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记一家四代坚守六十载的护林人高青旺
本报记者施璇
1957年,在爷爷奶奶、父母的带领下,高青旺一家从肥东县杨店风尘仆仆逃荒到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眼前,荒山遍野、连绵起伏。“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爷爷高太发下令,父亲高怀俞以及大伯、老姑全家扛起了锄头和树苗,钻进了深山。只有6岁的高青旺懵懵懂懂,但爷爷的话犹如一棵小苗扎根在他心灵的沃土,他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拿起了铁锹,在林场干起来,这一干就是60年。
荒山终未老,为绿而白头。六十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六十年坚持不懈、恪尽职守,六十年兢兢业业、护林爱绿,六十年播种梦想、坚守初心。在汗流浃背植树的岁月,在顶风冒雪护林的日子,在披星戴月伐木的时光,艰苦、寂寞、清贫磨砺着高青旺一家。守着一座座大山,一天的坚守或许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中国好人”高青旺一家四代用六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力,震撼了无数人,他们是万亩林场的守护者,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见证者。
茫茫皇甫山,荒山变绿洲。60多年来,从一棵马尾松到6万亩林海,林场职工从最初的几十人毅然扎根林场到如今的688人,以高青旺家庭为代表的林场四代人传承不息,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皇甫山精神”感召下,矢志不渝的皇甫山人不向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创造了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艰苦创业
谱写“塞罕坝精神”皖东篇
在这个奇迹和传奇后面,有着一种“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上世纪50年代,皇甫山林场建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刚到这里,到处都是荒山,什么都没有,每到冬天容易失火,一把火把山烧得秃秃的。”刚到之初,没有房屋居住,高青旺一家就搭马架子、盖窝棚解决住宿问题,“一家12口挤在马棚里,一穷二白。每天就是拿起铁锹种树,放下铁锹睡觉,周而复始,岁岁年年。”
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扰我眠。在毫无机械化作业的年代,造林工人都以林场为家,所用工作都是“靠力气”完成。为了把树苗运上山,工人们每天都得天不亮就起床,把树苗肩挑背扛地运上山。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很是辛苦。
随着国家对植树造林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受到鼓励的高家人也越来越有干劲。育苗、看护、刨凼、栽树,全家总动员,各自有分工,经常是带着饭菜,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母亲背着我小妹妹,她小,又不能上学,家里又没人带,只能天一亮就把妹妹背着,晚上又把妹妹背回来。大雨当小雨,小雨当晴天,埋头苦干就是了。”高青旺的回忆里满是艰辛。
凭借一把铁锹加双手的苦干精神,坚守着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高青旺和家人以实际行动让皇甫山披上了绿装。
在高青旺一家的带动下,更多工人加入到创业大军里,若干年后,他们创造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一个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凝结成的皖东版“塞罕坝”精神。
(下转第二版)
◆茫茫皇甫山,荒山变绿洲。60多年来,从一棵马尾松到6万亩林海,林场职工从最初的几十人毅然扎根林场到如今的688人,以高青旺家庭为代表的林场四代人传承不息,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皇甫山精神”感召下,矢志不渝的皇甫山人不向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创造了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
新闻推荐
近年来,为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肥东县法院在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同时,精心打造高标准的诉讼服务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