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传承“乡愁”——走进肥东挂面村“三馆一堂一车间”
○竹塘社区正在打造“三馆一堂一车间” ○主题文化馆展示了竹塘挂面的历史 ○乡风文明馆展示了竹塘的乡土风情 ○这位老人做挂面的照片在馆内展示 ○村史村情馆展示了竹塘的特色产业 ○即将建成的挂面车间□张华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肥东有个挂面村,就是桥头集镇竹塘社区。作为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竹塘挂面已经成为肥东一大特色名吃。
这段时间,竹塘社区增添了“三馆一堂一车间”:主题文化馆、乡风文明馆、村史村情馆,以及一间大食堂和一个挂面生产车间。如此设置,让这个百年挂面村变得更有“味道”,也更能留得住“乡愁”……
筑塘生竹变身“竹塘”
竹塘的来历传说与曹操有关。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途经此地。官兵人渴马乏,即令大军扎营休整。由于大军纪律严明,从不骚扰百姓,当地民众纷纷宰猪杀牛犒赏三军。其间,曹公发现此处水不但清澈,且甘甜可口。留心观察,发现是从山上流淌下来的山泉。当地虽然民风淳朴,土地平整肥沃,但水流是过路式,难以存留,不能有效利用。水流急时,反而冲垮了庄稼。为了回报乡民,饱餐过后,曹公命全军将士掘土筑坝,形成一个大水塘。此后,干旱年,可以浇灌农田;水灾时,可以引洪拦水。当地民众为纪念曹公,将大水塘起名筑塘。
筑塘中央有一大墩岛,不知何时,岛上奇迹般地长出一片茂密的竹林,郁郁葱葱。当地口语,筑与竹同音,先人把筑塘改为竹塘。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竹塘村容村貌不断变化,百姓安居乐业。当然,百年来,唯一不变的是传统挂面手艺的传承。制作挂面从和面开始,经过划条、盘条、上架等十八道工序,保持了口味微咸、温润绵软的特点。因挂面有健康长寿、好客挽留的寓意,以此作为主料的鸡汤挂面、挂面圆子、泥鳅挂面等,更是肥东人逢年过节招待贵宾必备的一道主食。
这两年,该村将挂面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品牌包装和重点扶持,成立了公司,并对“竹塘挂面”商标注册,由公司对一家一户纯手工制作的挂面,进行统一收购、统一贴牌、统一销售,保证了挂面的质量。
来“三馆”品家乡味道
一般来说,手工挂面都是每年的秋冬季节开始生产。不过,为了满足广大客户需要,该村建设挂面生产车间,让挂面哪怕在夏天也能“新鲜出炉”。
日前,记者来到村里的挂面生产车间。77岁的村民范育政,正把挂面拿出来进行晾晒。据了解,老人打小开始制作挂面,如今已经坚持六十多个年头。“以前,我都是在家做,然后自己把面拉到集上卖。现在村里成立公司了,我就来到这个车间做挂面,村里包吃包喝,每个月还有3000块钱收入。”范育政对记者说。
据了解,这段时间,在车间做面的有6位村民。接下来,挂面车间将继续扩大规模,人手也将不断增加。
来到二楼,可以看到三间馆。走进主题文化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有关制作挂面的各种介绍和图片,有挂面的来历、制作的流程,还有古今名流关于吃面的各种传说。看了一圈,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莫名有些唇齿留香的感觉。
与主题文化馆相邻的,是乡风文明馆。馆内展示该村的风土人情,既有古时的文人墨客,也有如今的名流模范,可谓村里的“名人馆”。在另一间村史村情馆内,则详细记录了竹塘村的发展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复兴乡;1954年底,划入长临河乡;1956年,划入红星高级社;1958年,建立竹塘大队;2020年,又与相邻的龙光村合并……
参观完“三馆一车间”,那么“一堂”是什么呢?原来,就是村民正在打造的大食堂。“食堂建好后,将打造成为村里的廉政食堂。像村民们的红白喜事等,需要宴请的,我们都会建议来到大食堂。亲民价格,简约的菜谱,拒绝铺张浪费。”社区书记刘传榜如是介绍。
一个“百年挂面村”,如今增添了“三馆一堂一车间”,不仅在整个合肥地区,甚至在国内都较少见。“我们要把‘竹塘挂面’这个品牌打响,同时,让村民们不管身在何方,都惦记着家乡的味道。”刘传榜表示。
新闻推荐
6月5日,县生态环境分局举行2020年世界环境日宣传周启动仪式。今年的世界主题是“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中国主题是“...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