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攒珠”今安在?——探访长临河镇山口凌村

肥东晨刊 2019-05-29 09:06 大字

○村里正在整治环境,山口凌将焕发新春 ○村里有两口塘 ○老人讲述山口凌传说 ○村口老树 ○村里还保留着一些老门楼 ○这口老井至今还可使用 ○老墙诉说着往事□凌鹏程本刊记者赵杰

肥东县长临河镇有个小村庄叫“山口凌”。顾名思义,村庄四面环山,且凌姓为村里大姓,顾得名。

别看小村不大,可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山口凌村的故事。

文武壮元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末年间有十余户凌姓人家,因战乱由徽州(今黄山地区)迁徙至此。因地理位置偏僻,不易暴露,凌姓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居住之地,便在此繁衍生息。村里86岁的凌先兴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凌姓有兄弟三人,排行老二的凌姓兄弟带着妻小来到这里,从此扎根。凌家后代在此生活至今。

据了解,几百年来,村庄里出过许多文人墨客。据说,明清时期,有一名叫凌先耀的进士,到朝廷参加殿试。一日傍晚,凌先耀闲来无事,在离考场不远的花园内,由于游客较多,无座位看书习文,只见一条二百余斤重的青石板,深深埋在土中。他稍一运气,右手抓牢石板,从土中拔出,在旁边池沼中涤净,平稳地放在花草中,用随身带来的干布,拭干青石板上的水渍,神情自若地在上面铺纸写文章。四周人们目睹这一场景,个个惊诧不已,奔走相告,从而惊动了考官。之后,考官在仔细审阅其试卷时,分外慎重,见其文脉清晰,主旨突出,字迹秀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在场阅官纷纷围拢,阅后无不称奇。

就这样,凌先耀一下子中了文武状元!消息传到村里,人们欢天喜地,锣鼓喧天。只见凌先耀气宇轩昂,身着黄袍,腰系佩带,胸戴红花,坐在大轿中被差役抬回,可谓衣锦还乡。全村人无不欢呼雀跃,唢呐声声,一下子涌入凌氏祠堂厅内,门前的石鼓两旁破例插上了锦旗……

神牛天降小村庄

山口凌村民风淳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村庄依山而建,背面为大架山,村庄共九条巷,巷口为徽派门楼建筑。因年久失修,现仅有一处保留下来。蜿蜒而下的是村南头的“门口塘”,据说应为古代“九龙攒珠”布局。据凌先兴透露:山口凌村庄整体坐落为“过山龙”的龙口位置,后面的大沙坝和小沙坝交汇处为“龙脉”,西边岗和东边岗分别为龙的“上颚”和“下颚”,而村两边的两口塘为“龙眼”……

村北面,坐落着一座神奇的石牯牛山,原山顶上有块巨石,远远望去像一头大牯牛。相传久远以前,不知从哪儿跑来一头大牯牛,夜间经常践踏庄稼,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冒犯这头神牛。人们时常到庙中烧香祈祷,不料,这头大牯牛越来越肆无忌惮,不仅践踏庄稼,还毁坏森林,给山口凌村带来无尽的灾难。玉皇大帝震怒了,派雷公将它击倒,不能站立,从此化身石牯牛,爬卧在山顶上,一年四季,默默地注视着山口凌村人们和谐、安乐的生活。

村里有口老井,据透露:凌家的好几代人均喝井水长大。“井水永不干涸,但凡百姓连续打水,没过多久,井水水位便会恢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几百户都靠这口井吃水生活。”凌老如是说。

人丁兴旺数百年

在村东侧的大黄山山顶,至今仍残留大量残砖碎瓦。相传以前有个道行深厚的出家苦行僧,云游至此,看到这里峰峦叠翠,群山环绕,流水潺潺,认为是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四处化缘,肩挑担扛,在乡邻帮助下,建成了好几间寺庙。这位僧人圆寂后,二个小和尚因山顶井水枯竭,而无法忍受常年从山下担水之苦,弃庙而去。后来,寺庙逐渐荒芜……不过在山的侧面,仍伫立着一对“石婆”,似乎微闭双目,口中诵经念佛,常年佑护着山口凌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关于小村的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虽说真实性无从考证,可村里一代代凌姓后人勤劳、朴实、聪慧、善良的美德,却是不争的事实,且一代代传承下去。

每当黄昏时分,村子里山风微拂,炊烟袅袅,四周苍松挺拔,泉水潺潺,茶山上的百亩茶树郁郁葱葱,生机一片盎然……春天里,去漫山遍野寻找野蘑菇和“山里红”(一种野果);夏日里,去大水库里游泳,洗完澡就在旁边的“苍松岗”铺席纳凉;丹桂盛开时,在落叶纷飞的山林里撵野兔、捡松毛;数九的日子里,在潺潺而下的温泉间逮螃蟹、捕麻雀……

置身山口凌,感受古村文化,听取那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小村故事……

新闻推荐

幼儿异物卡喉“命悬一线” 警车开道上演“生死时速”

晨报讯肥东县一名一岁幼童因被异物卡喉,导致呼吸困难。情急之下,孩子家长求助路口执勤交管大队民警后,民警驾驶警车将孩...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