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行医传佳话妙手仁心护乡邻
○热心帮助患者 ○出诊给困难群众看病 ○祖国传统医学给老王提供了不少养分 ○诊所还有社区医院的职能,给附近居民提供就医方便 ○这祖传的秘方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本刊记者赵杰
在肥东县店埠镇光大社区旁边有一家诊所,从表面上看,该诊所与其他诊所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可这一带的百姓无论老小可都对它十分熟悉。原来,该诊所已有数十年历史,而诊所的主人一家四代行医、与人为善,在当地传为佳话。
难忘儿时熬药的味道
日前,当记者来到这家诊所时,里面的一老一少正在为患者看病、上药。老者叫王道林,少者叫王敏,原来,这是一对父子。虽说这只是一家小诊所,可前来看病的人还真不少,一个小诊室里挤得满满的。
王道林今年已年过七旬,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爷爷、我父亲都是行医的,自然而然,我接过了他们的衣钵。”
在王老的记忆里,仍然有当年祖父行医时的“存档”。“小的时候祖父行医,我就耳濡目染。记得10来岁的时候,每当我放学回家,就会帮祖父熬药,一熬就是好几个小时”,据王道林透露:一开始觉得药的味道特别难闻,久而久之就习惯上了这种味道,也慢慢喜欢上了中医。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医疗设备十分简单,像王道林描述祖父这样的私家诊所,看病时使用的工具就更简陋了。“那时候看病主要靠望、闻、问、切,连手术刀也就是一个细铁片”,王道林回忆。“那个年代日子不好过,条件都不好,祖父帮人看病收费也没有什么价格表,有钱的就给一点意思一下,有的给几个鸡蛋也行,真没钱啥都不给,祖父也不会抱怨。”王老说。
一天曾接待108个患者
说到自己行医的经历,王道林表示“从26岁开始,一直到现在”。
少年时期的王道林虽然喜欢中医,但高中毕业后并没有马上行医。“那时候我在一个工地上帮人做图纸的预决算,做得不错。后来我开始行医后,还经常有人将图纸送到我这。”王老表示。
32岁那年,王道林进入一家医学院进行学习。“毕竟在当时之前都是祖父和父亲教我的一些中医之道、医学知识,所以想进行一下系统的学习”,凭借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学习,王道林在学习的第二年就考取了“乡村医师资格证”,这在当年可是凤毛麟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道林算是真正接过祖父的班,开始行医。可能由于其祖父、父亲的声名远播,每天来看病的乡亲都不在少数。“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来,最多的一天有108个人。”据王老透露,那个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很多患者就干脆住在了诊所里。当然,为此王道林可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不仅白天要给人看病,晚上只要哪个患者有不舒服的地方,他也得操心。
说到看病的价格,一般都在几块钱,哪怕住院好几天,动个小手术也就十块钱。虽说收钱不多,可因为看病的人多,所以每个月王道林的收入还是能达到好几百块钱的。“在当年可算是收入高的了,呵呵。”王道林笑言。
四代行医后继有人
从祖父、父亲,到自己行医,如今,王道林又将医术传给了儿子王敏。对于父亲,王敏说得最多的就是“一生研究医学,救死扶伤无数”。
1981年出生的王敏想起了儿时的一次经历:“七岁的时候,我膝关节皮肤感染,一度高烧下不了床,甚至大小便都在床上。可父亲当时只想着照顾患着,根本没有管我。就这样,我一直在床上躺了两天,才引起父亲的‘重视’。”王敏坦言:当时心里可不高兴了,直到多年以后才明白,才懂得父亲仁心医者的情怀。
从小时候耳濡目染,到上了安徽医专,再到走上行医之路,王敏的从医经历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发生了。其实,以王敏的水平和资历,他可以去更好的大医院工作,不过,他宁愿守在父亲身边。“小时候一直在父亲身边,长大以后也想陪着父亲一起,把家族几代行医精神发扬光大。”王敏告诉记者。
在诊所,记者发现了许多有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既有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书,也有老中医医学方面的书。值得一提的是,王道林对于一些老的医学名著研究颇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看了许多遍。
在诊所中,记者发现有不少来自外地的患者,均是慕名而来。由于每天来看病的患者太多,王道林父子不得不请了几个护士来诊所帮忙,同时,王敏的爱人陈凤也给丈夫和公公打打下手,帮人拿拿药。
一家四代行医,如今,王道林的祖传手艺有望传至第五代。据王敏透露:他12岁的儿子目前也对中医很感兴趣,并明确表示以后长大想做一名医生。
“其实,从医很枯燥,不过看到一个个患者在我们面前恢复了健康,心里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信念支撑着一个四代行医的家族吧!
新闻推荐
一年来,县纪委的各项工作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政治站位明显提高,政治监督明显强化,政治责任明显压实,干部精气神明...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