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合肥湿地 绿色人文画卷

合肥晚报 2019-08-09 01:07 大字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肥东管湾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庐江黄陂湖湿地

○巢湖芦溪湿地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马尾河湿地

湿地公园,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合肥的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合肥的名称由来及历史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合肥自古水多,河汊密集,开放的水系,孕育了一代代的合肥人。到了今日,以水为主体的公园更是遍及合肥各地,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

“安徽西溪”打造庐州文化景观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有着“安徽西溪”的美誉,地处合肥中心城区东南边,紧邻南淝河入湖口、巢湖北岸,自古水草丰茂、林地丛生,被誉为“城市之肺”和“城市之肾”。

作为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向人们展现了大美巢湖之滨、空气清新的湿地森林景观,还承载了底蕴深厚的庐州文化内涵。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乡,包拯幼时在包河区香花墩(今天的包公祠)读书,在如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就专门有为包公命名的香墩路。

而在古庐州的历史上,除了包拯,还有很多贤士,元代的余阙、明代的周玺,就与包拯并称为庐州三贤。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专为余阙命名的天心路和为周玺命名的天章路。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祖居今甘肃武威地区,是西夏人的后裔。天心路由此而来。

元代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余阙属色目人。父亲沙刺臧卜为官庐州,余阙遂为合肥人。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余阙以庐州路贯、河南行省乡试第二名的身份,中该科右榜会试第二名,殿试亦中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也是科举史上合肥可考的第三名文榜眼。余阙对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上书揭露权贵的劣迹。1352年余阙独守安庆,后因被困,城破,自刎。全家跳井,殉国身亡。余阙去世后,追赠官衔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豳国公,谥号忠宣。

周玺(1460-1506),字天章,庐州(今安徽合肥)人,登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丙辰科第三甲进士。天章路因此而得名。

明朝弘治、嘉靖年间,周玺为为官清正、耿直不阿的名士,《明史》中记载,周玺慷慨好言事,为官期间,多次进言,弹劾不法官员,后因屡次上奏弹劾,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诬陷罪名下狱拷打致死。虽然这位周玺在史书上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但是在后人眼中,他的历史地位和宋朝的包拯、元朝的余阙是一样的,这也是后来周玺位尊为“庐州三贤”之一的原因。

除了庐州三贤,有巢氏文化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巢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上古时代“三皇五帝”的“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也就是巢皇、燧皇、羲皇,有巢氏(巢皇)创造构木为巢的巢居方式,使人类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是因有巢氏而得名。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分别有两条路取名为有巢路和巢皇路,园内还仿造了有巢氏的树屋建筑,延续着这位远古神祇与这片土地的渊源。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很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着力打造的景观,如焦姥春色,焦姥河得名于“陷巢州、长庐州”的民间传说,是幽林深处一条景观河道,水面上有乌篷小船。河岸植被茂密,水生植物丛生;鹊桥相会缘于一座虹桥,跨焦姥河而建。焦姥河似银河静静流淌,两岸树影婆娑,是恋人谈情赏景之地;四水归堂乃一处浓缩徽派建筑经典布局神韵的景观。漫步林间木栈道,忽见粉墙黛瓦,四周围合木构天井。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寓意“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四水归堂,充分体现了道家养生学说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中居人脉,象征天地人合一之意。

三国风云留下千年传奇故事

合肥是三国故里,有关三国的历史典故数不胜数,而马尾河湿地得名便源自汉末三国时期那场激荡风云。

马尾河位于巢湖市槐林镇与庐江县盛桥镇交界处,近千亩的大草滩沿兆河两岸蜿蜒展开,柳林如烟,芦苇葱茏,牛群散落,鸟禽飞舞,给人以天然野趣和散淡闲逸情怀。风清日明,临湖远眺,波光岛影,真有“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美境。

马尾河是巢南连接巢湖和白湖的一条河流,其旧时与白湖并不相连。赤壁之战后,曹操不甘三国鼎立,兴兵南渡巢湖,攻打东吴,几十万大军前锋踞临白湖,队尾绵延至巢湖南岸,故后人便称前锋湖嘴处为“马头嘴”,队尾处为“马尾河”。

曹魏大军与阻击的孙权部队形成僵持。于是,曹操下令,一边演练兵马,一边开凿造(皂)河,也就是如今的兆河。清《巢湖志·河汊》载:“皂河为人工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曹操的意图是,造河沟通白湖与巢湖,一可迅速调运兵粮,二可实现攻退自如。

开凿造河之时,曹操又命建铜鼓台,出工收工以鼓为号。相传,一日一喜鹊衔枝飞越铜鼓台,突遇大风,树枝不慎掉落,刚巧砸在鼓面上,“咚”的一声,士兵一听,以为收工了,便坐等开饭。谁知,暴雨突降,将开挖的河床淹没。至雨停,开挖的半拉子河床已全部还原。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匆匆撤军,留下“半拉子工程”。

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省动用人力将这条古河道真正挖通。兆河沟通了白湖与巢湖,连接塘串河、顺港河、盛桥河之水,于马尾河口注入巢湖。而这距曹操率军开凿古兆河未果,已过去1700余载。

马尾河口周边沿湖,过去几乎全是宽阔的芦苇荡,其间自然生长一些柳树,村民们习惯性叫它“芦柴场”。当初,干芦秆主要用来做芦席盖房子,芦柴也曾是农家烧锅做饭的柴火。端午节前,青青的芦叶更是包粽子的上等材料。

马尾河入湖口的大草滩,是农家牧牛、放鹅的绝佳地。草滩前面的沙滩和浅水区时见白鹭、大雁等水禽觅食。湿地还是鱼儿的“产房”,每年春末夏初,水淹草滩,鱼、龟等就会游进产卵,繁育后代。

由于固圩垦田、工业污染等原因,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昔日的“芦柴场”和大草滩逐渐衰败。近年来,随着环巢湖旅游开发,实施马尾河入湖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现已形成上有水鸟栖息、下有鱼虾戏水的景观带。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吸引游人纷至沓来。马尾河湿地渐成巢湖南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然风景承载本土地域人文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跨巢湖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主要包括花塘河湿地、芦溪湿地、烔炀河湿地、鸡裕河湿地以及沿湖滩涂等。湿地公园内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优质水资源、物产资源和湿地景观资源。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树木葱茏,有成片的芦苇荡和大片的荷花,可赏荷花开放盛景,又有莲藕可食用,还有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和多种淡水鱼类,水鸟群集,风景独特。

除此之外,当地独特的历史和人文风貌也为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庙街道地处巢湖北岸,因古寺居巢州与庐州之中而得名,素有“湖天第一胜境”之称,是皖中名胜古迹汇集地。中庙-姥山景区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集山、水、岛、庙多种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素有“东方日内瓦”之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峰塔、圣妃庙、中庙、昭忠柌、白衣庵、古船塘、四顶山、孤山、鞋山,与周边的仙人洞、银屏牡丹、半汤温泉以及张治中、冯玉祥、李克农三将军故居等众多人文景观构成了巢湖风光旅游圈。

黄麓镇原名桐荫镇,是和平将军张治中的故乡。“九龙攒珠”式古村落是近年来在黄麓镇地区发现的重要的文化遗迹。所谓“九龙攒珠”,是指村落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前后相连。巷道中修筑有排水明沟,与民居天井的排水管道连通。在村庄中部、商业街以南,有口略呈半月形的池塘,民居排水通过巷道汇入此塘。如遇到大雨,九条水沟滚滚直入池塘,活像九龙戏水,群众评此为“九龙攒珠”。该遗迹产生于明代初期。根据目前的考察,大约在明代洪武三年时间内,明政府为开发首都(南京及凤阳)周边地区,曾迁移大量的移民者来到江淮地区。这些移民者以江西赣中地区人口为主,由于多从饶州府一个叫瓦屑坝的港口出发(今在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村),因此被称为“瓦屑坝”移民者。简而言之,整个巢湖流域,南至安庆、西至大别山地区及湖南湖北许多区域,大部分村庄都是“瓦屑坝”移民者到来后开垦建立出来的。“瓦屑坝”移民者是皖中文化的孕育者,是安徽中部人真正的祖先。

烔炀镇取名于烔炀河,原名烔炀河镇,因烔、炀两水汇合入巢湖而得名,是一块“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也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家乡。烔河原名桐河,发源于肥东县桐山南麓,炀河原名杨河,发源于镇西的杨子山,两河交汇于镇南,形成桐杨河。古时因镇区经常遭遇水灾,百姓为避水患,欲以火来克水,故将桐杨河的“桐”、“杨”二字的木字旁,改为火字旁,形成了今天的“烔炀河”。“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公元239年,在烔炀河境内的巢州古城神秘消失了,它给后人留下了“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给这块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古城遗址位于巢湖沿岸烔炀镇唐家嘴一带,因地震而沉入湖中,被称为东方亚特兰蒂斯。近年来,考古专家在该镇唐嘴村前的湖滩上发现湖下有座古城遗址,使传说得到初步的印证。巢州古城陷落后,幸存百姓择烔炀河口而居,生息繁衍。烔炀镇远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据史书记载,烔炀镇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有近千年的历史。烔炀镇现存老街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长近150米,古民居和店铺千余间,风貌依旧,古色古香,保存下来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是集保护与修复、科普宣教和合理利用于一体的、体现湿地功能和湿地文化的国家湿地公园。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现正在打造成湿地珍稀鸟类栖息的天堂、湿地科普宣教的课堂、传承巢湖三珍文化和居巢古城文化的载体、市民生态度假休闲旅游的良好去处以及巢湖北岸的生态名片。

百姓智慧创造珍贵非遗宝藏

《国语·周语下》中有云“陂塘污庳,以钟其美”。韦昭注:“畜水曰陂,塘也。”所谓陂塘就是利用低洼之地汇集周边水源而形成的池塘,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当家塘”,“陂塘”和“水塘”的定义之间存在交集,具有半自然和人工属性的水塘可称为陂塘。追溯到古代,在村落低洼处凿一口当家塘,雨水可以顺利地汇入到大塘中,日常的用水有了,等到了旱季,再从塘口引渠抽水,禾苗的灌溉用水也不再发愁了。

肥东管湾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是肥东县首个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位于皖中腹地、包公故里的肥东县北部丘陵岗丘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东南侧。总面积5800亩,湿地率91.86%,湿地公园紧邻滁河干渠,是维持管湾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障江淮分水岭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完善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关键区域。

该湿地公园现有湿地植物近400种,湿地动物147种。树种及珍稀苗木种植面积约4115亩。这里树木品种丰富绝伦,有香樟、大桂花、小桂花、美人桂、广玉兰、樱花、紫荆花、红叶石楠、垂丝海棠等等。

管湾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致力打造“陂塘文化”,湿地境内拥有大小陂塘近百座,是国内最大的陂塘群,且历史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距今约1200年。陂塘系统是当地人民在深刻理解地区自然气候特征基础上,一代一代传承和试验的生态系统工程,旱能补水,涝能蓄洪,具有江淮地区典型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肥东县人社局多措并举用心服务企业

今年以来,县人社局不断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多措并举用心服务企业,不断优化用工与就业环境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