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龙舟” 一往无前 记肥东县长临河镇姚埠村龙舟队

合肥晚报 2019-08-27 01:09 大字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赛龙舟一直是中华民族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你知道吗?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姚埠村有一支龙舟队,近年来,但凡合肥地区组织的龙舟赛,这支龙舟队几乎就没有缺席过。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划龙舟的历史,已经超越百年,从民国初年开始,姚埠村村民手中的龙舟桨,就没有放下过,心里的龙舟情,也从未忘记过……

划龙船请“龙王”降雨

姚埠村临南淝河而建,水一直是姚埠村的生命之源。要了解姚埠村和龙舟的历史,就要先从水说起。清末民初,村里许多年轻人在上海、南京一带闯荡,正逢反清浪潮高涨,时局大乱,年轻人纷纷返乡。民国15年,姚埠村一带遭遇大旱,灾情严重。村内缺水灌溉,村外硝烟弥漫。无奈之下,只能向天求救。全村百姓在南淝河上扎彩龙、玩龙舟,祈求“龙王爷”下雨救百姓。老天开眼,龙舟玩到第三天就下起了大雨,因此被传为佳话。端午节玩三天龙舟的习俗,也从此在当地流传下来。

一般来说,每年端午节的龙舟活动,都要搞上三天:农历五月初四是玩龙舟的第一天,叫“筹”,也叫“示龙”,请长者给彩龙点上龙眼,然后敬香、放炮、敲锣鼓,预告龙舟即将下水;初五是“正玩”,也叫“拜红”,从早晨玩到太阳落山,龙舟回府,河两岸摆香案、放爆竹、挂红挂彩;初六则是“拜献”,也叫“收红”,几条龙舟比赛夺彩夺红,结束后放爆竹、焚香,最后用锣鼓送龙入室。

说起龙舟,72岁的杨能兴可谓从小玩到大。“从我爷爷这辈开始,我们家就开始玩龙舟。早期,龙舟不叫龙舟,而叫龙船。”据杨老透露:以前划龙舟不讲究比赛,而是以表演祈福为目的。龙舟上有“渔翁”、“蚌壳精”、“青白蛇”等各种扮演的角色,划到农户家门口,象征吉祥如意。

合肥龙舟赛的“常客”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姓生活条件有限,而且彩龙舟规模大、人员多,需要大量财力人力的投入,因此并不是每年都会玩龙舟。打从1978年开始,群众为恢复先辈们的民间文化传统,自发组织扎龙借船,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得到村里年轻人的大力支持。

说起第一次参加龙舟赛,那可是20年前了。1999年,长临河龙舟队参加了合肥市举办的龙舟赛。“当时包括一些学校、部队、工厂,都参加了比赛,整个肥东县就我们一家。”杨能兴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只要合肥市有龙舟赛,这支小镇上的龙舟队就会积极参加,有时候参与比赛,有时候参与表演。

其实,众所周知,划龙舟也是十分讲究技术的,除了身体好有力量,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缺一不可。当然,对于这支来自长临河姚埠村的龙舟队来说,这里的百姓似乎天生就会划龙舟。“我们从来不从外面请教练,一般只要遇上比赛,我们就会提前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在一起训练,只要一上船,谁会划谁不会划,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杨老表示。

“百年龙舟”一往无前

今年的端午节,合肥在天鹅湖举办了“长三角龙舟联谊赛”,长临河龙舟队应邀去做开幕式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两条龙舟都是村民们纯手工制作的。其实,近年来,这里村民们玩的龙舟都是自己做的。杨老告诉记者:“以前老一辈玩的龙舟,都是用小渔船改造的,有条件之后,我们就自己做龙舟。2000年,合肥举办龙舟赛,还请我们帮忙打造8艘龙舟呢。”说起这些,杨老显得格外自豪。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在一间民房内看到了两艘龙舟,上下叠放在一起,挤满了整间屋子。记者发现,龙舟雕刻精细,尤其龙头位置栩栩如生。据透露:龙舟的长度达15.5米,每条龙舟可坐22人。除了20人划桨,还有一个鼓手,一个舵手。

据了解,为了不让姚埠村的龙舟文化失传,村里的老人们还为龙舟申请了肥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杨老以及姚埠村村委正在为龙舟积极申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彩舟聚民心,龙舟振民情。姚埠龙舟跨越百年历史,承载一方情谊,不论前方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龙舟都将一往无前。

18位农民,演绎18种乐器

——记肥东县撮镇撮西社区“十八乐坊”

近年来,肥东县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对文化诉求越来越高,肥东县以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走进肥东县撮镇撮西社区,刚进社区居委会大门,活动房内就传出了悦耳的乐器声。原来罗永恒和他的“十八乐坊”正在抓紧排练节目,准备参加荷花文化艺术节。

“十八乐坊”成立于2002年,从最初的几人,慢慢发展成了拥有18人的专业艺术民乐队乐坊,罗永恒是撮西社区一家理发店的小老板,白天帮人理发,到了傍晚,就会和邻居们一起到社居委排练节目。“取名‘十八乐坊’是因为这个乐队的18位农民会18种乐器,每个人都有自己拿手的节目。”罗永恒说,在这个业余的乐队内,成员平均年龄64岁,最大的乐手已经76岁,最小的是他自己,49岁。

黄昏时分,“十八乐坊”的老人们各自背着弹拨乐器、电子琴、三弦、电吉他等,不约而同来到撮西社区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排练室进行紧张有序的排练,“十八乐坊”的老人们排练配合默契,表情专注,在一旁观演的居民无不陶醉在悦耳的乐器声中。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排练、反复磨合,多次代表社区参加镇、县、市等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从2008年至今,每年参加撮镇镇春晚演出;连续5年参加撮镇镇民俗文化节、“幸福肥东,文化惠民”春季文化演出;2014年-2018年连续4年参加合肥市旅游局举办的“建华荷花节”文化演出,每年还参加社区的元宵节、国庆节等演出活动。

《二泉映月》、《采花》、《井冈山上太阳红》、《瑶族舞曲》等是他们信手拈来的曲目,这些曲目曾在“撮镇第二届撮西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阵阵掌声。“十八乐坊”不仅演奏水准一流,而且他们有自己改编的创作乐曲——《抗战组曲》。

“十八乐坊”在快乐自己的同时也活跃了社区活动气氛,带动了社区的老年教育、群众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品牌, 也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和“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学习宗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乐坊的演出,不断获得成功,央视、百度、搜狐、新浪等多家媒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

心有阳光,时时皆春天

——记肥东县元疃镇丰宝残疾人辅助站

元疃丰宝残疾人辅助站位于肥东县元疃镇丰宝园区内,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由残疾人庇护工场、残疾人农疗基地两部分组成,是一家集残疾人工疗、农疗、娱疗为一体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机构主要进行格力空调线组装手工工作,目前共安置残疾人20名,其中智力残疾人7名、精神残疾人9名、重度肢体残疾人3名,多重残疾人1名,于2017年12月8日正式运营。机构设施齐备,环境舒适温馨,内设工作车间、会议室、休息室、厨房、卫生间、康复室、阅览室、室外休闲区等多功能区,满足残疾人的就业生活。为加强机构的管理与服务,配备管理人员3名,康复员1名。 机构成立之初,运营十分困难,元疃丰宝残疾人辅助站为20名残疾员工垫付了6个月的工资、社保,并提供了他们工作日的午餐。现在机构运营已经逐步正常。

为实现残障人士“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目标,帮助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早日回归社会,元疃丰宝残疾人辅助站积极探索残疾人社区康复新路子,以工疗+农疗+娱疗、辅助医疗康复的方式,帮助残疾人有效康复,最终实现就业,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辅助站以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人就业方针政策,以规范的康复服务行为、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导向,从改善残障人士健康、从业、生活条件入手,为残障人士有效康复、参加劳动、融入社会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辅助站注重营造和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工作时间灵活,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劳逸结合,以劳动促康复,让机构内的残疾人感受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光荣。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感受到了生活的自信,通过参加元疃镇实用就业技能培训和参加合肥金谷学校的培训,他们学会了简单的工作技能,多名重度肢体残疾人还学会了难度较高的装配线组装。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每月领到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时,残疾人和家长都笑开了花。在进入机构后,通过机构的管理与教学,他们学会了礼貌用语,讲究卫生,工作中团结合作,遇到问题能互相帮助,同时也学会了感恩。

辅导站的工作受到了市、县、镇各级残疾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合肥市领导的高度关注。通过辅导站的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残疾人身残志坚,乐观积极,心态也变得阳光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真的是“心有阳光,时时都是春天”。

新闻推荐

三代人的童年

□袁梦瑶爷爷是老一辈的人,他说他年轻那时非常艰苦,能把最铁石心肠的人感动到痛哭。小时候,五六岁就要顾家,放牛打猪...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