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描绘幸福生活新画卷 辅助性就业机构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因为身体残疾,缺乏工作技能,不能干重活累活,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就业成为残疾人的一大需求、一大渴望。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近年来,肥东县残联大力加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在帮助残疾人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康复治疗服务、生活能力训练、就业技能培训,从而真正融入社会,逐步回归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迎接崭新的幸福生活。
残疾夫妇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初冬的上午,在八斗镇共创服饰有限公司的操作间内,一群残疾人分坐在操作台两边,忙着制作电冰箱线束。虽然每个人的手脚看起来不怎么灵活,但大家却做得认真又细致。其间,50多岁的王少能不时给予坐在一旁的有智力残疾的爱人王芳做着示范指导。“你这个手法不对,应该像我这样。”王少能家住八斗镇大张社区, 4岁那年,他因患小儿麻痹落下肢体二级残疾。读完初中后,为了掌握一门手艺,他来到了合肥的一家专业学校做了无线电方面的系统培训,学成后本以为能找到工作的他却在求职中因为身体残疾四处碰壁,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便回到家中一直靠摆地摊修理钟表维持生计。后来,王少能与患有智力残疾的妻子王芳结了婚,因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加之有两个孩子,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王少能一个人的身上,一家人的生活非常拮据,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初,随着八斗镇创办了辅助性就业机构,将扶贫车间建到居民家门口后,王少能夫妻俩来到车间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密码锁组装、电冰箱线束制作等,“一天只上8个小时,手工活比较简单,不累,包吃,每月工资1280元,如果做得量数多的话,还有100多元的计件奖励,再加上县人社局每个季度发的扶贫补贴,每个月我们家的收入就好几千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正在制作电冰箱线束的王少能兴奋地告诉记者。辅助性就业机构成“幸福港湾”据共创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金香介绍,早在2017年,在肥东县残联的帮助下,张金香创立了针对残疾人就业的共创服饰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共有22名残疾人,其中包括10名扶贫户,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密码箱锁的组装以及电冰箱线束的制作等。作为一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公司占地200多平米,分为车间室、休息室、康复室、健身室、用餐室等多个区域,日常采用工作+日间照料的助残模式,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日间照料,并通过对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恢复他们的劳动和自理能力,不仅给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也为残疾人提供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工作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日常工作增强协调性,并通过打扑克、下象棋得到康复训练,从而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尊严感。”张金香说道。据悉,除了每天免费提供午餐外,每逢遇上节假日公司都会发放节日礼品,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每年都会为每个员工过上一个难忘的生日。“这里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上班的地方,更是一个家,是我们残疾人幸福的港湾。”说起眼前的公司,正在下象棋的员工戴明航兴奋不已地表示道。360多名残疾人迎来幸福生活记者了解到,目前肥东县有近3万持证残疾人,其中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适应能力较弱,难以通过一般途径实现常规就业,因此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以往单纯简单的经济扶持效果差,很难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近年来,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肥东县大力加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让残疾人就业不离乡。肥东县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了《肥东县辅助性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规划在全县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每个机构安置20-3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目前全县有超过一半的乡镇共建设了15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了363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人。而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机构与残疾员工均签订了劳动协议,为残疾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并免费提供午餐。“通过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在帮助他们就业增收脱贫的同时,也让他们得到康复治疗服务、生活能力训练、就业技能培训,从而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逐步回归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接下来,肥东县将进一步致力于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成为推动残疾人就业的有力引擎。”肥东县残联理事长李继海告诉记者。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赵敏
新闻推荐
日前,肥东县石塘镇四合社区、浮槎社区制定的村规民约,因内容丰满、结构新颖、文字练达、符合村民习俗和文明创建、移风...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