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 北七里塘 不变的只有老地名
在很多老合肥人记忆里,七里塘就是老郊区的一部分。据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北七里塘镇是一片荒岗,因这里有几口小塘离合肥县衙7华里,人们习惯唤作七里塘。
从七里塘镇到七里塘社区,变化的不仅仅是地名,还有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行政地位等。七里塘的往昔风貌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唯有在那些曾经与它一起成长起来的老人们口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一
原来坑坑洼洼的张洼路,如今成了双向六车道的新蚌埠路,驱车沿着这条宽阔的马路一路向北,大约只要花上十分钟就能抵达现在的七里塘社区。
121路公交车曾经把底站设在皖江机械厂,听当地的人说,这里原来可是个神秘的“小社会”。
“能在皖江机械厂工作的,不是有技术,就是袭承家人的岗位。”
原皖江机械厂保卫科退休工作人员李军回忆起往昔的辉煌,意犹未尽。
而如今再去,宽阔的新蚌埠路两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皖江机械厂的公交站名也改成了附近开发商新楼盘的名称。想寻找到往昔的点滴遗迹也只能走进家属区,遗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一面斑驳残缺的文化墙。
这曾经是七里塘镇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今也只能在熙熙攘攘的菜场中寻找到一点踪迹。这里的人们对于七里塘镇多多少少有一些记忆,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也在这里退休养老。
七里塘镇位于原郊区东北部,东与肥东县磨店乡毗邻,西与林店乡隔河相望,南与杏花村乡和城东乡接壤,解放初为张洼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改张洼乡。1986年6月撤乡,设立七里塘镇,北与长丰县三十头乡交界。可要问问这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很多人并不知道,就连当地人也不是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
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初,当时的郊区七里塘镇还是一个种蔬菜的乡镇,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一年四季皆是风景,直到1986年10月份才正式成立了七里塘镇人民政府。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2002年3月份左右,由于合肥市进行全面的区域化调整,将七里塘镇由原郊区划入瑶海区管辖。2005年6月份,七里塘撤镇建街,成立七里塘街道,同时村改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如今,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提到七里塘社区还常用七里塘镇或者七里塘街道来回答。
自2005年6月份成立七里塘街道后一直沿用这个地名,直到2010年10月才正式改为七里塘社区并沿用至今。
现在的七里塘社区所在地搬迁到了新站综合试验区工业园,可是很多工作人员却对曾经的社区不能忘怀。
“周边很繁华,后来整个社区拆掉,改建成了现在的瑶海佳苑。”
七里塘社区工作人员张超说,现在这个小区的居民大多还是当地人,也有一些外来人口。
沿着扶疏路向西走,不远就到了瑶海佳苑。张超指着最靠外的一栋楼说,这里就是曾经的七里塘社区所在地,门朝南,群众来办事也很方便。
二
张超是外地考入合肥工作的年轻人,原先对老合肥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可是在社区工作的这些年他参与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始对七里塘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
“现在的七里塘社区面积比以前小了,经过几次变更,管辖地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虽然叫七里塘社区,但是从行政级别上说,我们和街道是一个级别。”
现在的七里塘社区面积约21.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万人,位于新站区最南端,东临瑶海社区,西与庐阳区隔河相望,南以北二环路为界,北至淮海大道。下辖皖江、淮肥、瑶海、七里塘、星火、新华、张洼、淮合、瑶东、竹溪、莲花塘11个社居委。
七里塘镇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城乡融合的新型集镇,1985年10月被国家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三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1987年又被国家科委确定为全国“星火计划”示范点,连续4年被评为省、市绿化先进单位。
到20世纪末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七里塘镇庞大的乡镇企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渐走向低谷,实行“关、停、并、转”,纷纷改制,拍卖、租赁、关闭。
另一方面,镇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在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一时间,私营业主争先恐后前来洽谈购厂房、买土地,目前,民营私营企业已成为七里塘镇的经济发展的主体。
三
现在的七里塘社区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特别是在新蚌埠路两边,林立的全新的住宅小区里,他们大多是来自外地的移民,他们可能无从知晓这里的人文历史。可要是随便问上一个本地人,他们记忆里的这条路原本可是叫张洼路。说道张洼路不得不提的就是百年集镇——张洼集。
曾经的张洼集是张洼村委会所在地,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也是张洼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张洼集起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名曰张仁辅先生为造福子孙,振兴本地经济,就领衔召集同宗的有关人士磋商,并大胆提出创办集镇,发展商贸的设想。他一方面用入股的方式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不辞辛苦奔波于三十头、磨店、元疃等四乡八镇,并招聘了邢友和、沈思贤、李国忠等商贾人士,在不足一百米的街面上试作经营,并一举获得成功,盘活了张洼集最初的贸易。
这一举措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活。随着工作的不断展开,张洼集开始扩大规模,向着猪市、牛市、驴市、鸡行、纱行、粮行、草行等各行发展。至此张洼集的雏形已完全形成。
为了避开周边集镇重期,故定每月的一、四、六、九为逢集日。时间一长交易量越来越大,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南边到现在的皖江厂,东到现在的磨店集,北到现在的三十头,西到现在的淮合村,方圆有7公里之多。
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张洼集上还发生了有名的抗日保家战,在张洼集上打死数名日本鬼子,给日本兵以沉痛的打击。
解放后,到了1951年市区做了新的调整,张洼集又一次得到了发展,在老张洼集的基础上,派进了老郊区供销社张洼门市部,设立了张洼医疗服务所,开办了公读十八中学,后为完善集镇的基础建设,又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直属郊区储蓄所张洼服务组,张洼农机服务所,张洼缝纫组和张洼邮政代办所等单位。
1958年至1961年张洼集又一次开办了张洼幼儿园,继而又办了张洼养猪场和张洼食品组等给张洼集增添了大城镇的色彩。
2004年开始拆迁,曾经辉煌一时的张洼集已不复存在,当地的老人们都被回迁到了兴海苑和张洼新村。如今只能在这些回迁小区里,对昔日繁荣还有一些印象的老人们口中寻找到当年的景象了。□李云胜 韩婷
新闻推荐
日前,桥头集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采取班子成员包片,镇分工干部包村,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包户,上下...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