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名遗产的漫长演变 庐州千年古村落的文化符号(二)
○唐嘴村大塘为全村水源集中地杨钧摄
○传说曹魏时期的龙城古井,现在依然在使用
○1956年龙城遗址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中右边就是当年的龙城城墙遗址
○唐嘴村井亭居村中心杨钧摄
○唐嘴村的古物杨钧摄
○唐嘴村如今已成为环巢湖北岸上的一颗明珠杨钧摄
○大陈墩遗址
○蝴蝶像村的高井
○唐嘴村 杨钧摄
文风昌盛的唐嘴村、遗址遍布的龙城、唯美婉约的蝴蝶像村、历史悠久的蔡岗村,这些曾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庐州传统古村落,从地名文化上就彰显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庐州人文风貌。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更是成为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向世人展示合肥这座文化名城与众不同的魅力与风情。
唐嘴村:
巢湖北岸的画里古乡村
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巢湖北岸唐嘴,水下遗址,千年村落文风昌盛,画里美丽乡村…… 曾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原名唐家咀,位于巢湖北岸,东距巢湖市20公里,西距烔炀镇7.5公里。咀,方言,也是巢湖流域对三面环水地貌的一个俗称,具有浓厚的巢湖地域文化色彩。
环巢湖自古有“九头十八咀”之说,唐咀便是其中之一。“头”和“咀”是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地方,面积稍大的称“咀”,面积窄小的称“头”。唐咀最早叫做“沙石咀”,后因唐姓先人迁居此处才改名为“唐咀”,今人将唐咀书写为唐嘴。
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变化,有的头变成了咀,有的咀缩小成头,有的咀和头消失了,也有新的咀和头产生。现在的唐咀就已不存“咀”的形态了。
唐嘴古村历史悠久,临近北岸边大量水下文物,就证明了早期人类在此居住与活动。古时有巢国城池,以及传说中的“陷巢州”都和唐嘴有着关联。
走进唐嘴村,眼前是一派别样景致,户里人家,有着湖岸特色的乡村文化。古村错落有致,从其面积,可以看出唐嘴是一座人居聚集的大村落。唐嘴村保留下来的民居群,为典型江淮传统建筑特点。古祠堂遗留下的古物,见证了唐嘴当年的人文发展以及姓氏流动。村中一处断墙屋门,为旧时大户人家。如今虽没落,但从遗迹可以看出当时门庭富裕。传说屋主早年修建房屋,因与邻居屋高有抵触,两家打起官司告到县府。都是大户家族,一家骑着高头大马,一家抬轿进城,招摇一番后,也没理论出个因果。两家不仅近亲,又是近邻,于是两家彼此言欢牵手而归。
历史上,唐嘴原住民为唐姓,北宋时唐姓先人为保护高宗赵构南逃,从北方一路南下,其中一支扎根于巢湖“沙石咀”,垦田造宅,形成村落。杨、赵、施姓后迁入。岁月更迭,迁入唐嘴的赵氏人丁兴旺,在村里逐渐占主导地位,而唐氏人口却在减少,逐渐萎缩。唐姓忌于“糖”(唐)化于嘴,所以逐渐迁出。赵姓成为村中主流,繁衍生息。
村中古井,井栏沟壑,沧桑唐嘴有历史。村中另一口古井,建有井亭。井亭所在,居村中心,为唐嘴人居集中活动之地。旧时巢湖大水淹村,唐施两姓迁往别处,留有赵杨两姓留守村中,村人于是准备改名叫赵杨村,杨姓人反对,说“糖”(唐)化于嘴,再把“羊(杨)”子罩(赵)住,都有忌讳。于是商量后杨姓群聚到村子汪家巷边,后来杨姓再迁邻村与董姓群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杨董村。
唐嘴自古重教,明清时期出翰林、举人4人,四大秀才名扬乡党。近现代文风更盛。抗战期间,巢县沦陷,县城和烔炀镇许多私塾停办。在这样的环境下,唐嘴仍有七所私塾馆和一所小学正常开课。
1900年,乡儒杨鼐兴办“唐嘴学舍”。民国时期,杨叔青任巢县一中校长。1929年青年赵华康加入中共巢含特支,1931年方原在北平入党,1938年方原、沙流辉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奔赴沙场。抗战时期,这里是二、七师重要交通线和巢县县委所在地。唐嘴出人才,与重教有关。
村中唐嘴大塘为全村水源集中地。明末,赵氏迁入,人工挖掘出十二亩水塘,引入周边山流水。为防污染,并于塘西再挖小塘承水,确保大塘水质清澈干净。
唐嘴发展,成为环巢湖北岸上的一处亮点。近几年,巢湖市对唐嘴实施美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唐嘴古村落进行保护建设。美好乡村建设,让乡村越来越美丽,千年古村焕发生机。如今,新旧民居交错的唐嘴村别有韵味,美如画卷的新村容清新靓丽。幽雅的环境,美丽的乡村小公园,曲径通幽地营造着乡村的诗意。现代乡村生活正在被精心地重构,美好的乡村梦正在一个千年古村如花绽放。
龙城:孕育了古老皖中文明
曾入选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合肥市肥东县石塘镇龙城,是一座孕育了古老皖中文明的古城。往事越千年,历史的烽烟、农田的麦穗,无法遮掩龙城过去的辉煌。商朝石斧、周时陶罐、汉代贵族墓……让千年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城”,四面城墙围起即为城。“龙城”在古代,表示王者居住的区域或统治中心。
龙城在汉代乃是浚遒县城。据清代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本地属扬州九江郡浚遒县。《汉书·地理志》也明确记述“九江郡属县浚遒,成德、柘皋、合肥”。由此可见,浚遒县始建于汉初,而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
关于“龙城”的地名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龙城是当年妙庄王的登基之地。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妙庄王建都于此;二说此地曾是淮南王刘安的王府,当年按照宫廷的模式修建,故名龙城。
如今,在石塘镇龙城社区,有两块“龙城遗址”的新、老石碑,分别是1956年和2009年立的。
经肥东县文物部门初步调查,现在村的东、西、北还残存部分土垄,是古城垣倒塌后形成。城池东西400多米,南北600多米。曾经,旧城址内遍地断砖、碎瓦、残陶片。从商周到战国一直到汉代和南北朝,都有大量遗物。商代遗物集中于城西,先后采集到陶纺轮、石斧、石锛及陶鬲、陶罐等残片。汉代和南北朝遗物更多,有青铜剑、铁剑、箭镞、戈、陶井栏、陶罐、陶盆、铜碗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龙城还保留着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遗址——大陈墩遗址。遗址位于龙城西北角,距龙城集镇2公里。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墩台近似圆形,面积4000平方米,墩高5米,从上到下三层阶梯台基十分明显,夯土明显。不过,之后北坡地表遭人挖掘毁坏。如今,东、南、西三面成为墓园,得以基本保全。
一般来说,古镇古村里少不了古井和古桥,龙城也不例外。曾经,这里有座龙城寺,寺庙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史料记载,龙城寺建于宋代。虽寺庙毁掉,古井如今却仍在。井面口径两尺左右,井口仍保留着数十条井绳印迹。据村民介绍,井深四丈多,相传是曹操屯兵于此时建造的。
在龙桥,还有一座金水桥,只不过如今古桥已踪迹全无。据村民介绍,金水桥的位置在龙城粮站以南,老街、新街之间,此桥两边的地表水向西流经杨坝、双桥至马桥河,再入店埠河到巢湖。
多少年来,龙城一直位于丘岗之上。由于人工河渠有所改变,但天然的水流向却是如此,一水两边流,金水桥或与城同建也未可知。
近年来,龙城还屡次发掘出古墓群。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两次发掘规模最大。
2006年,由于宁西铁路建设取土需要,让龙城社区丁头的古墓群“重见天日”。当时,省市县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13座古墓。7号墓最大,墓室长宽各6米,深3米多,发掘出青铜鼎、铜缸、铜礁斗、铜罍、铜盆、铜剑祖、车马器、铜削和玉器陶器等共44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战国古墓。龙城多处遗址证明,合肥周边地区早在史前时代,就有人类文明。
直到如今,在龙城还保留了一些与“龙”有关的饮食文化:农历“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造型都与“龙”有一定联系,如水饺就叫“龙耳”,馄饨就叫“龙眼”,面条就叫“龙须”,用面做成各式的龙形面点,就叫“龙肉”,为的是沾龙气图吉利。
蝴蝶像村:
传说典故唯美而婉约
位于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东部的朝晖社区八里店,与肥东接壤,有一个叫“蝴蝶像村”的村庄。相传逍遥津战役时,曹军曾在此设立豆腐坊、榨油坊、铁匠坊等补给军需的三坊之所,古称“曹小郢”(蝴蝶右翼)。蝴蝶左翼又称“八里店”,是古时位于庐州与凤阳之间的一个古驿站,因距今肥东青龙八里地而得名。“蝴蝶像村”始建于唐代中叶永贞年间(公元800多年),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老而鲜明的地名语词文化和深厚而独特的地名实体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蝴蝶像村”唯美而婉约的地名文化特质。“蝴蝶像村”曾入选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据传,唐代中叶永贞年间,宦官作乱,江淮之间腹地丘陵又适逢干旱少雨,人们流离失所。八里店(今下塘镇朝晖社区八里店村民组)整个夏季高温干旱少雨,土地干裂,庄稼干枯。
一日,商人李氏夫妇分别骑着白马和青马(相传分别是白龙、青龙的化身,附近就有白龙、青龙的地名)寻找水源,搜寻半日,无所收获,夫妇俩自身也口渴难耐,几近昏厥。正当他们奄奄一息之际,忽见一群蝴蝶翩翩飞来,在其头顶盘旋一圈后缓缓飞走。夫妇俩若有所悟地循着蝴蝶飞去的方向,不久来到了一弯月形的水池边,只见池边落满了色彩斑斓的蝴蝶。喝了池中水后,李氏夫妇奇迹般恢复体力得救了,凝神四望,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定居,从此繁衍生息,家业兴盛。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第30个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加强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了解,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培...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