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文化 变幻无限可能

江淮晨报 2020-08-28 05:20 大字

世界制造业大会,市民参观可旋转的圆形显示屏。

线上游览安徽创新馆。

动画片《十二生肖之羊羊得意》制作过程。

渡江战役纪念馆,利用声光电再现总前委指挥情形。

肥东县规划博物馆,市民正在碗幕影院内俯瞰肥东古今风采。

位于万象城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文博会上,市民观看机器人表演皮影戏。

在安徽名人馆数位智库,可在线浏览各位名人的详细信息。

近日,2019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省会城市排行榜发布,合肥市指数分值为21.657,入列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在合肥这座城市文化创意蓬勃生长的背后,数字+文化的创新融合势头凶猛,数字革命浪潮掀起文化热潮,网络阅读、线上图书馆、云游展馆、智能文创等新型文化形式走入人们日常。

在“五高地一示范”的发展快车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城市文化赋能,当技术与文化重组,打破空间再构场景,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的合肥,正上演着奇妙之变……

从实体到数字 公共“文化云” 便捷文化传播

从竹简、帛书到卷轴、印刷,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载体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印在纸上的铅字变成了一串串代码,通过计算机呈现在电子屏幕里。抛去具体的载体,通过一块巴掌大的电子屏幕,人们就能阅读成千上万本书籍。

在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之下,实体图书馆一边保留原汁原味的阅读方式,一边也相应推出了智能图书馆、数字阅读区等模块,借助科技的力量,让阅读更加有趣和便捷。2019年7月,合肥市图书馆改造完工,引进了一批高技术应用。用来借阅图书的读者证从一张小卡片变成了手机里的一张图片,市民可以通过支付宝扫码关注服务号,办理免押读者证,还可以通过绑定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中录入照片,无需带证,直接刷脸就可以进入图书馆。有了科技的加成,读者再也不用挨着书架一列列找书,足不出户,在家用支付宝就能查找书籍,在线借书,并在自助借阅书亭里刷码取书。此外,通过网络,合肥市民们还能在线逛遍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合肥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把数字图书馆搬回家,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然,数字革命给老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徜徉在文化里的便捷,它还为市民们带来了更加优化的阅读体验。

今年8月下旬,安徽图书馆开放了数字阅读区,旨在为读者提供集数字资源内容展示、数字阅读和创客体验等数字资源服务的全新阅读空间。走进安徽图书馆的数字阅读区,阅读不仅仅是静坐一处、目不转睛,而是调动你全身的感官,全身心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

通过阅览电脑,读者可以阅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教育培训、历史文献、专利标准和报告展览等多类型书目。通过智能阅读终端,在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的作用下,读者可以把书中画面投影到桌面、幕布等素材上,还能够通过AI语音交互控制,在黑科技终端上过把“另类”的阅读瘾。更有朗读亭为读者提供私密空间,高清双屏选读系统、专业麦克风、监听级耳机……读者可以在亭内尽情朗读喜爱的作品。坐上试听蛋壳椅,读者就能欣赏有声读物,让阅读跳出传统模式,成为一种生活潮流。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的可不仅仅是合肥人的阅读方式。1993年,世界第一台VCD影碟机在合肥诞生,一台“大屁股”电视机连上一台VCD,就此丰富了合肥人多彩的休闲时光。土生土长的合肥小伙王远洋回忆,儿时最期待的时光就是每个周末,跟在爸爸后头,打开电视机,捣开“万燕”牌VCD,放进父亲从三孝口淘来的影碟,透过24寸大彩电,一家人开启一段惬意的观影时刻。随着合肥家电业和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大屁股”彩电越来越薄,显示屏也越来越高清,观看海量影片只需语音呼唤、联网搜索,或依靠一本书大小的投影仪,一面白墙就能作为显示屏,再也不用外接设备和影碟。

十年间,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全球领跑,成为世界最大显示产业集群期间,合肥人的观影方式从有屏变薄屏甚至变无屏,观影要求从标清变高清再变超清,观影时空从固定场所变成随时随地,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应用,让合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追求逐渐变得更好、更优、更高。

从空间到场景 创造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新体验

人在家中坐,却也能实景畅游创新馆、名人馆、纪念馆和博物馆,每一处细节和展品都能细致观赏,每一场表演都能反复咂摸。这不是时空瞬移,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借助高清视频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构造虚拟实景,打破时空的限制,给游客创造全方位、多视角、跨时空的数字文化体验。今年疫情期间,合肥的老百姓们多多少少都体验了一把“云游”文化场馆。

出于防控疫情需要,合肥市大大小小的文化场馆和文化单位都暂时闭馆,但闭馆不闭展,好戏在家看,利用数字化技术,各文化场馆大显身手,推出线上文化活动,让城乡群众在家也能享受美好的文化生活。

安徽创新馆打造“网上展厅”栏目,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在线上游览实景场馆,此外,安徽创新馆还利用VR技术和重力感应技术,市民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手机,屏幕中的场馆场景也在朝相应方向变化,数字化技术带给市民绝佳的沉浸式体验。

安徽博物院推出“在线看展”活动,邀请观众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网站进入虚拟展馆,畅享博物馆奇妙之旅,感受博大精深的江淮文化。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利用数字展览厅让网上游客身临其境观看展馆场景。安徽省文化馆以数字形式将黄山、三河古镇等旅游资源带到市民面前,还有黄梅戏、亳州剪纸等非遗资源以及舞蹈、二胡等艺术教程供市民随时学习。

今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精心筹备,首次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文艺演出,舞蹈、二重唱、朗诵、庐剧和快板书等表演精彩纷呈,通过“ZAKER合肥”及“有戏安徽”网络平台全程云直播,50多万人次在云端享受视觉盛宴。

除了“云游”文化场馆,实地走进文化场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无处不在。

在开馆20年间,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尝试以文创和动漫等多种形式,用更生动的方式讲好庐州文化故事。利用三维动画重构技术,把影像模型投影到石狮子的面部,故居让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开口说话,此外还利用AR技术让李鸿章也能“动”起来。

去年11月,合肥首个综合性县级博物馆——肥东县规划博物馆开馆首日就接待上万人次游客,“穿越古今”“体验新奇”“黑科技很多”成为肥东县规划博物馆的显目标签。

在博物馆只能用眼睛看文物?在肥东县规划博物馆,这可不是标准答案。在博物馆的互动厅中,VR体验项目让游客穿梭时空,再现远古场景。游客戴上VR眼镜,置身在远古时期的肥东,仿佛自己正站在草垛之间,转动身体朝左边看去,就能看到一位穿着兽皮的女人正抱着婴儿喂乳,场景惟妙惟肖,让人一时分不出虚拟和现实。游客操作手柄,捡起地上的玉琮,空中立刻浮现出它的简介。

在博物馆的另外一边,游客在“互动拍摄区”里能够和肥东的知名景点一一“跨时空”合影,从和睦湖畔、岱山湖、爱情隧道,到环巢湖大道、长临河镇湖塔和长临老街,拍出的照片甚至能够以假乱真。

而博物馆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碗幕影院。整个影院呈碗状,影院正中间是一个悬空的圆形展台,荧幕360度包裹着影院。利用3D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能够让游客真正感受到自己悬至肥东上空,俯瞰肥东风采。在博物馆开馆首日就前去体验的市民陶芳说,当荧幕上以俯瞰的视角播放从古至今的肥东风采视频时,她觉得自己像是坐在空中的船里,俯瞰自己的家乡,随着视频画面的变换而左右摇晃,甚至感到眩晕。在全实景高清拍摄的画面中,陶芳还看到了自己的家。

当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文化内涵的彰显、体验、传播和创新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时空不再成为局限,数字技术给予游客更深刻的感官体验。当文化跳出固式姿态,跳出书本、展柜、画框和舞台,才能够更加直触人心,激发出更多文化源泉,这正是看似冰冷的数字技术尚在完成的使命。

从现实到虚拟 “云”端赏玩文化多样趣味

2019年12月12日,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合肥市的《十二生肖之羊羊得意》和《魔镜奇缘2》等6个作品捧回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在这其中,《十二生肖之羊羊得意》和《魔镜奇缘2》作为动漫作品让人看到了优秀文化的多样性。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真人拍摄无法再现的奇幻场景一一还原,作为中国文艺大军中的一员,合肥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动漫的崛起而发力,不断从内容和技术上创新,通过多样的数字化形式传递合肥乃至中国的文化之声。

《十二生肖之羊羊得意》的创作团队取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符号,创作了240集,总时长近4000分钟的“十二生肖”系列动漫。为了更好地经营原创动漫作品,创作团队展开了创意文化产业科技化、数字化的系统建设,包括“黄梅戏艺术多业态推广普及和科技创新工程”“戏曲舞台效果3D建模与素材库技术研究”“中医药文化普及多业态综合平台”等大型项目,利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也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动画片奖、安徽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五届共四届省“五个一工程”奖。

用数字化技术让历史文献中扁平的历史人物“活”起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利用李鸿章人物IP,已完成了动漫历史剧《中堂有话说》第一、二季40集短视频的制作,《李鸿章》连环画也在积极创作中。技术的多样性让李府故事得以由点到面,由面到深度,由深度到立体化地传递出来。

此外,合肥市内还多次开展法治动漫展、“清风合肥”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作品征集活动等,用3D建模等数字技术弘扬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注入新鲜血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合肥文化。

从文化到经济 数字反哺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

虚拟花盆、无弦古琴、人体识别花颜墙、全息投影展现城市规划……在去年的文博会上,多种文化创意类产品借助科技点亮着人们的视野。多家从事数字文化产业的公司通过运用全息投影、5G+VR技术、AR技术、裸眼3D视觉效果、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在多媒体平台运用高科技,向普通观众展示新时期的交互技术,使观众体验数字化的艺术空间展示,这让人看到文创背后新兴文化企业的勃勃生机。

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容纳着多家数字化文创企业,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中科寒武纪等科技企业所开发的数字化科技产品也在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新。

在中国声谷内,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让文化传播变得轻而易举。“AI智能写作平台系统”让文化创作变得轻松易得,用户只需在平台内输入关键词和要求,它就能自动抓取信息并通过分析后快速成稿。还有能听懂语音指令的“智能鼠标”、翻译58国语言的便携翻译机、模拟真实书写体验的电磁笔和水墨屏、智能音箱、帮助残障人士的仿生机械手……在数字化科技的加持之下,跨越知识门槛和身体限制,人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除了中国声谷广纳数字化文化企业,合肥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也集聚着安徽创意文化产业。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基地,统筹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环巢湖国际旅游休闲区,合肥基地聚焦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和创意休闲等四大产业版块,实现了创意文化产业大发展。

在合肥,数字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科技加成文化传播与艺术传承,文化内核反哺数字产业的新兴发展。依托腾讯、网易、安徽广电等区内重点数字文化服务企业,数字创意产业在合肥与科技、金融、信息、制造、建筑、体育、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呈现交互融合态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也衍生出一系列新业态。

一如在疫情期间方兴未艾的直播产业,一时间风光无限。直播+文化,衍生出线上网课、线上卖书、线上游景区、线上音乐会等文娱活动。传统的文化演出因为受到时间和地域等限制,受众的转化率和转化过程较为缓慢,而“有戏安徽”平台通过线上表演打破空间壁垒,融合艺术与技术为观众打造“线上剧场”,市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精彩表演,从音乐会到黄梅戏再到杂技,各类文化演出应有尽有,在具备成本优势的同时也触及了更加广泛的用户圈层。疫情期间,合肥多个旅游景点开启直播模式,老百姓更加深入地了解合肥本土文旅胜地。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庐剧院的演员们还通过直播进行排练。

数字化的发展,加速了线上线下隔阂的消失,直播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当数字革命与文化产业碰撞,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是更加广泛的分享、更加高效的交互、更有质感的体验和更为便捷的信息。

在“五高地一示范”的聚力打造进程中,随着创新高地、数字经济高地的打造,合肥这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城市未来可塑性、智慧城市等都已经成为了她的核心竞争力,而数字化发展、不断更迭的科技与创新动能则是她不断散发魅力的最好催化剂。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鸡蛋抽检不合格 一养殖场被罚

本报讯合肥一大型超市销售的山鸡蛋抽检,有关部门发现其兽药残留不合格,8月24日,合肥市市场监管部门对此进行了通报。该...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