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助力夺取“双胜利”

合肥日报 2020-05-10 06:26 大字

编者按当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抓“六保”促“六稳”,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全年目标“双胜利”,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壮丽篇章凝聚智慧和力量。本报推出“人大代表助力夺取‘双胜利’”专版,展现合肥市各级人大代表有力有序有效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生动实践。

心系患者 守战方舱

——当疫情发生时,我作为医务工作者冲在一线是最基本的道义与责任!

——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我为自己的使命而战,为能投身到挽救患者的战斗中感到自豪!

——武汉,我来了!加油!

口罩帽子戴好后,依次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鞋套,再戴上头套与护目镜,最后外加一层隔离衣。在武汉市汉阳体校方舱医院更衣室,即将进入病房的徐大林紧密而有序地做着各种准备。严格做好防护后,他跟着队伍进入舱内,开始了当天的工作。

徐大林,合肥市人大代表、庐江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第五批安徽省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队员。他曾先后抗击过“非典”、H1N1甲流、禽流感,具备临床专业和经验的双重优势。在国家召唤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逆行”,报名赴武汉支援战“疫”。

2月15日,徐大林随医疗队飞抵武汉。这批医疗队共有医生20人、护士80人,队员分别来自全省16个市。进入方舱医院后,作为医疗组组长,徐大林主动扛起医疗组把关的重担,并给团队定下“零死亡、零感染、零回头、零投诉、零事故”的目标。

方舱医院虽然收治的是确诊的轻症患者,但因为新冠肺炎是传染性极强的疫病,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需要达到最高级别。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后,活动便显得有点“笨拙”。“在方舱中干活,就像在太空一样举步维艰。”这是徐大林最深切的感受。

全身热量由内向外蒸腾,不出几分钟,眼镜和护目镜朦胧着一片水雾,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很多人还会感到缺氧、胸闷、心慌。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体力、精力消耗巨大,只有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将看似简单的医疗任务完成。

进舱的很多患者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感到焦虑。徐大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和队友们轮番上阵,同患者像亲人一样相处。对患者以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般的理解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慰藉和希望。“谢谢你们安徽人!”真诚的帮助、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患者们的点赞。“方舱带给我许多意外的感动,让我体会到医患并肩作战的情谊。”徐大林感慨道。

2月29日,雨后的武汉,气温适宜。想到白天发生的事情,徐大林打开了话匣子。

“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各个医院挑选出的精英,有你们的帮助和照顾,我肯定会好起来。”这天,他像往常一样给114床患者送药,仔细叮嘱用药事项后,患者突然的一句话温暖了徐大林和队友。其中一个队友情不自禁地给这位患者一个大大的拥抱。“患者理解我们工作的难度,很多时候会帮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我们像家人一样看待。”虽然徐大林和队友们鼻梁上已经出现了压疮,但来自患者的信任和鼓励让大家更加斗志昂扬。

主动请战,勇敢逆行。徐大林说:“作为人大代表、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冲锋在前、不惧危险,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连轴奋战 甘于奉献

从年三十开始,她便忙碌在抗疫前线。流调、协助采样,消杀,后勤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人大代表、蜀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与环境卫生科科长李静第一时间投入战“疫”一线,连轴转近60天,其间未曾休息一天。

此次抗击疫情,蜀山区疾控中心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包括病例网络报告与监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标本采集与运送,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与管理,特定场所消毒,疫情的研判与分析,以及复工复产指导等。

李静主要负责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临床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隔离点消杀以及单位后勤保障工作。

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时,必须严格做好防护。不透气的防护服一穿就是4个多小时。为了保证调查和采样工作顺利推进,李静严格控制饮水、进食。每次脱下防护装备,汗水都浸透了她的衣物,持续作战下,她的脸上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我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候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时候,现在正是这样的时候。”李静说,“这段日子里,大家并肩作战,不觉得自己辛苦。”

为增强同事身体抵抗力,不管工作多么繁重,她仍会挤出时间给同事们煲汤。她说:“喝汤补充营养,能增强免疫力。在彻底取得战‘疫’胜利之前,我们不能倒下!”近日,她又和同事投入到来肥外籍人士和辖区重点企业外来返岗人员采集咽拭子核酸检测的工作中。人手不足时,她成了多面手——搬运、联系、分发,哪里缺人手,她随时补上。

当李静得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护物资紧缺的时候,万分焦急。经过倡议和紧急协调,她与其所在的民革蜀山总支其他成员共同出资购买了2100只口罩,分别捐给了蜀山区的五家卫生服务中心,缓解了一线卫生服务机构物资压力。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李静一直工作在蜀山区卫生防疫的第一线。特别是这段时间,同事眼中的她总是忙个不停。有时,她刚马不停蹄地处理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又接到外出采集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的任务。一切忙结束,通常已是深夜。“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也是一名疾控人。与大家一起抗击疫情,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李静说。

抗疫复工保供粮 增产增收促扶贫

在合肥市新禾米业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企业两条生产线正在全线运转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戴着防护口罩有条不紊地工作。为确保安全生产,企业将疫情防控工作无缝对接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

“2月10日企业复工以来,日均产量30吨……”合肥市人大代表、公司总经理周义山介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禾米业积极落实政府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及时制定了防控预案,成立了以总经理周义山为组长的防疫应急小组,制定了“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管理制度”。

复工前,筹集了测温枪、口罩、84消毒液、75%酒精、喷壶等防护用品;复工后,所有员工佩戴口罩上岗,安排专人值班对进厂人员逐一登记、检测体温、清洁消毒,每天厂区、办公区、车辆等区域进行早晚消毒,食堂进行分餐制管理……一手抓复工增供、一手抓员工安全。连日来,周义山带领复工员工切实履行好各项防疫措施,确保生产防疫两不误。

作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企业,新禾米业现有固定员工48人,2019年在肥东县梁园镇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生产基地一座。公司在肥东县包公镇流转3000余亩良田,建设优质水稻示范种植基地。500亩从事有机水稻标准化种植,其余用于绿色水稻种植,水稻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

为响应扶贫号召,配合肥东县政府扶贫贷项目,公司精准帮扶响导乡、梁园镇、包公镇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同时,公司联合多家国有粮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成立肥东“好粮油”新禾米业产业联合体,利用自身加工优势,引导全县多个乡镇种植优质水稻,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乡镇、部门的一系列援企措施,就像是“及时雨”让周义山觉得很暖心。公司原料运输、产品配送车辆部分路段因疫情防控难以通行,经肥东县店埠镇、梁园镇政府协调后顺利解决。此外,店埠镇政府派驻专人协助企业做好防疫工作;税务部门积极宣讲增值税退税、社保减免相关政策;县、镇两级主管部门多次现场临检指导疫情期间安全生产;县农委节后疫情期间积极兑现2019年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促进企业发展政策……“感谢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实实在在的关怀帮助我们走出疫情的寒冬。”周义山说。

疫情面前,主动担当。据了解,新禾米业向肥东县有关单位和六安、安庆部分市县教育局捐赠现金、大米、消毒液等物资,折合人民币6万余元,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疫。

精准供给“金融活水” 跑出服务“加速度”

“纾困基金的资金投放速度要再快一点,能压缩的流程再压缩一些。”最近一段时间,合肥市人大代表、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郑晓静和兴泰控股基金管理团队,都在加班加点推动合肥市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基金首批战疫资金的投放。

3月27日,由兴泰控股牵头设立的合肥市首只8亿元的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基金正式落地,纾困基金通过债权、股权等投资方式,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实现发展。

为让金融助力“跑赢”疫情影响,兴泰控股开启“两条线”并行推进工作模式,在推动纾困基金设立的同时,全面梳理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资金需求,计划尽快投放首批5000万元资金,发挥纾困基金“及时雨”的作用。

在全市复工复产的大潮中,还有着更多“兴泰动力”。

合肥青空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省确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其自主研发生产的消毒净化机,主要用于居家、办公、医院、酒店等场景下的空气消毒。受疫情影响,其流动资金紧缺,周转困难,兴泰控股旗下兴泰保障金在依法合规进行尽调、评审之后,按照下浮20%的优惠方案执行优惠利率,及时保障了这家企业的有序经营。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兴泰控股迅速推出合肥市特色金融产品“抗疫兴企贷”金融产品惠企助企,旗下8家子公司陆续推出11个子产品,产品涉及担保、租赁、保理、典当、小额贷款、续贷过桥等多种融资渠道,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低成本融资服务,并建立“应急”工作机制,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满足融资需求,截至4月10日,已完成投放171笔,金额达到6.77亿元。

为确保合肥市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开工,兴泰控股旗下国控担保公司采用“线上远程加线下现场”办公模式为“S366合六南通道建设工程1标段”、“巢湖市苏湾镇整村推进安置点施工”等多个重点项目提供了近6000万元保证担保,为合肥市重点建设工程复工创造了条件。

郑晓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国有金融控股平台,兴泰控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打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合拳”,努力为全市复工复产贡献金融之力。

走在复工春天里 着力建设新热电

抓复工,保运转,谋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肥热电集团紧跟形势,不等不靠,着力建设新热电,大步迈向新征程。“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前不久,合肥市人大代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方振在集团2020年工作务虚会上说道。

此前,合肥热电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迅速集结了一支由90名热电员工组成的队伍,下沉街道社区一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国企担当、贡献热电力量,与一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构筑起了一道联防联控钢铁防线。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集团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方案安排,集团领导班子分为五个指导组,带队深入基层一线,督导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内部防控管理落实到位、员工排查管理落实到位、防控设施物资落实到位。

2月17日上午,方振带领第一指导组先后到管网运行公司、营销公司、蜀山(高新)所等地督导疫情防控工作。他认真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现场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同时对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要求,上班人员每日进行体温测量、做好登记,确保测温设备数量充足、测温准确,严格核实外来人员身份、联系方式和车辆信息等。同时,做好办公场所、客户服务大厅等重点区域的消毒和记录工作。

方振多次强调要做好疫情期间的用户服务工作。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合肥热电及时推出无接触服务,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媒介,推荐用户线上办理业务,足不出户享受合肥热电“冷暖小管家”的贴心服务。

当前,随着合肥市企业的有序复工,作为城市工业重要基础配套设施,合肥热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力做好复工复产企业的用热保障工作。“合肥热电现有用户当中,非居民用热占比超过75%,这意味着必须时刻绷紧供热保障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懈怠。”方振说,做好供热保障工作仍然是合肥热电的第一要务。

合肥热电下辖六家热源厂,其中金源分公司、新能热电、天源分公司是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的主要热源点,其主要用户多为辖区工商业企业。为了保障复工复产企业生产用热,集团开足马力,根据复工企业用热需求,及时调整热源生产运行方式,确保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热源动力。

为此,合肥热电加强热源调度,24小时监控生产用汽的压力、温度等参数,确保设备正常稳定运行,全力保障辖区企业复工复产需求。特别是保障好医院、药企等防疫保障及物资生产企业的用汽服务。此外,合肥热电还采用快递方式,将结算资料安全快捷地送至单位用户手中,方便用户结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合肥热电坚持“两手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集团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科学谋划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其中,拟申报新增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4项。方振认为,合肥热电不能固守“老摊子”,要主动适应、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力争实现弯道超越。要坚持“621”向“32111”转变的发展战略不动摇,构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能源网。同时,要充分结合地处南方及合肥供热特点,打造南方供热的特色和品牌,进一步提高合肥热电在全国供热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合肥热电将继续坚持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在谈到合肥热电今后的发展思路时,方振表示:“合肥热电作为南方供热标杆企业和‘领头羊’,要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拓展新业务,下一盘能源环保的大棋。”

科技助力精准防控 研发展现企业担当

在瑶海区银通物联一楼大厅,一款自主研发的AI识别防疫终端吸引许多来访者的眼球。戴着口罩,直接通过脸部活体识别人员信息,整个过程不到一秒钟。

在全民投入抗疫的关键时期,银通物联毅然加入驰援防疫的战斗中。合肥市人大代表、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久带领团队成立“AI识别防控专项小组”,在原有研发基础上,迅速推出“AI识别防疫解决方案”,以科技研发助力精准防控疫情。

“在防控疫情的这场攻坚战上,我们注重技术储备,专注于科技研发,在关键时刻反应迅速,以核心技术研发升级出AI防疫解决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陈世久说。

目前,该设备已广泛运用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在人流密集场所,可实现对人员的体温、身份信息等多方面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公共场所人员测温速度,减少接触,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早在复工前,银通物联全面开展人员摸底排查及风险评估,严格把控复工人员关口,配备足够的测温仪、口罩、消毒液、酒精等防疫物资,以周密部署全力组织公司复工复产。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正确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清洁消毒……复工复产以来,银通物联坚持把防疫要求落实落细。战“疫”期间,公司成立了防疫领导小组,编制了公司复工复产方案和应急预案。

公司不仅全力投入复工复产,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疫情期间,公司向辖区街道捐赠了牛奶、消毒液等物资,银通物联党支部也为社区防控点捐赠了所需的防疫物资。

“作为人大代表和企业家,带领全体员工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同时,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陈世久表示,作为科创企业,银通物联将继续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研人员的引进,储备技术型人才,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把优质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智慧和真诚回报社会,以科技力量助力经济发展。

争分夺秒抢春耕 兴业富农干劲足

春潮涌动,农耕正忙。连日来,合肥市人大代表、肥西县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世华看着江夏店扶贫产业园里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心里乐开了花。

江夏店社区地处合肥市西北方向,地势岗冲起伏,落差明显,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2017年,社区选址在兴桥小学以东的20亩土地上,建设江夏店扶贫产业园。这里建有高标准连栋大棚1000平方米,总投资178万元,大力发展种植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如今,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养、蚕桑养殖和蔬菜瓜果种植,成为官亭镇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农户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4月15日上午9时,在产业园的蔬菜瓜果大棚里,村民郭道江正在给西瓜授粉。记者注意到,大棚里最大的果实已有鸡蛋大小,再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长成上市了。

郭道江原是村里的贫困户,从2018年开始,承包了3个大棚,共有60多亩。“西瓜种三季,秋天还能种一季蔬菜,每亩产值在一万五至两万元。”郭道江介绍道。

据了解,江夏店社区是省重点扶贫村。社区辖43个村民组,总人口7215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户110人。产业园不仅拉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还带动贫困户就业,成为扶贫的一把“金钥匙”。

湿土种田,旱地种桑。产业园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这也有效地控制了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在帮助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桑叶转化利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与西瓜大棚仅一路之隔,连片的桑树苗生长旺盛,枝头的新叶长势十分喜人。

据蚕桑基地负责人汤立勇介绍,蚕桑基地发展规模550亩,主要推广大棚蚕桑养殖。每亩桑树春秋两季可养蚕4张纸,一亩收入达6000元左右。可别小看了这片蚕桑基地,用工高峰期可解决100多人就业。

“我们正在全力开展春耕生产,争取农民今年的收入不受影响。”王世华介绍。

目前,产业园带动江夏社区61户贫困户户均每年分红收益500元以上,增加江夏店社区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左右。根据收益情况,再辐射带动江夏社区周边其他村(社区)贫困户和广大群众,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发展。

药企暖心驰援 同心共战疫情

2月中旬,合肥康春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省发改委列入第一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录。合肥市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孔振坚守本职岗位,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并进行技术改造,带领团队研发生产防疫保障药品。

复工初期,为解决“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公司果断调整经营计划,转变用工机制,采取“岗位共享、管理层下沉至基层”的用工模式,保障各项经营计划的顺利实现。公司还灵活开启远程办公模式,保障正常办公秩序。

“各级党委政府给予我们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阶段性社保费用减免等一系列援企措施,切实为我们纾危解困。”孔振表示,将全力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营造良好氛围,凝聚起全体员工共抗疫情的强大合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公司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合计约32万元,包括:向安徽省红十字会捐赠药品价值约6万元;向医疗机构捐赠药品价值约20万元;向蜀山区应急管理局捐赠防疫酒精400瓶;向蜀山区人大常委会捐赠消毒酒精400瓶;向金融机构捐赠消毒酒精200瓶,一次性手套3箱,防护口罩300只;向餐饮服务业捐赠防护口罩1000只。

面对疫情,公司及时调整部分战略方向,在产品研发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公司联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瞄准新冠肺炎初、中期用药,进行药物研发创新,研制开发传统经典名方“清肺汤”以及“发酵中药-灵芝子实体”免疫增强功能产品。

“目前,两个项目已申请备案。”孔振介绍,项目完成后,提取出的功能性治疗药物可有效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而“发酵中药-灵芝子实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解肠道微生态,更好地抵抗新冠病毒的侵袭。

孔振表示,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夯实基础,稳扎稳打,推进管理和经营,努力打造现代中药领先品牌。尤其在提升战略、产品、人才三项能力方面精耕细作,加强技术革新,培植重磅产品,推动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综合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任达 刘畅·

新闻推荐

全县非公党建工作提质升级

近年来,肥东县积极探索非公党建工作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党建工作“示范带”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全县非公党建工作提质升级。...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