了付杰老师的反馈。”在她看来,遗体捐献是去世后为社会继续作贡献的另一种方式。“我感觉挺有意义的,比如说我们的眼角膜要是能帮助别人复明,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在与家人的沟通中,陆晓芳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不仅是自己捐献,她还动员亲人参与其中。“来签字之前,我还动员我母亲参与捐献,不过她还在考虑。”
新闻推荐
合肥一淘宝村3年卖了4个亿 全市推进快递进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三年卖出4个亿,撮镇镇龙塘社区入选“中国淘宝村”得益于一路之隔的快递产业园。为推进“快递进村”,合肥花了不少心思,...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