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初心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肥东晨刊 2020-08-04 08:49 大字

□东公新陈海滔本刊记者陈强

转移群众不舍家中粮食,他便用肩膀将百余袋稻谷、小麦等农产品转移到安全地点;面对日益严峻的汛情,他日夜坚守在14公里的堤坝上,巡查排险;面对安置点里的200多名从圩区撤离的转移群众,他坚决扛好“护群众平安、保一方安澜”的政治责任,为转移群众操劳费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管家”……连日来,来自县公安局长临河镇治安办的民警李俊,秉承并发扬军人优良传统,奋战在防汛一线,用初心筑牢防汛的“铜墙铁壁”。

百袋粮食肩上扛

连日来,合肥市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一些河流、湖泊处于超警戒水位,肥东县长临河也面临重大考验。

为确保城市安澜,7月19日13时,合肥市防指下达命令,果断启动肥东十八联圩蓄洪。接到指令之前,李俊便带领长临河治安办同事前往各个社区,宣传并劝导人员即刻撤离。

在罗洪社区,部分群众不舍家中粮食等财产被洪水淹没,使劝离工作出现难度。时间紧迫,李俊当即和同事说道,“搬,还有点时间,我们把这些粮食扛到2楼。”就这样,一袋袋稻谷、小麦等农产品,李俊用肩膀将它们转移到了安全地点。事后李俊笑道,“当天下午光扛粮食可能都有上百袋。”

中午时刻,伴随着降雨的加大,情势比较危急。在转移完群众后,李俊又前往汪湖路口,搬运沙袋,固守大坝。当晚,李俊和同事打着手电筒,驾着皮艇,巡视每家每户,搜寻有无群众未撤离,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一直持续到凌晨,随即转战其他社区。

不眠的守堤人

“巡堤绝不仅仅是来回走路那么简单。”李俊负责的堤坝总长大概14公里,每次巡堤时,他会与同事一起,走在斜坡坡度大约45度的内堤上,不断用竹竿检测堤坝是否有漏洞、裂缝;或者钻进半人高的草丛中,观察水面是否有漩涡、纹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不一会儿,李俊已汗流浃背。

遇到下雨时,他与同事需要穿上过膝的雨衣,体感更加闷热。一趟走下来,衣服外侧是雨水、内侧是汗水,里外全是湿漉漉的,呼吸都感觉透不过气。更加危险的是,雨天里堤坝上的青苔会长出来,坝上变得又湿又滑,稍不留神,就是一个踉跄滚落在地。“只能拿着竹竿,一步一步慢慢走,感觉像在走钢索一样。”李俊说。

“由于巡堤需要24小时不间断,相比白天,晚上的巡堤更是危险重重。”李俊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安全,晚上巡堤时,他和其他两名队员选择并排走,或者“品”字形前进,以免困意来袭落入水中。其间,一边关注着堤坝上的风吹草动,一边不断讲话。“我们会聊以前抗洪的故事,强行让大脑保持清醒。”看着日益升高的水面,李俊内心也愈加紧张,但他却丝毫没有退缩:“我不是第一次见证这样的场面了。”早在部队的时候,他就参与了多次抗洪。跳入江水里,搬运沙袋、加固堤坝,这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也许是因为当过兵,内心总有一种血性。”李俊说。

临时安置点的“大管家”

位于撮镇镇长临河中学安置点里,住着200多名从圩区撤离的群众。当地政府在这个安置点设置了管理办,除了日常事务工作人员外,李俊和同事以及镇卫生院医生,为安置点提供治安、医疗保障。

自从第一批撤离群众住到这里开始,李俊就没有回过家。他说,“2016年防汛形势也严峻,我们也参与过人员撤离安置,这项工作我比较熟悉。如果换一个人来接替我,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如我一直待下去,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考虑到到这个安置点的群众基本上都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且基本上是老人,为了让安置点群众尽可能安全一点,李俊花了不少心思。“乡亲父老们,安置点现在是我们的家,需要大家共同呵护,日常生活中,大家不要乱接电源、乱扔烟头,不在床上吸烟、不焚烧杂物……”每个白天,李俊一遍遍向村民重复提醒着安全事项;夜幕降临时,李俊都要到每个安置房间核对人数,避免人员未告知外出、发生意外。

在安置点的宿舍内,罗洪社区村民王成刚对一切都很满意。“搬离前,我就做好了准备,派出所警察帮我把值钱的家当都搬到了2楼,来这里住下后,也很舒心,唯一担心的就是老母亲。”王成刚的母亲今年已97岁了,瘫痪在床多年。住下来后,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李俊把王成刚一家安排到一个单间。王成刚的母亲是安置点里年纪最大的,也是李俊每次前来都会看望的对象。

李俊只是肥东公安防汛一线民警的一个缩影。蓝色的警服,闪烁的警灯,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为受灾群众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闻推荐

干群合力共谱防汛救灾曲

○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党员奋战防汛一线○挖掘淤泥○入户排查群众住房情况○退伍军人防汛救灾再显军人本色○保卫群众生...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