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山口凌小山村 □李金砚

巢湖晨刊 2022-04-15 17:53 大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万紫千红春光正好的明媚三月里,有幸与巢湖金色年华艺术团一行,前往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白马社区,紧邻和平将军张治中家乡洪家疃村的小山村山口凌村,来一场乡村户外采风行。

说来真的是不好意思,在我年少时的认知里,我一直以为山口凌这个小山村是属于巢湖市黄麓镇,直到参加这次乡村户外采风行,才知道我年少记忆里那熟悉的地名山口凌,却原来属于肥东县长临河镇。

上世纪60年代期间,我家住在由和平将军张治中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里。学校和张将军的故乡洪家疃村是连在一起的,不仅如此,黄麓师范附小也就在洪家疃村的边上,而山口凌村离洪家疃村,好像也就三四里路远的距离。

记得十多岁的我,那时上黄麓师范附小三四年级,班级里有家住山口凌村的同学。因一段特殊时期,孩子们在学校上学,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课外作业和课外补习班,所以放学后,精力充沛的孩子便可到处去玩。

其中就有几次和同学去山口凌村玩耍。

记忆里,去山口凌村,要翻越一段山垭口,下了山垭口,山脚下一处平坦地,就是山口凌村了。比起紧邻的有着几百户人家的大村洪家疃村来说,留在我年少印象里的山口凌村,就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洼里的小山村,不足百来户人家,出门就要爬山。

不想,50多年后在柳绿花红、充满生机的阳春三月,再次重游山口凌村,却让我怎么也找不到记忆里小山村的模样了。

原先那一段需要翻越的山垭口,已全部削平,成一条平坦的公路,直到村口也直通省城合肥。而设置在公路旁的一徽派文化墙上,书写的“山口凌”三个红色大字,一下子就提升了小山村的“颜值”。在文化墙的上方,则是一座由废弃校舍改建而成的“乡建学堂”,其风格古朴典雅,令人眼前一亮。

走进“乡建学堂”室内,其悠闲、读书、参观等多功能布局,更是清新华美,透着股浓浓的现代都市风韵。再往“乡建学堂”里走,便是史料丰富的村史馆。

通过村史馆的史料展示得知:原来山口凌村是移民成村。在明末清初时,有凌姓三兄弟因战乱迁徙来到此地,历经百年沧桑,逐渐繁衍生息,而成村子。村中唯一一条山路,是祖辈根据风水八卦,在村西头山坡择地开凿而成,形成道口,故名“山口凌”。

一位在“乡建学堂”上班的姑娘告诉我说:每到节假日,都会有许多游人来山口凌村游玩。我问她,村里现在有多少户人家?她说,村里如今有100多户500多人,但目前留在村里的只有100多人,且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村里的年轻人,除了像我一些在村里“乡建学堂”等企业上班的外,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村里要建民宿,等建好后,估计会有更多的人来村里游玩,届时又能多些村里的年轻人在家上班。

出了“乡建学堂”,我信步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小巷里,暖暖的春阳暖暖的春风,时见村中诸多开满枝头的桃花、梨花,将宁谧的山口凌村,点缀得美丽无限。可我心里,还是有点隐隐的遗憾,如此优美的小山村,美则美哉,似乎少了份那熙熙攘攘鸡鸣狗吠的热闹劲。

这几年,我因一些缘故,去了巢湖周边不少乡镇乡村,切身地感受到,自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以来,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巢湖黄麓镇的昶方村、柘皋镇的汪桥村、散兵镇的大岭村、烔炀镇的唐咀村、银屏镇的张山村……都有一个和山口凌村的共同点:那就是如此美好的乡村,却没有多少年轻人在村里从事乡村产业,只是些老人孩子守护着这份美丽。

如今,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人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让更多的人回乡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来,依然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同心抗疫 践行时代文明

晨刊讯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卧牛山街道北大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把积极投身防控疫情阻击战作为...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