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千年正气歌——包公塑像有感

肥东晨刊 2018-05-31 00:00 大字

□杨丽琴

在肥东县城提起包公像,尽人皆知,无人不知,包公像位于肥东汽车站的东侧,每天上班、下班,单位的班车都从那儿经过,因此,每天我都可以目睹到包公塑像,感受包公的威严与凛然正气。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一代廉吏,政治改革家。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现在的包公镇, 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39岁再登仕途,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包公一生在全国许多地方做过官,但无论在何处为官,包公都能做到任内清正廉明,因而广受尊重。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有“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俗称“包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包公的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要,包公的正气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包公像,肥东人的习惯称呼。于1994年落成,高约6米,青铜雕塑,包公蟒袍冠带,浓眉大眼,眼神犀利,仿佛正在为一宗棘手的惊天大案揣磨妙计,又仿佛为国事为改革为百姓思忖良策。我想起包公“护法打舅”、“怒掷端砚”……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当年,他的一堂舅仗着他的权势,胡作非为,欺压百姓。包公升堂愤慨审问舅舅,当众重打70大板时;包公要离开端州到京城赴任,把绅士徐乐天所送端砚抛进西江中时;包公的不徇私情铡侄子包勉,不畏强权斩驸马陈世美。包公让告状者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的诉讼制度改革,先后六次弹劾张尧佐……该是这般的铁面无私、铮铮凛然的风骨和气概。包公塑像的落成,树立了肥东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理念,增添了肥东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提升肥东形象的载体。

铜像座基四面贴着花岗岩,正面刻着赵朴初手书的“包拯”两个大字和包公家训。“后氏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字迹虽斑驳模糊,但掷地铿锵的字句,已烙刻于包家后人心中。这则立于一千多年前,告诫警示家人及家族后人的戒律训条,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古往今来,官风与家风,治国与治家,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社会制度远比包拯那个时代优越,这就需要比包拯更明智更有力的“家训”。古人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者不仅自己要以身作则,从严执法,秉公办事,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家人和后人。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林,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言志,古思今。这首诗是包公贴在郡斋里的座右铭,也是包公光明磊落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今人弘扬正气、鞭笞腐败的警示醒言。记得在一个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包拯触犯龙颜,被推赴刑场,万民来送,甚是感人,包公说“假如天下的官都是清官,他也不会引起这样的轰动。”现在称官为“公仆”,众所周知,仆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午时。”如果有一天,公仆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成为大家真正的公仆,那真是万民之福,中华之幸!

包公像面向东南而视,昂首挺胸。每每凝视塑像,感觉一个真实的包公,挺着坚毅的身板、迈着沉稳的脚步走来,那廉洁奉公,超然于世的姿态。越过滚滚风云,从远古走进我们的心里。也许是先人血脉的传承,也许是千年万古正气的延续。肥东人杰地灵,自古英才辈出,已逐步形成了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良好风气,营造了友善、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这股正气和人文的和谐之美,让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生活的幸福和安康。

包公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是浩然正气的化身,塑像泛着紫铜色的清辉,似一曲千年正气歌,凛然于天地之间,更是警示肥东人们忠孝廉洁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有诗赞:“照辉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愿肥东这片被浓浓的包公文化浸染和滋润的大地,更加和谐与美好、灿烂与辉煌…… 

新闻推荐

蜀山区与肥东县交流政府法制工作

日前,蜀山区副区长李萍率区政府法制办一行5人到肥东县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进行交流座谈。县委常委、副县长...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