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绣楼到楼房 见证肥东民生变迁
老照片《古民居》。
晨报讯 房子,是家的象征,是安全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近年来,肥东越来越多的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在“光影70年 魅力肥东”老照片征集活动中,一张老照片《古民居》印证了这些年肥东住房条件和质量翻天覆地的变化。
绣楼见证曾经的繁荣
在此次活动中,今年68岁的宣金国提供了一张《古民居》,是他在1986年拍摄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吴家花园的一座绣楼。照片里,两层砖木结构的绣楼灰砖灰瓦、古色古香。同时历经百年沧桑之后,也略显破败。
宣金国告诉记者,肥东六家畈是安徽省赫赫有名的侨乡。据介绍,六家畈古民居共有豪宅6大片,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厅505间,厢房205间,走巷5条,吴氏公、私祠各一座,望湖楼一座,花园两处,是合肥地区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而吴家花园更是其中代表性建筑,以灰砖灰瓦形式表现,还有雄伟壮观的马头墙,体现出浓厚的古色古香的韵味。
“绣楼是古代大家闺秀的居所,一名女子能安安静静置身绣楼,本身就是家庭富裕的体现。她们衣食无忧,才能沉醉于女红之中,绣楼对于那个年代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宣金国说,这栋楼也见证了六家畈曾经的繁荣。
从平房到楼房 见证民生变迁
“和过去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出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肥东市民王安然,经历了集体生产、分田到户、出门务工等各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几十年来,他也见证着肥东农村从生产资料匮乏到吃饱穿暖、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物质条件丰厚,再到生活相对富足的民生变迁。
王安然称,以前农村都是一家分到了田地,于是盖起了泥巴房,种起了菜,过上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日子。大多数都是两间一层的平房,屋顶上铺着青黑色的瓦片,烧灶是在后院里,厕所则是在菜地里用布围起的一块空处。
儿时,住着平房,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整体厨房、没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但是日子却充满了欢声笑语。从平房到楼房,很多人内心都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不怕你笑话,2012年刚搬到孩子家的时候,我连着三天睡不着觉,那叫一个乐,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我从心里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房改好政策。”王安然手中翻看着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笑着说:“70年了,我们一家房子的变化可以说是整个肥东建设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晨报首席记者 周坤
通讯员 彭红玲
新闻推荐
日前,桥头集镇以“事前有部署、事中有记录、事后有通报”的工作宗旨,履行职责,多措并举,积极为作风效能建设提效护航。...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