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迹留驻时间 文化传承百世流芳

江淮晨报 2020-05-29 06:55 大字

振湖塔。

龟山塔修缮后。

龟山塔修缮前。钱茂松 摄

文峰塔。

李氏家族旧宅。

刘铭传旧居。

张治中故居。

冯玉祥旧居。

六家畈古民居。

科学馆楼体是木制的,俯瞰为“T”字形结构。

黄麓师范学校大礼堂。

从张治中、冯玉祥、刘铭传等名人故居,到振湖塔、龟山塔、文峰塔的明清建筑,再到黄麓师范建筑群、六家畈古民居群等,合肥的一处处古迹,古韵悠远。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化,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更像是一个个时间的串连者,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亲历”并铭记历史。虽“人已非”,但“物仍是”,对艺术的保护,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文化的最有力传承。

古塔

半生风雨半身伤 悠悠宝塔话沧桑

龟山塔:历尽苦难沧桑,终复昔日容颜

在巢湖市银屏镇有一个锥山村,村子的最高处有一座塔,村里人名唤它“锥子塔”,也正是我们要找寻的龟山塔。

还记得多年前初见这座塔时,它可谓是满目疮痍,塔顶基本倒塌荡然无存,塔基砖块也多处掉落。从碑文可知,龟山塔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六角七层砖石结构,高约35米,塔内有石阶可登。近旁有濡须寺(现已毁弃)。明崇祯年间,塔的上两层倒塌,1846年邑人邹云庆捐款增建一层,清道光年间重修成七层。

然而祸不单行,1958年、1963年、1987年,龟山塔先后三次遭遇雷击,损坏更加严重。1982年,龟山塔被原巢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加强对龟山塔的保护,2015年,巢湖市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河南省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龟山塔维修保护方案。2017年,巢湖市政府再次将龟山塔维修工程列为全市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此次也是近年来龟山塔最大的一次修缮,修缮工程维修资金约137万,对龟山塔已经倒塌的上三层进行了修复,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下四层进行了塔体维修,同时还对塔刹静水等设施进行了修复。

如今的龟山塔塔顶如盖,塔刹如瓶,颜色似铁,别具一格。站在这座山上,可远眺周围的景色,北面的濡须河水网交错,村庄林立,远处的合福高铁与巢无高速犹如两条巨龙,蜿蜒远行。这里曾是历史上兵家的必争之地,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恢复了往日容颜的它,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文峰塔: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

姥山是庐州的“水口”,孕育出人杰地灵之地,代代出文官武将,但却唯独没有出过状元。据《巢湖志》等记载,文峰塔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印证此谣,在姥山上主建了这座塔,但工程至四层时停工。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李鸿章倡议续建,工程由闲居在家的淮军名将吴毓芬负责。建成后,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并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

据记载,文峰塔在现代一共修缮过三次。分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及2013年、2019年进行修缮。其中属2013年工程最为浩大。主要对文峰塔的塔体,塔基周圈平台进行维修保养。

姥山岛的文峰塔1998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由条石垒成,高51米,7层八角,塔内保留李鸿章、李瀚章、李鹤章及首任台湾巡抚、“铭字营”刘铭传,“盛字营”周盛波,“树字营”张树声,“华字营”吴毓芬,“庆字营”吴长庆等二十余通淮军将领题刻。因此,有人称:一塔之内,移步看遍,如同重温半部晚清史。

振湖塔:巢湖岸边挺峥嵘,古往今来钟正气

经历百年的风雨,这座屹立于巢湖北岸的宝塔更显气吞山河之势。而常年独守湖岸,倒也像极了一个孤独的勇士。

振湖塔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约40米,每层辟六扇窗户,均嵌入铁铸佛像。为六家畈吴氏家族之风水宝塔。如今坐落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宝塔村潜溪河村民组西南500米,临湖而立。塔的最上层顶端原绘有仙鹤,塔的每层周角上均系有铜铃,塔心建螺旋阶梯,缘梯而上,可观湖光山色。

如今再看这座湖边的宝塔,却已成了一座“比萨斜塔”。据说,在2005年之前,宝塔的一层是对外开放的,但因无人看管,地宫曾经被盗,这有可能是振湖塔倾斜的原因。自2005年开始,相关部门就在振湖塔外修建了围墙,并聘请文保员进行看管与保护。不过,因年久失修,振湖塔塔身及塔顶多处损坏。

2017年4月10日,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振湖塔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维修工程主要有维修金顶、加固塔基、清理塔体,还一并修复了风铃、避雷针和塔内佛龛等设施。别看这只是一个塔顶,却也花费了大力气。原先的塔顶曾遭雷击,新换的宝葫芦顶是特意在宣城烧制运输过来的,耗时两个多月。尽管振湖塔已经重新修缮,但是塔身还是有些倾斜,考虑到安全问题,目前仍未对外开放。

从近处仍可看见,宝塔每一层周角上系上的铜铃,每当风吹,铜铃叮当作响,仿佛是在悠悠讲述着时光里的故事。

老宅

纵使故人已西去 留得生前身后名

李氏家族旧宅: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李鸿章是合肥名人,他18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就中进士,一生之中也以《二十自述》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从他早年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曾是一位满怀报国之志,气贯山河的有志青年。在合肥的淮河路步行街,一座李府常常使游客驻足观看,拿出手机来合影留念。这里就是李氏家族旧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李府是目前仅存的以晚清名人李鸿章为主题的大型建筑,典型的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它也是江淮之间现存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宅。李府的墙面是硬山顶配博风板,兼具淮北建筑的风格;其隔扇门窗又像徽州古民居,木构架及建筑比较高,便于采光。另外,粗犷流畅的木雕又是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李氏家族的遗物、遗存破坏严重,而目前合肥地区保存的家族旧宅,再加上当地零散保存的与李鸿章相关的遗址、遗迹,构成了国内最为完整、也最为集中的李氏家族遗存群落,其价值弥足珍贵。李府更是记录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从他的一生我们也可足以观得一部晚清史。修缮好这座文物意义重大。

李氏家族旧宅修复工程是1998至1999年进行的。该建筑维修前仅剩中厅和走马楼,并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修缮。建筑内空间采用“明三暗五”式,前隔扇后屏门。木雕是该建筑中的一大特征,其内容取材于民间,技法粗狂流畅,多分布在梁上、轩下和檐口、柱、枋中,是安徽省北派古建木雕中的上乘作品。故居西侧由于扩建楼房引起基础严重下沉,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着重“文物保护”。

2004年-2006年,李府向东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约17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展厅和文物库房。2008年和2018年又分别对屋面进行了维修。日常也多次重新油漆门窗立柱,并针对墙壁潮湿发霉进行重新粉刷。

如今李氏家族旧宅在复原家族旧宅旧址的基础上,陈列了《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墨宝》《李鸿章与招商局》《晚清家居复原陈列》以及《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等展览,图片、文物资料丰富,向人们展示了那段屈辱与抗争的近代历史,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刘铭传旧居:卸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

再来看淮军的另一位合肥将领。刘铭传的宅邸,是刘铭传在功成名就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回乡择址兴建的一所圩堡式庄园。刘铭传旧居也是合肥为数不多的“国保单位”之一,现位于肥西县铭传乡大潜山下,整个旧居总占地面积一百亩、房屋三百间。

经历了战火和文革的洗礼,这里已经被损毁,只留下老宅的宅基和九间厅,后经肥西县按照老宅旧时模样进行复建。据记载,2013年之前,投入860万元对刘铭传故居内进行考古、保护、修缮,投入2100万元建设刘铭传墓园。2013至2014年,投入1170万元实施刘铭传故居维修及部分原址复建工程,投入296万元实施游客接待中心工程,投入302万元实施故居内景观绿化工程,投入217万元实施故居内陈列布展工程。2015年,刘铭传故居遗址保护展示及西洋楼、钢叉楼复建工程再次投入1160万元,故居门前景观工程415万元。

从外围走进刘铭传故居景区,故居建筑的风格既有徽派建筑之灵秀,也有北方屋舍之粗犷,显出自成一派的“江淮圩堡”建筑风格,也是民居和城市建筑的过渡形式,突出了防御功能特色,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唯一性,因而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刘老圩”。在故居内西南角,至今仍留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

2012年6月,刘铭传旧居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安徽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修缮一新的“刘老圩”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承载着一个多世纪的回忆,还待卿前来细细品读。

张治中故居:和平将军张治中,戎马生涯度半生

张治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将领,他毕生主张国共合作,不遗余力地为和平奔走,因此他也被毛泽东称为“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后世更是赞其为“和平将军”。

张治中故居位于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建于1928年,背山面水,寂静辽阔,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好居所。故居原有5间4进6厢共26间房屋。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花岗岩匾额。室内按当年的原样陈列着张治中将军的生活用品。门前,便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九龙攒珠”。

据记载,张治中故居曾因战火纷飞,被日军烧毁,受到重创。2013年巢湖市政府重新修缮了张治中故居,维修资金约为112万元,重新粉刷了墙体,修补了门窗木构油饰,房面揭顶维修 更换老化瓦件,再现了和平将军的生活场景,并修建了张治中生平事迹纪念馆,展出了他生平的一些重大事件。

冯玉祥旧居:纵横世事舒豪气,叱咤风云壮布衣

冯玉祥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主斗士,他一生生活简朴,治军严明,被誉为“布衣将军”。冯玉祥旧居就位于他的家乡夏阁镇竹柯村。走进旧居,这里由书房、卧室、厨房、饭厅、侍卫室、客厅、花园等部分组成。厨房、饭厅3间,于1937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今存19间。

冯玉祥旧居一共修缮了四次,分别是1988年、1994年、1999年、2013年。2013年,对居所内的梁柱进行修复,屋面翻盖以及墙体进行修复,不仅让旧居恢复原貌,并设法征集散存于乡间的有关文物。

1988年,在冯玉祥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将客厅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室内陈列有毛泽东、朱德题赠的挽幛两幅,周恩来题写的祝寿词及冯玉祥生平事迹照片、手迹、遗物等,系统地介绍了冯玉祥将军的一生。

古建筑群

吴家深宅通幽处 百年名校展新颜

六家畈古民居群:杜鹃得酒芒角出,肝肺槎桠生竹石

还记得我们上面提到的振湖塔吗?这座宝塔是六家畈吴氏家族之风水宝塔,而下面我们就将目光转移到宝塔的主人,吴氏家族的六家畈古民居群,这里目前是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临河镇六家畈濒临巢湖,南宋时期就已成村。清朝末年,六家畈有一批人追随李鸿章当了淮军,在功成名就后,他们带着大量财物和文物字画返回家乡,购置土地,营造大宅,使六家畈门楼耸立,鼎盛一时。而这一批人中以吴姓为主。这里数得出名字的名人有淮军悍将吴伯华,民国陆军、海军司令罗开榜、吴佩之。村中老人介绍,在吴氏宗祠里,曾有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厅两边还挂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

据记载,六家畈古民居原有6大片,包括房屋13幢、正房33路、客厅505间、厢房205间和5条走巷,此外还有吴姓公私祠堂各一处、望湖楼一座、花园两处等古建筑。后经战乱、洪水等天灾人祸,昔日的礼堂和花园等建筑均已荡然无存。

现存六家畈古民居群分为两处,一处原是清末淮军将领官至通永镇总兵,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吴谦贞的住宅,后作为原湖滨乡政府驻地,其建筑气势宏伟,雕工考究,雕梁画栋。另一处原是淮军将领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吴毓兰兄弟二人同建,中间一个过道,东西各六进五开间,并有小姐绣楼,木梯木栏,推窗开阁、可观巢湖。古民居群现存房屋近百间,是江淮地区保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2001年被肥东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合肥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些年来,肥东县对整个六家畈古民居群进行了修缮,不仅对民居群进行保护,还使之成为环巢湖文化生态旅游中的重要一环。将吴毓兰吴毓芬宅打造成吴家花园观赏石艺术馆,将原湖滨乡政府(吴谦贞宅)打造成中国收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收藏展示窗口,将原湖滨乡政府食堂(吴球贞宅)打造成安徽省票证博物馆,将原淮军将领吴育仁宅(原大会场整体)打造成合肥市石涛书画院。

这里所提到的吴家花园也有典故。吴毓芬,字伯华,淮军将领。在李鸿章的率领下,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吴伯华官江苏候补道,加按察使衔,同治四年(1865年),吴伯华辞官返乡,殁后旨赠太仆侍卿。而吴毓兰为其弟,当然也是一同返乡,于是便在家乡六家畈建立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吴毓芬在此建立自己的官宅,在东侧,吴毓兰建立了自己的民宅,官宅和民宅之间有一条三尺宽的巷子,名为“手足巷”。这两个宅子便构成了“吴家花园”的主体结构,而“吴家花园”也是李鸿章亲笔所题,至今里面仍保存着许多历史古迹。吴家花园于2015年开始恢复修建,2016年免费开放。

黄麓师范学校建筑群:巢水清苍沃千秋,杏坛育人泽百年

说起张治中将军,不得不提的就是他对教育的贡献。黄麓师范学校便是由他一手创办。这座学校有着近百年历史,也成为了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黄麓师范的4栋历史仿古建筑桂翁堂、大礼堂、科学馆和思源堂修缮完成。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如今的4栋民国风古建筑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如清流一股,依山傍水,曲径通幽,成为读书育人的宝地。

沿着环巢湖大道一路向东,就能看见黄麓师范学校的指示牌了。这里正在扩建的是黄麓师范学校的新校区,从旁边的“黄麓师范”小门进入,走过一条林荫小道,就是它的老校区,4栋历史仿古建筑,桂翁堂、大礼堂、科学馆、思源堂就在这里。

时光仿佛穿梭回百年前。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风格的建筑,承载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一尊汉白玉的张治中先生雕像矗立眼前,身后就是新修缮的思源堂,“黄山钟秀,巢水清苍,平畴沃野,稻熟麦香”,堂前一块“思源堂铭”记录了这栋建筑的寓意,旨在教导学生“饮水思源”。这里目前空置,将作为学校的图书馆。

科学馆与大礼堂都在旁边。5颗闪闪的红星印在大礼堂的正上方,内部保留了木质结构,如今这里仍旧作为学校的大礼堂,联欢会、教职工大会等都会在这里召开。科学馆里的楼体是木质的,俯瞰这栋建筑,是一个“T”字形结构。这里如今为陈列馆,学生的作品都会在这里展示。

最让人牵挂、最出名的就是桂翁堂了。这里是张治中将军为了纪念父辈的“桂”字辈,故而取此名。当时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戴季陶题写了“桂翁堂”匾额。青砖黛瓦、红色立柱,苍劲有力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桂翁堂堂前有两棵树,一棵是龙柏,一棵是广玉兰,为桂翁堂建成时张治中从南京移栽而来。据考证,这棵广玉兰最早栽种于1885年的金陵大学农学院,由张治中从南京空运过来移栽。后来张治中回乡视察期间,曾经多次在桂翁堂向黄麓师范全体师生演讲,传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鼓励学校师生要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如今的桂翁堂布置为展览室,展示黄麓师范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以及张治中为乡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黄麓师范又新建了多栋仿古建筑,有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图书馆,办公楼,会堂,体育馆等,全部为民国风格,与这四栋历史建筑融为一体,黄麓师范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修复好老建筑的同时,校园进行了扩建工程,目前可容纳3500名左右学生。黄麓师范也正如当初张治中将军创立时的初衷那般,教书育人,利在千秋。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 李远波/摄

新闻推荐

肥东县领导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5月27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县长姚飞,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余永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浒,副县长方志山在县政府...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