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笔墨书写人生

肥东晨刊 2018-06-22 08:56 大字

○每天要写六个小时的字 ○挥毫泼墨写春秋 ○和书友交流 ○从传统书法中汲取营养 ○创作中□本刊记者  赵杰

他自幼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他曾获中国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他已年过知天命,却仍然热衷于书法创作……他叫刘跟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肥东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打小写对联成村里“红人”

宽敞的客厅内摆放了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写字台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四周陈设着一些花草盆景……这是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刘跟弟工作室里看到的情形。

1964年出生的刘跟弟今年54岁,谈到与书法的结缘,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其实,我父母亲大字不识一个,我之所以喜欢写字,还是受叔叔和姑姑的影响”,据刘老师透露,他的叔叔以前念过私塾,姑姑是老师,所以小时候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喜欢写字。“记得大概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姑姑经常带一些书给我看。那时候正处“文革”期间,姑姑经常给我看一些那时候流行的民歌,也经常教我认里面的一些字,我那时不仅喜欢看里面的文字和图片,还喜欢拿笔对照书里写写画画”,刘老师回忆。

也就从那时开始,刘跟弟开始对写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不到十岁的他就喜欢看一些别人家的对联和年画,而且他的记忆特别好,只要看上几遍对联,就能默写出来了。说到写春联,其实在上中学的时候,刘跟弟在村里就算是个“名人”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家里写春联,到了初中,村里好多街坊邻居都来找我写对联,每年春节的时候,父亲都会买来许多红纸。那时候我在村里还是小有名气的。”刘老师笑着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跟弟考上了安徽建工学院。在大学期间,他对书法写作更加酷爱了,几乎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写字上,字写得好,也让他在同学们中间很受欢迎。临毕业时,许多同学都找到刘跟弟,让他给写几个字。

酷爱书法每年用笔百余支

上世纪80年代末,自打刘跟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说工作较忙,可他从没有丢掉写字、练字这个喜好。那段时间刘跟弟经常去外地出差,不过不管到哪里,他都会带上笔墨纸砚,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哪怕只有一个简陋的桌子,刘跟弟也会书写创作。

其实说到底,在写字方面,刘跟弟并没有专门师从过哪位老师,写字水平的突飞猛进,都是得益于他的自学研究。刚开始上班,刘跟弟每个月也就几十块钱的收入,光买字帖就要花去十几块钱。

时间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刘跟弟的书写创作方式渐渐改成了全用毛笔,书写风格也追随了“二王”两位大家(王羲之、王献之)。进入2000年以后,刘跟弟凭借自身的努力,随着书写水平不断进步,他陆续成为了省书法家协会、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私下里也结交了一大帮书法界的朋友。

在刘跟弟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一摞荣誉证书,原来,这都是近十年来刘老师获得的奖项。在刘老师眼里,最看重的还是“中国书法兰亭奖”,毕竟这也代表着中国书法界的最高水平。

如今,已告别单位忙碌的刘跟弟可以潜心在家进行书写创作。正常情况下,刘老师每天写作的时间都会达到6个小时。据透露:每年下来,刘跟弟都会用掉100多支毛笔,光每年买笔的钱就要达到五六千元。

据了解,如今的刘跟弟在书法业内已是小有名气,近年来不时会有一些慕名者前来求教。对此,刘老师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在他看来,能与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交流创作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

小资料:   

刘跟弟,笔名牛耕地,男,1964年3月生,安徽肥东人。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肥东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品先后发表于《安徽日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法世界》等报刊。收藏于国家体育馆、国家军事博物馆。

新闻推荐

快递转运中心建起“简装”加油站送货司机称被强制办加油卡 记者反映后撮镇市场监管部门临时查封

送货司机称被强制办加油卡 记者反映后撮镇市场监管部门临时查封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