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名优秀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多次立功受奖,并作为安徽文艺界唯一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文艺战线上又是频传佳话。

合肥晚报 2022-04-12 00:44 大字

赵夫征

赵夫征(后排左三)在新四军独立旅宣传队时与战友们合影

赵夫征二等功奖状

赵夫征二等功证书和评奖材料

□程堂义

“文艺工作者也和战士们一样”

虽然赵夫征是1923年出生于南京的,但其实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安徽度过的。据相关档案记载,赵夫征在安徽生活工作的时间可分为两段:一段是“皖南事变”后至解放战争期间, 一段是1959年至2011年去世。

1940年,17岁的赵夫征参加了革命,他刚入伍时隶属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队,不久“皖南事变”后被编入新四军独立旅,在宣传队(即“前锋剧社”)中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跟随部队战斗在苏皖一带。在这一期间,赵夫征创作、演出了歌曲《洪泽湖之歌》、歌剧《今日的苏联》、《农村曲》等大量作品,受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欢迎。

为精兵简员,当时的宣传队实行“一专多能”制。据赵夫征撰文回忆,全队30多人,除宣传队领导及部分骨干担任主要编剧、作曲、演员外,全体队员也要参与乐队伴奏、演出时前后台的各项剧务工作。“抗战时期的宣传队,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战争。为部队服务的宣传队,战时搞战场救护、运输、对敌宣传外,在部队休整时就要搞创作、排练演出或下连队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教唱歌、辅导编排文艺节目,丰富战士的文化生活。”

1943年抗日战争后期,赵夫征被调回115师战士剧社。为配合部队的教育学习,他参加了苏联话剧《前线》的演出。在赵夫征看来,战争年代的部队宣传虽然在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上不是尽善尽美,但是由于演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形象地、潜移默化地、密切地配合着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部队的文艺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在战场上应该和战士们一样,必须具有沉着勇敢的战斗精神,艰苦敏捷的作风,高度的政治敏感,才能不失工作时机,更紧密地和战争及部队的要求相结合。也只有在战争中更好地锻炼自己。”赵夫征这样说道。

“开国大典盛况永记心中”

1949年,赵夫征在三野七兵团二十二军文工团任副团长。这年3月,为配合正在巢湖上为渡江战役紧张训练的士兵进行思想总动员工作,激励斗志,文工团要赶写、赶排一出反映军政大练兵的戏,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到部队演出。当时领导决定由赵夫征负责组织一个集体创作小组,一周内完成剧本,突击排练后下部队演出。

据档案记载,由于时间异常紧迫,赵夫征和战友们创作的一部反映部队生活和训练的四幕歌舞报道剧《渡江南征》,基本上是边编剧,边修改,边谱曲,边排练……一部大戏硬是在十天内拿下来了,赶在渡江战役前下部队作了巡回演出。台下的战士看到戏里演的都是自己的事,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身于剧情之中,成功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军指战员的士气,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正是由于《渡江南征》的成功演出,渡江战役胜利后,在宁波召开了总结评功大会,经军政治部批准,赵夫征所在的剧团荣立集体二等功。

1949年6月,赵夫征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之后,被留在北京为庆祝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开幕及新中国的成立创作一部话剧《胜利渡长江》。要知道这可是全国第一部反映渡江战役胜利的大型话剧。经过紧张的二十多天集体创作,赵夫征终于完成了任务。10月6日起在首都演出,共演出了六场,观众近万人。由于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反映“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重大题材,观众反映十分强烈,都受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教育。

除此之外,最让赵夫征难忘的还是,1949年10月1日,只有27岁的他被组织进“首都文艺队伍观礼团”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也是参加开国大典中安徽省文艺界唯一代表。当时,他们这支文艺大军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金水桥的东南角。据赵夫征在文章中回忆,当日下午3时整,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鼓掌声响彻云霄——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历史性的一刻到了。担任开国大典司仪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开国大典现在开始。”礼炮声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洪亮的声音鼓舞在场的数十万群众,鼓舞着全中国人民,震撼着全世界:新中国诞生了。接着我们观看了开国阅兵式,当战车方队进至天安门广场时,空军的十四架飞机轰鸣着从天安门上空飞过受阅。晚上观看了灿烂的烟花礼炮……当时赵夫征和所有的观礼者一样,热血沸腾、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开国大典盛况永记心中。”多年来,赵夫征还时常这样说道。

文艺工作频传佳话

1957年,赵夫征转业到安徽工作,直到1982年8月离休,一直从事着文艺事业,历任安徽省文化局文化处长、省黄梅剧团团长,省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等职。而在此期间,赵夫征也书写了多个文艺创作佳话。

原巢湖司集乡的巢湖民歌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1958年赵夫征和同事们一起在巢县司集乡召开了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社会主义歌咏”现场会议,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游击队歌》词曲作者)周巍峙(《志愿军之歌》曲作者)及歌唱家王昆等参加了现场会,大力推广了巢湖民歌。司集乡也因此被誉为“文化之乡”。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15日,赵夫征和同事还接见了一个罗马尼亚文化代表团。要知道这可是安徽省第一次接待外国文化代表团,当时代表团还去了巢湖司集访问考察。

1961年,赵夫征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克服多种困难,最后完成了故事片《风雪大别山》的摄制,该片主要反映的是大别山地区的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英勇斗争,1962年8月,在全国发行后受到广泛好评。据档案记载,这部剧是安徽省独立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赵夫征不但是决策者,而且还是演员,他在里面客串了两个角色。1963年,赵夫征任省黄梅戏剧团团长时,完成了两部彩色戏曲故事片的拍摄,一部是由青年演员主演的彩色《天仙配》,一部是由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牛郎织女》。这也是创历史的。

“征战鲁苏皖,戎马倥偬功垂青史;敬业艺学研,鞠躬尽瘁德泽后人。”2011年赵夫征因病去世后,作为我党的一名出色的文艺工作者,赵夫征给我们留下了工作手记、大量手稿、二等功勋章和一些老物件等许多珍贵文物。这其中以赵夫征的手稿为主,主要有《新四军宣传队的文艺演出活动》《火线上的文艺鼓动》《文代会上见到毛主席》《钟守仁的二次解放》《我所经历的文艺繁荣事业》等等。我们知道,手稿是最原始的材料,充分反映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历史意义非同寻常。

新闻推荐

服务质量热忱高效 赠送锦旗表达感谢

晨刊讯3月29日下午,中粮米业(巢湖)有限公司两名员工来到巢湖市数据资源局市场局窗口,将一面印有“服务热忱便捷高效”的锦旗...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