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集文化: 自然与人文辉映 传统与现代交融

合肥晚报 2020-08-21 00:51 大字

○桥头集

○爱情隧道

○杜集翠月湖

○桥头集小葛碉堡

○方集方华 摄

○车王集古槐树

○下塘火狮

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一个热闹熙攘的集市,是旧日时光里难舍的记忆。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合肥,自古以来人气兴旺、贸易繁荣,因此产生了许多集市。随着岁月和时代的变迁,诸多庐州古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演变成了聚居地、村庄、乡镇……它们镌刻了历史,传承了文化,无论如何变迁,都以独有的姿态屹立在那里。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这些庐州古集正以鲜活的时代气息为这座历史名城源源不断注入文化之魂。

桥头集:魅力山镇文旅圣地

说起肥东的桥头集,你会想到什么?是小葛碉堡、白骨塔等红色遗址,还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爱情隧道”、蓝山湾木艺小镇?桥头集,因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秀丽的山川景色,素有魅力山镇之美誉。如今,更是荣膺“中国诗歌小镇”称号,成了名副其实的文旅圣地。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东望巢湖,南滨长临,西邻撮镇,北接店埠。全镇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几十个景点星罗棋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映衬,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有机融合,构建出丰富多彩的全域旅游形态。

在桥头集镇,一条淮南铁路穿镇而过。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铁路,在当年战争时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1938年6月,日军占领肥东后,对交通要塞桥头集不断进行扫荡。在双山脚下的淮南铁路两旁建造碉堡群,封锁运输线,日夜枪声不断。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桥头集地区迅速燃起了抗日烽火。1939年3月,在上海入党的桥头集镇人宣兰生在大夏祠堂成立了农民自卫队,领导该地区的民众进行抗日斗争,配合新四军老八团,多次在淮南铁路桥头集一线袭击日军。在一个夜晚,趁日军碉堡换防之际,毅然袭击了碉堡群,并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为截住日军的交通,地下党组织了一支神出鬼没的铁道游击队,捣毁铁路15公里,多次炸毁日军运军火的列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40年6月,双山抗日队伍由80多人扩大到700多人,并成立了抗日大队,缴获和新增了500多条枪支,先后消灭了日军第6军团坂井支队约600多人。

现在,两座碉堡仍保存完好。碉堡十分结实坚固,上面均匀分布机枪口,一旁还立有“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葛碉堡”石碑。这两座碉堡以及双山上的白骨塔成为当年日本鬼子的侵华铁证。

在桥头集镇最北边,还有一个被称作“小延安”的小村庄——上份叶村。解放前,上份叶这里非常闭塞,不论是日伪还是国民党势力,都难以掌控,于是就成了共产党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在日军占领合肥不久,这里就成立了一支兵强马壮的农民抗日自卫队,将袭击和围剿上份叶的日军、顽匪,打得落花流水。那时,村里仅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游击队就是利用这一地形特点,屡战屡胜。同时,军民齐心利用这一块相对平安的净土,开展军民大生产、军民学文化、军民习武训练,同心团结抗战。

鼎盛时期的上份叶村,家家户户都驻扎了抗日武装。他们平时参加生产,有任务时拿起武器就是正规部队。因为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里一度被抗日军民称为“小延安”。在多年的艰苦抗战中,上份叶村的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下,对周边敌据点进行各个击破,消灭了大批日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汽车。时光尽管过去了数十年,随着地区日渐繁荣昌盛,当年的红色故事仍被上份叶的百姓传颂。

如今,桥头集镇已先后获得“安徽省文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森林城镇”等众多荣誉称号。龙泉山下绵延20公里的“网红景点”——“爱情隧道”,两条铁轨,蜿蜒向前,在时光的沉淀下,静谧而美好。出“爱情隧道”,一路向北,是风景如画的梅山,可以爬仙人洞,喝山泉水,听古老的“仙人”传说;一路向南,则是双山天池、双山寺、数个生态园、情人坞、尖山、马龙山、白马山,让人尽情享受青山绿水。继续向南,可至占地3000多亩的蓝山湾木艺小镇,带孩子去儿童乐园游玩,去生态农业示范区采摘桃子、葡萄、猕猴桃、蓝莓等各色水果,体验抓捕山地鸡、泉水鱼的乐趣,还可以到灶文化体验区加工菜肴。

值得一提的是,该镇2016-2020年连续五年举办“520”肥东爱情隧道诗歌旅游节庆活动,其中,2017年第二届“520”肥东爱情隧道诗会暨全球爱情隧道联盟成立大会荣获全省旅游创意营销奖一等奖。2020年,桥头集荣膺“中国诗歌小镇”称号,并发布爱情隧道进军AAAA级景区的蓝图规划,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之魂。

杜集:生态与历史并重

在合肥,有一种鸟语花香,只有在杜集才能充分领略;有一种岁月沧桑,也只有在杜集才能深切体会。

甫一踏上长丰县杜集镇的土地,便被它的美所震撼,波光粼粼的湖面,绿色的“原始森林”,整齐划一的民居,一一尽显眼前。田多地肥、民风淳朴的杜集,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合肥市第一届文明乡镇”、“合肥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而一个个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间流传的一个个曲折离奇、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又让这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充满独特的魅力。

杜集有着七十二口古井的传说,现存的几口古井,每一个在当地百姓口中都特别神奇。在振兴村东边,曾有一座古寺叫“说法寺”,具体是何人何年所建已经无从考证。传说有一年,由于香火旺盛,寺中住持打算扩建寺庙,苦于离山林太远,又无大型运输工具,建庙用的大量木头根本无法运到说法寺。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恰好济公云游至此,叫他们在某夜某时到寺庙东南角一个古井里扛木头。

到了济公所说的那天夜里,全寺的和尚分好工后,由住持和几位方丈秉烛跪地,面向东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只听井中隆隆作响,只见古井中雾气缭绕,一根木头在雾气中缓缓上升,在场的大小和尚,个个目瞪口呆,屏住了呼吸。只听住持一声令下,抽的抽、拉的拉、扛的扛、抬的抬,秩序井然地运着木头。当把木头运到院里时,他们才发现根根木头上都雕有文字和图画,大多是上好的木材。

众人忙碌了一夜,眼见东方现起了鱼肚白,这时有一个小和尚也许是累了,在井边拽木头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声:“差不多了,够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古井中传出“咔嚓”一声响,一根木头断成两截,井中雾气也渐渐地往井底收起,半截木头直直地立在井中,若隐若现。

因为井中抽出的木头太多,说法寺扩建完成后,众人又用剩下的木头新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剩木寺”。

据当地人称,这口古井泉眼特别旺,再干旱的年景也不会枯竭。没通自来水的时候,方圆数里的村民都到这里取水。更为奇特的是,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东南风一吹,井水就会漫出井沿,可对周边的庄稼地实施“自流灌溉”,百姓们都称“说法井通海眼”。

杜集鸟岛三面临水,过去是荒芜的河渚,通过60余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杨、柳、榆、槐、椿浓荫蔽日,每年吸引数十万只白鹭、仙鹤、喜鹊、斑鸠、八哥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态环境,极佳的观鸟体验,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方便游客观鸟和了解鸟类知识,杜集镇不仅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观鸟台,还建设了合肥市首家纯生态鸟类科普基地——VR科普体验馆。届时游客们可以通过新增的VR科普体验馆近距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学习鸟类的小常识,全方面立体认识杜集鸟岛。

杜集乡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良好,不仅有美丽的鸟岛,还有浩淼的翠月湖、合肥“五七”干校旧址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建的明城古寺、市级保护文物春秋古墓“陈寺坡”等人文旅游景点,不仅吸引了合肥本地游客前往休闲度假,还吸引了滁州、淮南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游客来此游玩。

下塘集:民间艺术乡文化荟萃地

下塘集,即今合肥市长丰县南下塘镇。旧属寿州。清乾隆《寿州志》卷1:下塘集“离城一百五十里”。

千年古镇下塘,始于春秋,自开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个池塘众多的古镇,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是长丰文化荟萃之地。境内更有闻名江淮的美食“下塘烧饼”、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下塘火狮”。

《中国历史图集》《元丰九城志》记载,北宋期间就有“夏塘镇”。随着人气聚集,物流畅通,过往行商走贩渐次增多,外地客商因见集址高阜,四周有塘(东有南马塘和北马塘、南有黑宣塘、西有牛市塘、北有庙塘和仙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后误称为“下塘”,继而沿用至今。

下塘镇人文荟萃。翻开古镇悠悠千年的历史画卷,仅晚清时期,这里有进士、拔贡、武举、廪生、秀才等名号的就不下20人。古镇历来奉行教育为上,文风盛行,郭沫若曾为下塘中学题写校名,几十年来,下塘中学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发生在下塘镇的历史事件(战争)有胡龙牙掠芰蒲城、寿阳争夺战、萧梁伐魏等等。

说起当地的美食,“下塘烧饼”四个字立即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书写下塘,绕不开这香脆的烧饼。火红的炭火,明明灭灭间,时间已倏忽走过千余年。这其间,下塘烧饼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道“硬菜”,声名远播。

下塘镇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书法、纸牌、火狮都颇具盛名,其中以“下塘火狮”最具代表性。

据史料记载:“下塘的‘火狮’狮子身长七尺,披五色毛,引狮者衣杂彩,手执绳,系耍球一,五色。”其不同于其他“狮舞”之处,在于“下塘火狮”能够在烟火中起舞,将杂技、舞蹈、武术等巧妙融为一体,观之相映成趣。“下塘火狮”因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火火风情,曾入选合肥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

在下塘,至今还留存着日军侵占下塘的铁证——炮楼和万人坑。下塘炮楼位于合蚌高铁铁路边,是一个圆柱形石材建筑,有门洞、无顶棚。这是新近复建的一个炮楼。原炮楼距离现在的新炮楼约150米,同样保存完好。因合蚌高铁建设需要,当地将原炮楼拆除,用原炮楼材料,就近原样复建新炮楼,以示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下塘除了有炮楼,还有“万人坑”。1940年6月3日,日军侵占下塘集,并在此驻军,建立伪政权,肆无忌惮地实施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在此滥杀我军民,将尸体随意丢弃到下塘集附近(今天下塘镇南圩社区)的深水塘或填埋到水塘附近,形成“万人坑”。《中国共产党长丰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对日伪暴行以及“下塘万人坑”都有详细记载。日军投降后,“万人坑”被当地群众填平。2005年,合肥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碑的正面上书“下塘万人坑”五个大字,反面写有碑文。以此悼已逝,警来者,誓勿忘耻史。

车王集:千年古驿道上的“明珠”

丝绸之路、秦岭古道、茶马古道、徽行古道……这些古驿道是中华文明史的活化石,见证着我们祖先奋斗的足迹。长丰县义井乡也有一条古驿道,虽不如茶马古道等闻名天下,却也千余年不曾中断。坐落于古驿道之上的一个小集市,因驿道而繁华,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就是车王集。

车王集,曾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车王集历经两千年的沧桑变化,留下了启节大道、寿庐官道、三官庙、严家祠堂、老槐树、凤凰桥等遗存,这些历史遗存,写就了车王集历久弥新的沧桑脸庞。

据长丰县研究人员考证,早在春秋时期,车王集便有人聚居。战国时期,列国征战,城市与贸易兴起,道路愈显重要。是时,车王集为古驿道。明嘉靖《合肥县志》和清光绪《寿州志》记载,古驿道从合肥城拱辰门经十八里岗、双墩集、下塘集、车王集、庄墓桥、拐集至寿州。

“车王”二字广为传播,始于北宋初年。据《三槐堂王氏族谱》记载:开基之祖是唐朝末年的黎阳令王言。王言后人王祐知于宋初曾在自家庭院亲植槐树三株,时人称为“三槐堂”。因王姓家族于宋初推车移民至此,故得名“车王”。

因为驿道途经境内,车王集集市繁华,商贾云集。据车王严氏的祖辈们回忆,在清代和民国,只要天气晴好,古驿道上昼夜车马穿梭,沿古驿道两侧而建的客栈、茶馆数十家,布店、肉铺、铁匠铺、中医堂等应有尽有,家家生意兴隆。

据当地人介绍,车王有五大名艺,焐坊(孵化小鸡)、染坊、酒坊、糖坊和蒸炸挂坊。车王集孵化的小鸡行销广泛,北至长城、南到江南;染坊的布料有各种颜色和花纹,非常鲜艳。车王集每月初一、初三、初六、初八逢集,周边下塘、庄墓、朱巷、义井四个集市都不敌当地集市繁华,周边居民悉数前来销售、购买物品。

在当地人的记忆里,车王集小商小贩多如牛毛,因为人多场地小,驿道容纳不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前集和后集。前集为大宗买卖,后集为小商小贩。

商业繁华之余,车王集还是个文化集市。当地剧种小倒戏,外来的京剧、泗州戏、大鼓书,在此轮番上演。因为古驿道的存在,车王集上演过无数个喧嚣的日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古驿道的功能渐渐淡去,坐落其上的车王集和众多村落一样,开始慢慢沉寂。

为了重现昔日车王集的繁华,展现车王村新时代新面貌,义井乡党委政府从改善居住环境,塑造乡村特色着手,正全面推进车王村千年古村落整治工程和车王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相关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其中部分项目已建成。以后,游客来到这座千年古村落,可以漫步古街、古驿道,在古槐下许愿,领略凤桥、凰桥的历史典故,也可以品尝豆饼、挂面条、手工锤榨油、车王圆子等地方风味。在干净、便捷的传统农舍中,利用车王集食材就地烹饪,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车王集正用新时代赋予的遒劲力量,勾勒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纯、治理好、百姓富的车王秀美篇章。

方集:因浮槎山水滋润而流芳

浮槎山脚下,有个地方叫方集。“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宋欧阳修在其《浮槎山水记》中曾这样赞美浮槎山之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山下的方集因水滋润而流芳。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白龙通航机场征迁按下“启动键”

本报讯8月15日上午,白龙通航机场项目指挥部热闹异常,项目征迁动员大会准时召开,100多位参会群众认真听讲。此次征迁...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