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吃挂面 妈妈说这样才长长久久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系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

安徽商报 2018-02-10 10:57 大字

[摘要]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系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

正在晾晒的挂面

年三十团圆饭要吃挂面圆子,寓意团团圆圆;过年要吃老母鸡汤挂面,寓意长长久久。挂面,是很多合肥人家喜欢的年货之一。在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会做挂面,更有人家是世代相传的手艺。由此,竹塘也与四川中江县觉慧村、陕西时下村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挂面村。如今,数以万斤的挂面,从这里卖到城里,也成为肥东县电商扶贫的主推。

不是在种地就是在做挂面

2月6日中午,冬日阳光正好,在竹塘村小庄房,70岁的王银春在自家门前晾晒挂面。“今天大概能做出来70斤挂面,都已经被预订了。”王银春说,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手工挂面,一辈子除了种地,就是每年冬天里做挂面。

不同于食品工厂里机械化生产面条,竹塘村的挂面全都是庄户农民纯手工制作,使用的也都是传统竹木工具。整个工艺分为和面、划条、盘条、醒面、上竹、进箱、上架等十八道工序。“从头天下午和面开始算起,一直要忙到第二天中午,才能把面挂出来,晚上经常要熬夜。”王银春说。如今,竹塘村的挂面已成品牌,越来越受欢迎,产销两旺,王银春也就格外忙碌。

挂面是手艺活也是力气活

“纯手工挂面是手艺活,更是力气活。”同在竹塘村的挂面师傅刘传九说,一缸和好的面团,足足有五六十斤,需要使上很大的力气来揉,每次都要揉上1个小时。此后,面条经过盘条,还要在面缸里醒面,得醒上七八个小时。醒好后的面条,要在凌晨时分上竹,分两头粗细均匀地缠到两根细细的竹筷上。

上竹后的挂面还比较粗,放入面箱里,盖上被子,要再“睡”上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赶上好太阳,就要把面条上架,拉长、晾晒。对挂面师傅们来说,上架这道工序最有技术含量,把挂面分别挂在2

米多高的架子上,经过不断拽拉,面条就从最初的

四五十厘米长,逐渐被拉细、拉长,最终拉至

近两米的长度。“拽拉面条的力道要掌

握好力道,把握好轻重缓急,稍微力度不适,就会把面条拉断。”刘传九说。

竹塘挂面品牌化后走出乡村

沿袭着几代人、近百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竹塘挂面”的品牌已叫响,尤其是年关,更是成为年货的一大热点。 2月初举行的肥东县电商扶贫暨名特优品O2O线下体验活动中,竹塘挂面等五款电商扶贫农产品成为主推的年货。

目前,从竹塘村到肥东县,开始采取商业化运作,进行品牌包装,进一步打造”肥东挂面之乡”。目前负责“竹塘挂面”包装、销售的马新权介绍说,从去年十月开始进行品牌化经营,目前已销售挂面三万多斤。

通讯员丁胜记者武鹏文/摄

新闻推荐

瑶海东部新中心将添四条道路

我市一批道路工程项目获批

肥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