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建设助推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合肥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把效能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以满足困难群众需求为第一出发点,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立足点,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工作任务落实。截至9月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216498人,开展临时救助6191人次。
持续提标扩面
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
经市政府批准,今年7月1日起,合肥市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户月人均639元,县(市)域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为户月人均602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16318元(其中财政补助为13653元),照料护理标准为每人每年3264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9392元(其中财政补助为8007元),照料护理标准为每人每年1634元。照料护理标准按照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类分档发放。
同时,进一步扩大保障面,以支出型贫困和边缘人群救助为抓手,开展申请低保支出型贫困家庭收入核减方案试点。针对部分低保边缘家庭,采取“收入核减”纳入一批。在核定家庭收入、财产时,适当考虑家庭成员残疾、患重病、就学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此外,合肥还及时启动价格临时补贴机制。受猪肉、鲜菜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合肥市今年3-8月份食品类价格单月同比涨幅均超过6%,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上涨影响,市民政局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安排部署全市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先后五次向特困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累计发放金额5244万元,救助低保、特困对象974850人次,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推进专项治理
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
结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聚焦政治站位不高、“四个意识”不强,政策措施不准、“应保尽保”不实,资金管理不细、“全程监督”不强,深入推进低保专项治理工作。今年1- 8月,全市累计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 19240人,累计纳入低保对象 11012 人,其中: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病、重残对象纳入低保85 人。
同时,加强末端监督,积极开展“互联网+监督”,严格公示内容,通过市级实地走访以及运用社会力量对全市获得低保对象长期末端公示进行明察暗访。
优化工作机制
提升兜底保障能力
积极推行“互联网+社会救助”,全力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整合社会救助业务无纸化审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业务系统、困难群众数据库、临时救助及“救急难”信息平台以及社会救助移动服务平台等功能。目前,合肥初步建成全市困难群众数据库,“凡申请救助必用库”、“凡实施救助必入库”,避免遗漏救助和重复救助。
推行“社会力量+社会救助”:包河区“乐助长青”救助项目获民政部肯定;“人在暖途”项目温暖上线;庐阳区社会救助“一街一品”体系基本建成;蜀山区“慈善+社会救助”模式在全区推行;瑶海区撬动社会资本成立社会救助专项基金。
推行“购买服务+社会救助”:肥东县、巢湖市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社会救助专职工作人员队伍;肥西县、蜀山区、庐江县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家计调查等社会救助事务性工作,提升救助精准度;经开区减少受理环节,试行社区(街道)直接受理审核低保申请,提升救助时效性;包河区城乡低保实行区、街、社区三级会审,提高低保满意度和透明度。
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在瑶海区探索开展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方式方法;聚焦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肥东县、庐阳区、蜀山区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优化救助流程、提升救助时效、强化政策衔接和资源统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陈轶喆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第十三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今开幕 合肥晚报、ZAKER合肥将现场直播,线上带您逛展会
2019第十三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今天上午在滨湖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本届文博会为期4天,主展馆的展出内容是历届最大最...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