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东文化为功与朝阳一同升起的是江淮古韵悠扬

瑶海报 2020-12-28 00:44 大字

东、西、南、北。四个字符圈出了一座城市的边界,也圈起了一段文化的轮廓。东,春方也。日出东方,这里成为了世间万物最先探寻到光芒之所在。

中国人自古就对“东”有着神秘的向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平洋以东的古老国度里汉字文化熠熠生辉、弦乐音律袅袅萦绕、白瓷茶香碰壁叮咚,仿佛“东”与生俱来的与美好事物、典雅文化紧紧缠绕。

迷路的旅人总忍不住寻找家的方向,而家就在太阳升起的东方。东边是万物之起源,也是万物之根本。在南淝河以东的合肥东城区,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打造“五高地一示范”步伐加速,一幅大美东部画卷徐徐展开。渲染出七彩斑斓的群众生活,谱写出养人城市的文化赞歌。

合肥之东文化盛开

“合肥的东边是一座文化宝库”老合肥人都是这么说的。

最早的工人文化宫就在东边。在那个曾经物质资源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匮乏的年代,下了班,三三两两的年轻女工们,扎着麻花辫手挽着手去文化宫里哼上一两段小倒戏、黄梅戏,腰系红绸扭一曲秧歌,仿佛单调的工厂生活被音乐点缀上青春靓丽的色彩。

其实再往前看,合肥的历史上东部文化一直大放异彩。三国古战场、南北朝时期南梁北齐,军事重镇、政治中心的地位注定了这一片土地从不平静,历史也早就悄然在这里深埋下文化的种子。陶壶白釉、铜鼎青瓷,合肥出土的文物屡见不鲜,城东的土地里更是珍宝无数。这些古老神秘且沉寂无声的文物,用时光的神奇物语揭开这座城市澎湃的历史。

在《漫谈合肥出土的陶瓷器中》有记载,1956年合肥市东门外模型厂就曾出土口径14厘米的唐代定窑白釉玉环底唇口碗,专家分析这种小件物品大多是古人的生活器皿。千百年前这里的人就如其精致的过活,合肥人对于生活的精细入微可见一斑。上世纪末,肥东县青龙乡出土的白釉饼形足水盂彰,为城市一脉相承的文化气息追根溯源。本是文房中研墨注水的用具,却保存得当通体圆润,可见文房用品自古以来就是合肥人的心头所好。

时光镌刻在文物身上的痕迹由考古学家们探索,而合肥人代代相传的文化敬畏却烙印于身。敬书重墨,我们从未敢忘却自己来自何方。

大东门的故事老合肥的记忆

据《合肥市志》记载,1949年2月1日合肥正式建市时,划市区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二直辖镇。同年4月,两直辖镇合并成立第四区。上世纪60年代初,车站区改称东市市区。1958年6月,肥东县、肥西县、巢县划归合肥市。

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外拓,东市区也逐渐凸显其重要的综合地位。位于市区东部,区域数次向东扩展,由车站区改为东市区的同时,成立东市人民公社,辖三里街、和平路、胜利路、东方红、花冲、大兴、明光路、红光8个分社,实行政社合一。1985年末东市区范围西南抵南淝河,东至二十埠,东南接郊区大兴乡,北连郊区张洼乡、辖和平路、胜利路、大通路、明光路、七里站、三里街、车站等9个街道办事处,区政府驻金大塘。

提起金大塘,只要是在合肥居住超过三十年的人总会有一些印象。因为毗邻明光路客运汽车站,这里曾是八九十年代最热闹的区域之一。外地来的游客下了客车,先到东海饭店啃上一个卤猪蹄,再到金大塘菜市寻觅市井最初的烟火气。夏日吃西瓜、冬日烤红薯,老菜市的小巷间乡音不改,情味永存。

沿着金大塘直走可以选择的方向就多了。做批发生意的旅客往往直奔南边坝上街批发市场,而还要往东边县区去的人则向着地标建筑“十层大楼”交通大楼展开下一段旅程。当然更多前来合肥游玩办事的旅客,更是向西而行,顺着寿春路、淮河路到达小东门、大东门附近,感受合肥城区最浓郁的商业气息。

作为合肥建城之初的东至边界,大东门以内无疑是整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城市精神的魅力,也无时无刻不传递着整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据《合肥市地名录》记载,大东门旧称威武门,旧址在主城区东部,今淮河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东接淮河路桥,经胜利路通往长江东路。因昔日合肥城池的地势,西高东低且水路交通方便。所以,每有敌人进犯,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大东门都是首选之地。为了保卫合肥,城门外修有陷马坑,护城河上架有吊桥,称威武门吊桥或大东门吊桥,以加强防守。由于威武两字响亮吉利,过去军队出城操练、打仗,都必从威武门出城,自德胜门回城,寓意“出师威武,德(得)胜而归”。

提起大东门自然绕不开九狮桥。多年以前的合肥在九狮河上有一座简易木桥,被洪水冲垮以后,一直不复修建。直到民国时,河上还没有桥,稍一涨水老百姓要想去河对岸,就要绕一个大弯,来回很不方便。当时有一个姓戴的商人从外地回来给母亲做寿,他没有像平素那样请客吃饭,而是用资金在明教寺对面九狮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头桥,这就是九狮桥。

曾经九狮桥的一砖一瓦里构筑了一个合肥游子体贴母亲的“孝道”,也诠释了心系百姓共建美好家乡的古朴愿望。如今的九狮桥依然肩负着合肥人抹不去的家乡记忆。九头石狮高大威猛,伫立在长江路这条合肥发展的主干道上,看着身边下穿高架逐渐完善,听着城市喧嚣车水马龙。每当有老年人三五成群坐在公园边拉上一曲二胡,九狮桥依然是这座城市里最有民族味道的地方。

东二十埠:水光山色间文化生根发芽

《市志》记载合肥东市区东至二十埠,这里是个合肥人公认的“好地方”。有一汪清泉引入那个码头繁忙、船运亨通的水运年代;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猪头汤唤起味蕾深处对食物的原始渴望;如今清澈的母亲河由此南下,依山傍水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令人流连忘返。

曾经的合肥东边一到下午四五点,便人声鼎沸热闹得不行,百船归岸,码头上搬货箱的、收鱼鲜的、接家人的、准备修补船舱的人群人头攒动。仿佛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聚会,已经成为了每日必不可少的仪式。在木船还是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里,每一次的出船都是合肥人“勤为本”的彰显,在与之相关的船舶文化中,合肥人一次次用劳动和创造力,刷新着手工时代的船行纪录。

在二十埠河的东边有一座浮槎山,位于肥东县东部的石塘镇新桥村、王铁社区境内。虽然是大别山的余脉,但主峰也高达418米,是合肥境内的第二高峰。主峰四周星罗棋布九座山峰,似九龙腾跃,形态各异。浮槎山峰峦叠嶂,怪石峥嵘,松柏挺秀,景色奇丽,山势层峦叠翠,逶迤相连20余里。顶峰还有清乳二泉并列,久旱不涸,充雨不涨,为合肥市名胜之一。

伴随着城市交通的越来越便捷,东二十埠对于城区里的人而言早已不再是山高水远。店埠河水韵悠长,连着南淝河一起奔涌进巢湖。浮槎山以欧阳修一篇《浮槎山水记》闻名遐迩,不仅成为文人墨客常常登临游览之地,也成了如今合肥人踏春赏秋的好去处。

美食文化自然是合肥文化宝塔上最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提起东二十埠,“二十埠猪头汤”的名号自然响彻庐州大地。合肥人深谙“大俗即大雅”的哲理名言,对于这道远近闻名的美味从不避讳。猪头骨放入滚水中煮5分钟,撇去浮沫去掉油腻及咸味,取起洗净。文火慢滚数小时熬制出乳白色的浓郁汤底。猪脸肉取锅上火放油,下甜面酱炒成甜酱色,加入卤汁,放入肉块、茴香、桂皮、酱油、精盐及清水,先用旺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约3小时至肉酥烂即成。一口鲜汤一口卤味,世间最绝妙的两种滋味在口中碰撞弥漫。饮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东部新中心:润泽一片文化沃土

2016年一条“关于建设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议题在合肥两会上提出,引起了众多合肥建设者的热议。四年的时间里,一片与国际接轨,处处体现着现代化文化旅游强市的崭新产业聚集地破土而出。合肥东部新中心横跨瑶海区、包河区、肥东县三地,总面积34.1平方公里。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融合传统文化、新兴技术、群众休闲娱乐、公共文化服务、科技政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重新打开了合肥东部的日出之光。

2017年3月合肥市瑶海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这所按照国家文化部一级馆标准建设位于瑶海区文化艺术中心的新型全民艺术馆,成为了东部地区乃至合肥市文化艺术惠民的新阵地。新馆内设艺术展览展示区、艺术辅导培训区、艺术社团活动区、文化孵化基地、办公区五大区域。中老年合唱团、摄影爱好课,一项项惠民课程,一节节文化体验,让喜欢文化艺术的广大市民有了一个高起点建设、高水准运营的全新平台。

合肥书香习习,文化清风拂面。满载老工艺城市气息,以口袋图书馆为创新点打造的合肥东部最大的阅读空间——瑶海图书馆,给了每一个爱读书的合肥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瑶海图书城内部三层空间,儿童阅读区、深浅阅读区域、艺术展厅、多媒体教室,满足了市民从普通休闲阅读到学术研究的全方位需求。

“我最喜欢绿色阅读全间和环形步道阅读间,带着孩子来看书,我们两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阅读兴趣的空间,这是之前别的书店里很难满足的事情。”家住郎溪路的阅读爱好者李乐芸说,现在自己和孩子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享受阅读带给人的平静祥和。“这里独特的落地可踏步登台背景的大书架,别具一格很适合拍照分享。因为好玩,孩子花在图书馆里的时间逐渐比玩电子产品多了。”

不论是文化馆里乐音袅袅,还是图书馆里指间翻动,在东部新中心的沃土上,创新、智慧、科技这些满足文化肆意生长的必要元素应有尽有。文化成全了新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也在用独特的江淮文化魅力吸引了一代代年轻人建设家乡。

近日,备受关注的合肥市博物馆项目已正式获得立项。该项目选址位于瑶海区龙岗路和滨河路交口东北角地块,位于合肥市东部新中心的核心区域,占地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该项目的建设,将填补合肥市综合博物馆空白。

来源《江淮晨报》

新闻推荐

2020年合肥市最美家庭名单

肥东县陈祥宏家庭薛忠萍家庭王光中家庭赵义红家庭王文艺家庭吴海勇家庭王学虎家庭龚宝锁家庭肥西县...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