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新产业跑出“加速度” 按下“快进键”,合肥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江淮晨报 2020-08-21 05:14 大字

今年以来,合肥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投资“两手抓”,经济运行快速复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体系,新兴产业加快“锻长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去年下半年,国家批复合肥建设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已连续三年获国务院通报激励。截至5月初,这3个集群集聚企业近1000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韧劲,逆势上扬。统计显示,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7%,占全市工业的49.1%。全市649户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在京东方、合力叉车、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围绕液晶显示屏、新能源产业链的企业快速成长。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今年以来,长鑫DRAM存储器量产上市,打破内存芯片领域国际垄断,大众入股江淮汽车、国轩高科,蔚来(中国)总部、欧菲光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

疫情影响下,线上经济成为不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风口。5月,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揭牌,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接下来,“宅消费”“云办公”“网管理”,将是合肥发展线上经济的突破口。到2025年,这个试验区将成为支撑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全国线上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一个月前,全国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发布,合肥入选,全省唯一。这得益于合肥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合肥市发改委贸易和服务处处长张彩云透露,接下来,这个基地将按照“一核”“四区”的功能布局来打造,成为合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新引擎。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至关重要。除了新兴产业,如今在合肥,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提速。今年以来,全市的农业生产也在提质提效。全市夏粮播种面积12.2万公顷,总产量56.1万吨,实现了面积、产量、亩产“三增”的局面。

消费投资两端齐发力,有效需求快速提升

7月22日,商务部公布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淮河路步行街成功入选。这条步行街主街长1360米,35条井字形支巷向四周延伸。2019年,这里的营业额高达82亿元,客流总量4500万人次。未来,步行街将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平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合肥市各大零售及餐饮企业不等不靠,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互联网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通过发放消费券1亿元,带动了本地家电、餐饮、汽车等消费超过22亿元。随着在消费方面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回暖的进程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统计显示,上半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

1~6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34.41亿元,同比增长78.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4.54亿元,增长73.4%。上半年,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长亮眼;智能家电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类、智能手机类和文化办公类商品增速分别达到131.4%、37.0%、25.8%和25.4%。

合肥市深知,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是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除了日趋回暖的消费,上半年,合肥市的投资增速也在逐月加快。

今年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创近33个月新高。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新基建”投资增长43.1%,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34.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量增长5.8%,新签约重点项目507个。上个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9689户,在全省占比上升0.91个百分点,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新基建”,关乎未来。前几天,《合肥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正式印发,全市将重点推进新型市政、新型城市管理、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农业物联网、新型交通、智慧物流、新型能源、新型公共服务、智慧园区等九大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城乡建设区域共协调,承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持续强降雨过后,最近合肥户外骄阳似火,而这样的天气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却是有利因素。当前,备受关注的长江东路改造项目正在抢抓有利天时,全力加快建设。前两天,南陵路至肥东路段南半幅主车道下面层,开始铺设沥青,这是长江东路改造工程首次实施沥青摊铺作业。

裕溪路高架东延放行,从一环路开车一路无红绿灯可到肥东;畅通二环北环西段放行交通,东段开工建设;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隧道陆续通车,驾驶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感受湖底的别样风情……今年以来,一大批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完成建设,一批城市拥堵点完成整治,市区的道路越来越通畅。

地上的变化直观明显,而地下的隧道也在一再拉伸。上半年,合肥轨道交通完成形象进度投资64.31亿元,同比增加44%。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合肥的“新基建”建设抢跑全省。以往需要好几个月的前期工作,在各方的努力下,被一再压缩。年内,第三轮规划项目和S1线都将开工,5号线南段也将开通。

以市内交通设施为代表,今年上半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74.18亿元,增长了7.3%。与此同时,综合交通体系持续完善。6月底,商合杭合肥以南段开通运营,合肥与芜湖之间实现了高铁互通。除了沿江高铁合宁段等前期加快推进、德上高速合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合六叶改扩建等一批项目,也将在下半年开工。

城乡协调,才能增添更多更强的发展新动能。农村公路完工272公里;76个中心村开工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87亩;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0处,惠及23.8万人;“厕所革命”完工3.2万户……今年以来,合肥市农村基础设施也在稳步提升。

开放合作两手都抓牢,步伐更坚实抱团更紧密

2014年6月26日,安徽首个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合新欧”中亚班列从合肥北站出发,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自此安徽有了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铁路货运直通车。合肥中欧班列开行6年来,发运量已突破1000列,进出口贸易额超350亿元。其实,这只是合肥市不断深化开放的一个缩影。

纵深推进之下,今年以来,合肥的各类开放平台全面提升。上半年,合肥中欧班列新增了3条线路,开行237列, 位居全国第8,位居长三角第2;首开中亚回程班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水运和空运也携手并进。水运港集装箱吞吐量18.47万标箱,增长了5.4%;定期国际货运航线执飞165班、载货8526.2吨。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流程再造攻坚,数据共享和应用攻坚,要素市场制度创新攻坚,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攻坚……当前,合肥市“创优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已经拉开帷幕,这座城市正在努力打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这是合肥市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2019年,合肥市继续领跑全省央企合作工作,新签约、新开工、实际完成投资和新竣工四项指标任务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3.3、1.7、1.4和1.4倍。今年以来,面对疫情汛情,各项任务也在稳步推进。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合肥市坚持“一盘棋”思想,强化“一体化”与“同城化”意识,长三角一体化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持续提升。依托G60科创走廊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合肥市正不断加快推进合作示范园区建设。

今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肥东县长临河科创小镇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合肥已拥有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5家G60挂牌园区,园区内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联合上海光源、华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打造长三角光子科学研究和应用走廊;完善合肥产学研系统布局,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达26家;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作用,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科创板上市……合肥市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

日益紧密的区域合作,不仅仅是在长三角,在合肥都市圈亦然。合肥芜湖实现高铁直达,让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前所未有地被拉近,合肥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构建。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在相关规划发布之后,也都驶入了“快车道”。

开放无期限,合作无止境。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的同时,接下来,合肥市还将深化合肥上海产业园等省级合作园区建设,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深化与杭州、宁波互动互补合作。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方佳伟

晨报制图 朱佩佩

新闻推荐

2+N招聘日(周三就业招聘 周六人才对接)合肥市人才市场 爱在江淮·乐业合肥 8月22日(周六)人才对接招聘会信息

003合肥同达成互联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电话销售005安徽天利泰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代表007合肥统一企...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