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古泉:历史涓涓流淌 文化跨越千年
○被称为“铸剑池”的冶父山古泉
○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称为“天下第十三泉”的龙泉山泉水
(上接03版)
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龙泉寺中有一“龙泉”,其水明如镜,清澈见底,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8℃,极为神奇。
唐人张又新著的《煎茶水记》一书中,就评价龙泉山泉水为“庐州第一水”。后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还慕名来此游览,将龙泉水称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为记。李鸿章在衣锦还乡后,还专门要人取龙泉水用来烹茶。龙泉山的泉水历经千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当地人。如今,泉水仍然在流,不仅是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还为龙泉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冶父山古泉 千年淬剑地
列入安徽17座名山之一的庐江冶父山有一泓清泉,相传欧冶子铸剑,用此泉淬火,后人称其为铸剑池。
冶父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
欧冶子,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后很快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命令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一日,欧冶子寻访来到位处大别山余脉的冶父山,此地横跨欧亚大陆的“郯庐断裂带”上,地质结构复杂,矿藏丰富,其山峰地表遍布铁砂。“群物出土,惟铁惟艰;淘砂于水,伐木于山;欹倾是处,身垢若脯。”尤其是山上有泉水,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正是炼铁、铸剑、淬水的宝地。于是欧冶子领三百童男女和同门弟子干将、莫邪夫妇在这里铸剑。
公元前510年,吴王攻越,大胜。越王允常慑于吴国的威力,把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剑中的三把,即湛庐、鱼肠、胜邪献给吴王。阖闾得到后,视为宝贝,于是又命欧冶子继续再造两把。时欧冶子已逝,此重任便落在干将、莫邪夫妇肩上。后干将与其妻莫邪为吴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关于干将、莫邪雌雄两剑,民间尚流传一段凄美的故事:干将在造剑中遇一难题,即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剑铸不成,干将就得被吴王处死。眼看吴王限期将近,干将整日唉声叹气。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莫邪知道,要让金铁之精熔化,必须用人体投炉。当年欧冶子领三百童男女冶炼铸剑,多用此术。而今只有其夫妇二人,莫邪深知,能够帮助丈夫者,唯自己献身而别无他法。于是一日,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他知道莫邪在哪儿,他飞奔来到铸剑炉处,只见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在干将的呼喊声中,莫邪飘然坠下……
铸剑炉的上空回荡着莫邪对丈夫最后的箴言:干将,我们永远在一起!
铁水之精熔化了,宝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 莫邪”。干将只将“干将”雄剑献给楚王。然干将私藏“莫邪”雌剑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即令武士将其捉拿归案。干将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话音未落,只见“莫邪”雌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
说也神奇,冶父山铸剑炉火熄灭,当年铸剑淬水的水池旁(后人称为“铸剑池”),悄悄地长出两株朴树。一株在池口东,一株在池口西,树高约10米,从树身开始,两树相对弯曲,一树伸向西,一树伸向东,其曲身姿态相若,至树冠处相拥,仿佛两顶华盖守在剑池旁。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清明扫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孝道”传统,悼念祖先,缅怀先人,是对已故亲人孝顺的一种表现,更是寄托了生者对逝者...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