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24口人60多年坚守,只为一个承诺 记省第六届道德模范高青旺、高红父女

滁州日报 2019-10-18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张开兴

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南谯区皇甫山林场,从1953年开始,以高青旺父女为代表的皇甫山国有林场四代人一诺千金、不畏艰难、播绿护林,让荒山变身林海,涵养着江淮的水源,保存着江淮地区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森林景观带,为1000多种动植物物种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态家园。

高青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1957年,高青旺在爷爷奶奶、父母的带领下,从肥东县杨店风尘仆仆举家搬迁到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

“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正是当年爷爷的一句话,让高青旺坚定了扎根黄甫山的决心。当年,只有6岁的高青旺懵懵懂懂,也学着祖父辈的模样拿起了铁锹,在林场干起来。“一家12口挤在马棚里,一穷二白。每天就是拿起铁锹种树,放下铁锹睡觉,周而复始,岁岁年年。”高青旺说,这一干就是60年。

“说没有动摇过,是不可能的,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但一想到当初来到这里所立下的誓言,还是要踏实地干活,再难都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高青旺说。在高青旺心中,是皇甫山养育了一家老少,而当年爷爷的那句“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早已在他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早已成为皇甫山林场职工共同守护的“绿色梦想”。

这是教育鼓励,更是一诺千金。全家人,一个不少地选择了留下,坚守山里植树造林。

1985年,在一次树木间伐时,34岁的高青旺为了挽救两位工友,双腿被倾倒的大树砸得粉碎性骨折,从此也落下了残疾,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救人之后,高青旺在家休养了一年多才能站起来,康复后的高青旺转岗去了望火楼工作。

“1995年我考上滁州轻纺技校,爸爸没让我去上;1998年市纺织厂招工我被录用了,爸爸还是没让我去上。1998年底,林场对职工子女招工,爸爸送我去报了名。”女儿高红说,“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是埋怨父亲的,本来有份城市的工作,可父亲偏让我留在林场。20年来,有辛苦,有付出,更有满满的收获,现在觉得当年听父亲的话是对的。”

“再怕再难也要干下去,我老太、爷爷、父亲能干,为什么我干不了?”坚定的信仰,质朴的诺言让高红义无反顾在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后来,随着对护林员工作的逐步了解,高红渐渐喜欢上这个职业,并与林场职工马开叶结婚,将根扎在了大山。

“最大的亏欠是孩子,从小跟着我在林场里工作生活,很难见着同龄人,家里来个人,他都不敢说话,躲在屋里不出来。”提到自己的儿子,高红不禁红了眼眶。现在,高红的儿子已长成了大小伙,在一所职高上高二,丈夫陪伴她也一直坚守在林场。对于高红来说,她的工作、她的孩子、她的丈夫都在皇甫山,这里就是她的家。

“现在觉得所有的累和苦都是值得的,有付出就有收获,看着这里一片片绿起来的林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高红说。“儿子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后我也想过让他回林场工作,现在都是机械化了,他一定有用武之地。”

高青旺的爷爷奶奶在皇甫山工作了近10年,父亲在皇甫山工作了14年,母亲在这里退休,自己工作了60年,就连女儿高红也干了20多年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高青旺指着眼前的青山绿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是皇甫山养育了我们,做人要知恩图报、踏实肯干,要对得起当初的诺言,再难都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了播绿护林的接力棒,高青旺又将它传给自己的后代,一家四代24口人用60多年的坚守兑现了对皇甫山的承诺。

新闻推荐

美丽乡村省市中心村火热建设中

2013年以来,肥东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按照“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