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慎终追远,更为传承家风

成都日报 2018-04-06 01:40 大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不仅是祭扫的节日,也是团聚和传承的融合。先贤先祖的优秀品质,革命英烈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接力前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传承好家风,以优良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不断改善。

杨善洲:造福百姓的“草帽书记”

灿烂的阳光洒在云南省施甸县善洲林场的丛林间。4日一早,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就带着家人来到善洲林场祭拜杨善洲。祭拜之后,杨惠菊还给家人讲述起父亲的故事。

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1988年6月退休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保山市施甸县,从此扎根大亮山22载,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5.6万亩林场,并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白了头发,绿了荒山,造福百姓……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喜欢戴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2010年10月,83岁的老书记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爷爷的精神已经融入家风,时刻提醒自己从点滴做起,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如今在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任村党总支书记,他说,在表达深切思念的同时,更是鞭策自己向爷爷学习,带领村民致富。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老书记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家乡群众,每年清明节都有上千名人,用祭拜亲人的方式祭拜杨善洲。

“求实务实、无私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杨善洲给子女做出的典范。”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说,良好家风涵养社会文明风尚,从家风、作风到党风建设,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杨善洲精神。

包公:清正廉明,铁面无私

清明时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的包公园,春意盎然,游人如织。包公祠祠堂上方高悬的“色正寒芒”横匾,彰显了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品格。游客参观包公像,祭拜包公,聆听包公故事,传承包公文化。

包公名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肥东县。他一生为官20多年,勤勤恳恳,清正廉明,被人们誉为“包青天”。他两袖清风,去世后没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而是留下了严格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每年清明期间,来瞻仰包公的人比较多,游客对他都很敬仰。”包公园副主任许仁忠告诉记者,除了周边市民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包公后人每年春节及包公祭日期间会前来祭拜,“合肥是包公的根,慕名而来祭拜的人很多。”

包公又称包孝肃,“孝肃”是他去世后皇帝封的谥号。“‘孝\’在前,孝道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也是中国传统的优良品质。‘肃\’就是大公无私、不畏权贵、办案公正。”许仁忠认为,概括而言,包公精神即“公明廉威,勤政为民;反腐反庸,无私无惧;深察民情,为民请命;清心直道,严于律己”。

凝结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后世。许仁忠说,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传承包公家训、倡导“包公精神”很有必要。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保护树木见行动

□杜赵玲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所谓的植树节应该是种树,而我看到的一些人,不仅不种植树木,还一味地乱砍滥伐。有些人会说:“哎呀!没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森林呢!不就是少了几棵树吗?”我用假设法举...

肥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