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变艺术馆渔网塑出灵感

安徽商报 2018-02-12 10:34 大字

废弃粮仓变身艺术殿堂,环巢湖旅游带上首家乡村文创园开展啦。2018年安徽省文联“送文化年货”系列活动日前走进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34位水彩、水墨名家的160幅作品,在1952·粮仓乡村艺术馆展出。观众不仅欣赏到了名家名作,更为这座由66年历史的老粮仓改建而来的艺术馆所带来的视觉震撼而赞叹。这家乡村文创园有什么“魔法”,已经摸索出了哪些经验?日前安徽商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66岁的红色老粮仓

在长临河镇六家畈学校斜对面,一座别致的艺术馆,成为当地新的人气景点。门口树立的“1952·玩物公社”标牌,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在66年前曾是一座粮仓。“交公粮”的历史说法,已被人们淡忘。过往半个多世纪,当地农民颗粒归仓的粮食,上交给公社,储存在这里。

环巢湖边的六家畈附近,有一处叫“红石嘴”的地方,这里特有的石材色彩鲜红。 1952年,六家畈建设了三座粮仓,就是从红石嘴取材而建。 66年风雨沧桑,粮仓早已破败不堪,而墙上的红石色彩依旧。从事艺术设计的方远,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废弃粮仓,并将它精心加以改造。“这应该是咱们合肥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由红色石头垒砌的粮仓,而且是典型的江淮建筑风格。”方远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到六家畈来玩,占地20多亩的粮仓,在他眼中宏伟壮观,“即便现在衰败了,但主体建筑的气势仍在”,有着浓厚的历史印记和独特的地域风貌。

变身文创园更添“国际范”

2017年8月,方远开始对老粮仓进行设计、改造,前后用了三个月,到了去年冬季,“涅槃”成为玩物公社,1952乡村文化创意园全新亮相。方远介绍说,他从上海知名设计单位请来了老同学,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跟老粮仓进行“碰撞”。三座粮仓改造后,如今都变成了艺术展馆,每个大门的门头上都有“ART”英文字样,原来二层办公楼的整面山墙被描绘成了色彩亮丽的祥云壁画,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也添了一份“国际范”。

方远介绍说,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建筑的地域风貌和历史痕迹。三座粮仓中间有一个大院,如今,大院中央经过改造,成为令人惊艳的景观。高高竖起的黑色钢制金字塔形构架,让人联想到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门前的雕塑。方远说,这一设计是源于当地渔民晾晒捕鱼用的撒网形状,可以让空间更具立体感。

钢制构架下面铺满了碎石,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古色古香的屏风,以及石磨、石磙和古旧的石雕艺术品。而在构架的四周还开凿了一圈水渠,用废弃的铁路木枕搭起桥梁,水上飘荡着一叶叶扁舟,都是巢湖上渔民们用过的小渔船。而三只大渔船改造成为盆景,鲜花开满了渔船。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文创园的主社区达到15000平方米,乡村田园体验区约30000平方米,拥有4个艺术展览馆、1个玩物墅,以及休闲吧、长物馆、乡村市集园等街区。目前,这个文创园已被纳入肥东县“四顶山旅游片区”,未来将打通该县旅游南北隔离,助力实现全域旅游的转变。

“艺术来源于生活,乡村振兴少不了艺术。”肥东县长临河镇党委书记梁建文说,这对于丰富环湖乡镇乡村、繁荣乡村文化意义深远。当地一直坚持“生态为纲、旅游为擎、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把长临河打造成“环湖首镇、生态慢城、文创高地”,文化与艺术的保护和利用将是长临河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将主动策划,把长临河镇打造成富有乡村文化旅游品位、独具魅力的特色镇。”

通讯员纪瑞记者武鹏文/摄

主政者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乡村振兴少不了艺术。

———肥东县长临河镇党委书记梁建文

新闻推荐

“美好生活”拓展“消费空间” 年货市场带动中国经济新动力

2月4日拍摄的银川年货购物节现场。新华社发(杜牧文摄)新华社记者方问禹程士华马晓媛从“囤量”到“求质”、从商品到服务、从消费到体验……农历春节临近,多地年货市场迎来高潮,消费升级在年关集中展...

肥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