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包公家乡来”系列报道之“和县篇”初仕税监得民心辞官尽孝传后世
今年,是包公诞辰1020周年,肥东县是包公的家乡,同时,包公也曾在安徽和县、安徽天长、河南开封、广东肇庆等多地为官,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为官清廉、秉公执法的故事,形成了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包公文化”。为了集聚全国各地的包公文化资源,更好地弘扬包公文化,宣传“包公家乡”肥东县及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今年7月开始,肥东县举办了“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先后前往多地,探寻包公足迹,弘扬包公文化,推动包公成长地和任职地的交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主题的交融,推动地域经济和特色文化的交融。从今天起,本刊推出“我从包公家乡来”系列报道,本期刊出第一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宋史·包拯》
可能你还在认为“包青天”是断案如神的审判官员,事实上,历史上的他出仕多个部门,其中,在和州任财税官的经历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仕途;可能你还认为包公是开封那个黑脸刚毅、严惩贪恶的“包大人”,实际上你知道他初仕是在和州,而且因要回乡孝亲而辞官吗?
2016年3月12日,“包拯初仕地与其民生理财思想”研讨会在和县召开。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包公初仕地在和州(今和县)被与会专家一致确认。历史学界专家杨国宜、高智群、裘士京、翁飞、周怀宇及包拯后裔、合肥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包训安等专家学者在当天的会议上纷纷发言,并确认包拯踏入仕途的第一站是在和州担任税监一职。
初仕和州任税监
1973年出土的北宋包拯墓志铭上表明,包拯中进士后,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不欲远去,于是包拯向朝廷恳辞,获得和州税监的改任。和州邻近合肥,但他的父母还是不愿随去,就“遣公之官”(“之官”为上任之意)。后来考虑到双亲年事已高,包拯又陈乞侍养,遂有《直隶和州志》、《宋仁宗实录》中“解官归养”之说。
包拯在和州踏入仕途后,历任过三司户部判官、户部副使,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使(转运使主要负责一路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累官至三司使(为北宋最高财政机关,由唐代盐铁、度支、户部三个司合并而成),掌管全国的盐铁税、人口税和计划开支。包拯一生主要的为官领域主要在财税系统,而不是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描述的政法系统。
和县税务局在税收历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发掘了包拯出任和州税监的特殊经历,在包公相关主题艺术作品的影响下,大众对于包拯的印象是一位善于断案,秉公执法的监察审判官员,实际上,在包拯的初仕地和县,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作为一名监税官,而纵观包拯的一生为官经历都与财税工作有着许多的联系,这与大众普遍的印象大相径庭。“新时期,和县税务局将秉承包拯的公廉遗风和务实的财政思想,为新一代的税务工作者树立为税青年的楷模。”李晓峰是和县税务局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当地包公文化研究爱好者。
史学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包拯卓越的理财思想、孝行天下的高尚品德不仅丰富了包公文化的思想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积极的社会价值。目前,和县已初步考证出包公税衙位于县城陋室公园附近,并计划将下一步做复原整修。
廉洁家训勉后人
包拯晚年立下了一条为世人传颂的戒廉“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其意为后世子孙凡做官贪污受贿的,生前不许回到家乡,死后不许葬在家族的坟地里。在封建社会里,这对后世子孙来说,是最大的惩罚,也是最大的耻辱。包拯把这条“家训”刻在石碑上,要求后世子孙严格奉行。这件事深刻地体现了包拯对贪赃枉法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子孙后代所作的严格要求,要像他那样做个一生廉洁的堂堂正正的人。因为在包拯看来,历史是无情的,如果忘记了史书的教训,忘记了先人的告诫,贪赃枉法,到头来必然会给后世之人留下千秋话柄。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官吏,包拯用这种廉洁、自省的作风教育约束子孙,是值得肯定的。
在和县城南乡武塘行政村包武自然村,有将近90户村民,其中,有70%都姓“包”,他们是和县当地的“包氏后人”。提起他们,附近村庄的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表达中包含着对包拯这个千年清官在群众心中形象的崇敬,也掺杂了对包氏后人这个群体在当代生活中与人为善、正直不阿的性格的赞誉。今年40岁出头的包开金有一个大儿子和一个尚在襁褓的小儿子,他在县城做五金建材生意,但依然坚持在家乡居住,这与乡亲们亲密的邻里关系分不开。“从父辈口中到我所经历了解到的,咱们姓包的在邻里之间从不发生矛盾,每户人家的家风都很严格,我们都以先祖为榜样,努力地将包氏精神发扬。”家住村庄东头的包业多今年50多岁,是一位地道的农民。甫一进家门,笔者的目光便不自觉地被一物吸引住了。漆了红漆的正厅神龛前,竖立摆放着一个有些年代样子的木匣子。匣子盖上贴红纸,上面端写着“包氏宗谱”四个大字,神圣而肃穆。由于采访需要,包老将盒子周身用红布擦拭一遍后,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取出一本古订线装书样的宗谱。他一页页小心翻着,还对笔者说,前些日子农历“六月六”时,村里包氏后人都齐聚一堂,举行仪式、放鞭炮,共同迎接宗谱进行“晒谱”这一项每年村里的重大仪式。“作为包氏后人,我们很骄傲!”包业多腼腆而坚定地对笔者说。说起家族中不少亲戚都非常优秀,包开金也非常自豪,“现在,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还经常给孩子们讲包拯辞官回乡赡养父母的故事,今后,我们作为包氏后人,也会把包拯这种孝顺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包公精神代代传
“包公是我的另一种人生。”李立是和县庐剧团一名老演员,他出演包公这个角色已经40余年,共计一千多场。现已退休在家的他还会时常来到剧团,有时上台继续演出包拯,更多时候是指导新一代的演员如何演好这个角色。“对这个角色我情有独钟,不仅是庐剧甚至京剧里的包公角色的出演我也钻研过。为什么钟爱这个角色呢,因为包公在老百姓的心中太伟大了,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据李立讲,有关包拯的戏剧演出节目每到一处都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响,“在深入基层一线的演出时,听说有包公戏,大家都早早吃过饭喊亲戚朋友一起来到演出现场,就像过节一样早早等待演出,现场气氛很热烈,我们也很受鼓舞。”
“二十四孝”之一有黄庭坚为母亲亲涤溺器,而包拯辞官奉亲的故事到今天仍发人深省。同时代的仕友欧阳修曾写诗称赞包拯的孝顺,“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眼下,和县积极挖掘研究包拯在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加大对包拯孝亲文化的宣传。和县宣传部文明宣传室主任林珺介绍,“包公从和县辞官回乡侍奉双亲,这样尊老孝亲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目前,和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样平台,将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地传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
本刊记者顾雯鑫文/图
新闻推荐
11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管理年一行莅临肥东县考察调研供销社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省供销...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