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吃“清风家宴” 包公家宴大食堂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本报讯近日,家住桥头集镇的58岁老党员徐世平的母亲去世,老人一家将白事放在包公家宴大食堂里举办,传统家常菜、宴请宾朋来,花费小了、浪费少了,档次反而提升了,交流的氛围更加轻松与亲切。
8月26日,桥头集镇包公家宴大食堂正式揭牌,全镇党员干部主动报备红白喜事已经50多次。
有效遏制浪费
包公家宴试点后推广至全县
近几年,升学宴、谢师宴、红白喜事在农村越来越有攀比趋势。怎样改变这样的风气?肥东县率先探索新路子。以桥头集镇、撮镇镇、包公镇、石塘镇为试点,逐渐将包公家宴大食堂推广至全县。
8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桥头集乡竹塘社区。该社区利用原王赤堡小学食堂及部分宿舍楼闲置资源,升级改造为“包公家宴大食堂”,为婚丧嫁娶、公务接待、工作用餐提供了“新去处”。制定的“家常宴席”及“礼宾宴席”菜单,远低于市场及公务接待费用标准,对遏制农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恶性攀比的风气,杜绝超标准公务接待、奢侈浪费的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N-2配餐确保光盘同时保证分量
为倡导节俭办红白喜事的新风,竹塘社区率先试点,成立社区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全部由村里德高望重、威信较高、有组织协调能力、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干部群众担任,理事会按照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章程,对用什么样的烟酒,多少个荤素菜进行了明确规定,原则上实施“N-2”配餐,在确保“光盘”的同时,保证分量供应。群众的婚丧嫁娶都由理事会牵头统一组织,严格按照制定好的章程操办。
“农村原来存在攀比风,浪费严重,一场白事最起码要花掉两三万块,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算小开支。”桥头集镇竹塘社区党委书记刘传榜说,推出包公家宴后,这笔开支将会大大缩减。
为了推广包公家宴大食堂,红白理事会坚持正面引导,上户宣传,号召党员率先垂范,教育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破除陋习,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倡导“喜事新办、婚事从简、小事不办”的好乡风。
志愿者参与
不以盈利为目的
据了解,包公家宴大食堂属于服务型村集体经济,由政府主管对外承包,不以盈利为目的。“目前我们整个大食堂固定员工只有5个,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志愿者。”刘传榜告诉记者,目前仅竹塘社区就有20多名志愿者,每当有家宴时志愿者们就会无偿服务。
事实上,这种志愿者的服务在肥东县也早已司空见惯,仅包公镇到目前已经建有71支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3000多人,为全镇各项公益活动提供服务。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韩婷)
新闻推荐
编者按最近几天,气温像坐了火箭一样猛蹿,一波波热浪让人直呼“受不了”。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虽然天气热,但好歹可以在空调房...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