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别 ◆许丽

淮河晨刊 2018-12-12 17:15 大字

这段时间外出比较多,高铁站成了我常去的地方。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几乎很难看到送别的场面了。售票窗口再无拥挤的长队,旅客们行色匆匆,极潇洒地在自动取票机前刷身份证取票,再依次检票、安检,一切井然有序。每每穿过不锈钢围栏检票通道,我总是会想起那一幕幕送别的场景。

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十五岁之前就没出过远门,绝对十足的井底之蛙。脑子里最早有送别的概念,大概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初春,生产队里来了庐剧戏班子,全体演职人员均来自肥东县,分散住在每家每户,当时觉着那是多么遥远地方来的人啊,接纳演员住宿的人家每场戏可享受免一张票的待遇。分配住在我家的是台柱子大陈和齐秀子,他俩在每出戏里几乎都是男女主角,大陈高大英俊皮肤略黑,齐秀子苗条清秀白净,两人台上郎情妾意台下情投意合。别看换上戏服、浓妆重彩之后的他俩光彩照人,其实都是来自穷苦人家的孩子,“要不是家里兄弟姐妹多揭不开锅了,谁愿意奔波劳碌出来吃这口饭啊,也就混个肚子饱,挣不到几个钱。”大陈总这样跟我妈叹气。他俩随身携带的行李少,在堂屋搭两个简单的铺凑合着。

每天,队长征求乡亲们的多数意见点戏,很多戏我都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尤其是“十八相送”那一段却记忆犹新。“山伯”一身粉蓝色长衫,大陈略带沙哑的唱腔韵味纯厚,悦耳极了,把那个憨乎乎的梁呆子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英台”一袭粉桃红长衫,齐秀子扮相俏丽,嗓音圆润清亮,表演细腻。通过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把人物复杂的内心,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台下观众们的掌声此起彼伏。很久之后,我才听我妈说,齐秀子的父母嫌大陈家太穷,替她张罗了婆家催她回去完婚,这是她最后一次和大陈搭戏。多年后长大了的我才弄明白,齐秀子无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她那是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了角色,借戏在倾尽全力跟大陈告别,我依稀记得那天散场后,齐秀子不吃不喝把头蒙在被子里啜泣,原来并非是她入戏太深。第二天一大早,齐秀子就乘拖拉机离开了,刚知情的大陈追到路的尽头,春天的风依然筋道,吹得满树的桃花瓣纷纷扬扬,大陈孤零零的身影在瑟瑟风花中站成了一尊黑色伤感,从此跟别的演员搭戏,再也没了那种神韵和气场。

这是我记忆中最痛彻心扉的送别场景了。

我参加中考的时候需到县城去。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县城离我家有三个小时的车程,由于路况差,所以必须得提前一天出发。我妈盘算着薅完玉米地里的草刚好能赶上来送我,未成想那天班车来得早,等她急匆匆搓着手上的泥赶到大路边时,车子早就没了踪影。尽管那次丝毫未曾影响到我的考试状况和成绩,我妈还是很自责,总觉得在女儿最紧要的关头自己没能使上劲。而我只要想起这件事来,脑子里都是那天自己拎着包裹踏进车门时深深的不安和恐惧,还有透过车窗寻找我妈身影的急切,但我心里除了心疼,别无他念。我被六安一所学校录取后,离家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而我和我妈之间也有了种默契——她忙她的,我走我的。

我都是头一天下午去镇上的三姨家住,三姨家离车站近。三姨和三姨父都是早产儿,从小营养不良,家里兄弟姐妹又多,都是小学毕业后就成了劳动力。三姨父是个泥瓦匠,三姨跟着他打下手,虽说苦累,但两人很恩爱,对我也视同己出。第二天天没亮,他俩就起床给我做早饭赶唯一的一辆班车。他们比我妈宠孩子,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晴好天气,一定会送我到车站,悄悄塞给我五元或者十元钱,千叮咛万嘱咐看着车子发动离开才转回头。他们有三个孩子,挣得都是辛苦钱,片刻工夫都是宝贵的,却执意为了送我把孩子锁在家里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车站门口路灯下两个瘦弱得仿佛一阵风都能吹走的饱经沧桑的亲人身影和他俩的笑脸,以及暗色的车窗玻璃前,我颊上的泪珠所给我的那种有点湿热又有点冰冽的感觉。

这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送别场景了。

儿子出生以后,一直是我妈和我妹带的,尤其我妹,细心体贴,跟孩子最亲。孩子一周岁那年,我们带他回安庆爷爷奶奶家过年。妹妹一直跟着我们一家三口到火车站,不晓得她是从哪里溜进站台的,隔着玻璃窗,她在下面抹眼泪,儿子在里面哭得撕心裂肺,“我要小姨我要小姨……”惹得我眼泪也下来了,先生在旁边笑着说:就几天时间,你们至于这样子嘛,嗨嗨臭小子,你在你亲爹娘怀里呢!孩子大一开学前报到时,执意要自己去南京坚决不让我们送,我们把他送到高铁南站,没下车,只坐在车里静静地看着他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英姿飒爽前行的背影,突然间我明白了,小时候我妈从来不送我,不是因为她心肠硬也不是忙到不可开交,而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放心,更是为了有意培养我独立自主的能力。反而是现在,我已为人妇为人母,而每次去看望她临走时,不管她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来,拉着我的手送我到小区大门口,然后默默伫立风中目送我走。

人生就是一场场有规律的聚散离合,每一次送别都是一种成长的足迹,抚之怅然,却有迹可循,我们在一段一段的旧时光里,品味着一段又一段不同的甜蜜感伤。我们相爱,却不得不经受离别,可一个人得有多爱你,才会这样山一程水一程,恋恋不舍地目送你走啊!

作者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

新闻推荐

宿州市客人考察肥东农业执法

12月6日,宿州市墉桥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来肥东县考察交流学习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肥东县农业...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