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尖“大王”致富不忘乡邻

肥东晨刊 2020-08-04 08:48 大字

○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积极开拓线上销售市场 ○孙爱群在新联合村承包了50亩地种植薯尖 ○新联合村书记来了解薯尖长势 ○薯尖已是市民餐桌新宠 ○人工除草□王仙平实习生王欣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在肥东县张集乡新联合村扶贫产业园,一个个蔬菜大棚内绿意满满,几个工人或除草、或摘叶……忙忙碌碌。

大棚里的蔬菜是薯尖,它们的主人叫孙爱群。

孙爱群是肥东八斗人。两年前,她从外地回到家乡种植薯尖,如今,从种植到销售搞得风生水起,与此同时,她还带动了家乡百姓就业……

心系桑梓返乡创业

孙爱群是土生土长的肥东人。结婚后,随着丈夫去了武汉。内心有个农场主的梦想。在武汉,她从事了5年的薯尖种植。因为心系家乡,同时也想为家乡经济发展出点力,孙爱群在2018年选择回乡。经过一番挑选,她最终选择张集乡来种植薯尖。

“其实,薯尖就是红薯的叶子。只不过我种的这个,跟传统意义上的红薯不太一样,叶子茂盛,而果实很小。”据孙爱群透露:薯尖种植对土壤、气候要求不高。她发现,肥东鲜有种植薯尖的,便回到了家乡。

经过一年的试种和考察,2019年,张爱群包了将近50亩土地,建造了60多个大棚,正式投入薯尖种植。到2020年,薯尖产业园的面积扩大到180亩,除了张集乡的30亩,还有150余亩在梁园镇。如今,她一共有了200多个种植大棚,收入也翻了好几倍。毋庸置疑,这些成果与孙爱群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制定目标苦心经营

其实,种植薯尖并不容易,除了大棚温度、除虫除害,还要应付可能发生的旱灾和涝灾。据了解,薯尖每年11月份开始下种,次年3月底就可以掐叶售卖。薯尖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除草除虫,给予大棚合适的温度,越高越好,一般维持在28℃到30℃之间。除了温度,孙爱群的种植大棚也有自己的喷灌系统,可以随时保持土地的水分。“在刚采摘的时候,产量比较少,一个棚一天只有两三百斤,到后期七月份左右,一个棚能达到六七百斤。薯尖是掐了再长的,一个月能发三次。”孙爱群说。

当问到薯尖种植过程中的困难时,孙爱群告诉记者,“以前一切都正常,不过今年,三月份的时候,要下苗种植,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因为疫情,我们找不到人干活,就只能我自己来,那段时间真是累坏我了。最近又因为水灾,大棚被淹了,而且一直下雨,棚里的温度也很低,薯尖长不起来,产量下降很多。好在经过去年一年,销售市场打开了,比较稳定,不愁销路,也让我稍微安慰一点。”

据了解,孙爱群的薯尖有固定的销路,一般是供给市里的一些大超市,例如永辉,百大等等,现摘现送,保持薯尖的新鲜。除此以外,也有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刚开始上市的时候,产量比较低,卖得比较贵,一斤能达到6元,日常平均价格在3到4元一斤,现在一个月纯收入能达到30万元。“加上在武汉,我一共种了七年的薯尖,下一步,我打算种红菜苔和莲蓬,如果试种成功,准备把产业园规模再扩大。”孙爱群说。

致富路上不忘乡邻

在一个个大棚里,记者看到有十多个工人正在忙碌。原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孙爱群还不忘带动家乡百姓就业。正在掐叶的、来自大徐自然村的老人徐道翠说:“我是贫困户,孙老板找我过来干活,一天给一百多块钱,收入已经可以了。”据新联合村书记徐道文介绍,村里的扶贫产业园共带动扶贫户8户再就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当然,对于来产业园投资的老板,也会有相应的补助。疫情期间,政府按照500块钱一亩给了补助,除此以外,通过电商售卖,也会有一定的补助。

据透露:在大棚内干活的工人,按照工作量计酬,少则一天百把块钱的收入,多的能拿到两百多块钱一天。“我们扶贫产业园主要任务就是扶贫,我也会一直牢记自己的初心,致富不忘乡邻。我希望将来能带着更多的村民干,有钱大家一起挣,这样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孙爱群信心十足地说。

————名词解释————

薯尖

薯尖是红薯茎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与菠菜、黄瓜、茄子等14种常见蔬菜相比,所含的蛋白质等12项主要营养成分中,除灰分稍低于菠菜居第二外,其余营养成分均居首位。此外,红薯茎尖中还含有化学物质脱氢表雄甾酮,可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因此,红薯茎尖在香港地区、法国等地被称为“蔬菜皇后”。普通红薯的茎尖虽然可以食用,但口感比较老,且味苦涩。

新闻推荐

爱心企业慰问抗洪官兵

本报讯7月31日,市工商联组织部分爱心企业分赴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慰问连续奋战在一线的抗洪抢险官兵,向800...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