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老童”卖瓜记

肥东晨刊 2019-07-23 08:58 大字

眼下正值西瓜丰收的季节,7月12日,元疃镇马皇村黑树棵组的一处西瓜种植田里,迎来几位来采摘的游客。在瓜农的指导下,游客蹲下身子,用手指轻轻地敲扣西瓜,判断它们是否熟透。挑到一颗熟瓜后,游客从瓜农手中借来小刀,当场切开,黄灿灿的果肉跳脱出来,引人手指大动,品尝起来。

童有海种植西瓜已经二十几年。现在,他的瓜田里种了好几类品种的西瓜,其中一种叫“黄麒麟”的黄瓤西瓜,颇受市场青睐。清明后,按照一旬一间隔的下种、覆膜,平日里要时常打理、除草和防护。问起多年的种植经验,童有海搓着手说:“靠天收。”记者惊讶之余才了解到,他的西瓜不打药,平时施菜籽饼、豆饼、动物粪便等农家肥。“我们小农户,没资本搞大棚,就一心种好‘绿色瓜’吧。”当问到如果镇上组织起来一个西瓜合作社会加入吗?他表示会第一个报名,将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分享给村民,和大家一起致富。

童有海每天凌晨2点起床,将一千多斤的西瓜搬运到手扶拖拉机上。来不及吃早饭,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早上6点多到达合肥市区指定的西瓜销售点,开始售卖西瓜。前来购买的消费者都是附近的居民,也是他的“老客户”。他的西瓜销售价格不高,现摘新鲜,而且因为是黄瓤西瓜市场上较稀少,还颇受欢迎。一般到中午,他千余斤西瓜就可以销售一空。烈日下赶到家已经是下午三四点,匆匆吃两口已经算“下午茶”的中饭,趁天黑前去田里把次日将要售卖的瓜摘好,一挑挑地运到家里。吃过简单的晚饭,再睡四五个小时,就又要开始新的一天……这样二十四小时一个周期的循环,是童有海每个西瓜成熟季节时的作息规律。

在童有海的瓜田里,记者留意到,从瓜田到他家必须经过一条七八百米的田间小路。小路约两脚宽度,高低曲折不平,如此一来,搬运西瓜必须通过人工走路而不能使用任何车辆器械。在现场,记者心里暗自算了一下,童有海的搬运工具是扁担加两个箩筐,每次运输大概100斤左右,每日售卖的千斤西瓜需要搬运10次,来回共20次,且不说肩上担子的沉重,光是走路的路程,也有十几公里。童有海今年55岁,在城里生活的大儿子和儿媳妇对他辛苦劳作不理解。“这是我的工作,这么多年我习惯了。”童有海黑瘦的脸颊泛起腼腆而朴实的笑容。

几年前,童有海的“卖瓜之路”还更加“坎坷”。因为没有路。他说他是道路民生工程的受益者。“以前不通水泥路,家门口的道路坑洼不平,赶上下雨天,西瓜根本运不出去。现在路修通了,一车就能把西瓜运到市区销售摊点,收入也大大增加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不是常年销售,也没有固定摊位,售卖点也一直是童有海心中一块包袱。在西瓜成熟季前,驻村干部们主动找上他,帮他开好了村和镇两级的“瓜农证明”,如此一来,他就可以拿着证明,向市城管部门申请到专门的瓜农销售点。“在村镇的帮忙下,卖瓜有了着落,这才让我安下心来。”接下来,老童心里的愿望是村里能组织大家成立农民合作社,“能够规模经营,统一销售。”

元疃镇依托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瓜果种植,组织有西瓜种植培管专长的技术干部深入瓜农家,在政策、资金、良种、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全镇10个村(社区)都实现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已形成以青饲料(粮油)、特色蔬菜(蘑菇)、果木花卉(葡萄、蜜桃)、瓜蒌为基础的四大主导经济产业。

本刊记者顾雯鑫文/图

新闻推荐

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7月18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波一行,深入肥东县长临河镇小宣村、桥头集镇竹塘村和国光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店埠镇合浦...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