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刀鱼之味

合肥晚报 2022-02-20 00:38 大字

在日本电影史上,小津安二郎的名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由他导演的电影《秋刀鱼之味》,是一部反映日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作品,也是他电影生涯最后的谢幕之作。尽管是在温暖朴实的基调下铺陈的故事,看完后却令人备感孤单苍凉,以及那种浸入骨髓的不能排遣的感伤。

秋刀鱼,是报秋鱼。秋刀鱼季节,表明深秋已经到来,也意味着冬天将临。在日本,秋刀鱼并不是什么昂贵的鱼类,它是小户人家日常的一种食物。但在这部影片中,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一次秋刀鱼的镜头。片名中的秋刀鱼,和剧情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暗指故事发生的季节和地点。饮食背后,隐藏着人生。秋刀鱼的味道,恰恰就是人生的况味。

秋刀鱼,属海洋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区域。我既没见过,更没吃过,但这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它一字之差的毛刀鱼。

我的故乡瓦埠湖,盛产毛刀鱼。瓦埠湖,是一座天然大湖,也是省内仅次于巢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水域辽阔,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是一座被家乡人形容为“日出斗金”的丰饶之湖。沿湖地区,气候温润,地势平旷,河网密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毛刀鱼、银鱼、白米虾,是水中珍品,并称为“瓦埠湖三秀”,声名远扬。作为瓦埠湖水域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毛刀鱼,是我家乡值得夸耀的一大物产。

被誉为“水中闺秀”的毛刀鱼,学名长颌鲚、梅鲚、刀鲚,也称凤尾鱼,俗名“刨花鱼”,一种适宜在淡水湖泊中生长的鱼类。因鱼鳍长密如毛,头小身扁,形似刀片,才有了“毛刀鱼”这一形象的称谓。

关于毛刀鱼,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神奇故事。传说,瓦埠湖原本是一片荒凉的水域,湖中鱼虾稀少。渔民风里浪里,整日辛辛苦苦忙活不停,也捕捞不到多少鱼虾。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著名工匠鲁班,出使楚国时,路过此地,见当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个个面黄肌瘦。他怜恤这方百姓疾苦,随手将细碎的刨花一把把撒入湖面。转眼之间,那浸入水中白花花的刨花,摇身变成一尾尾随波游弋的银白色小鱼儿。而且,这小鱼儿,繁殖力超强,很快就遍布百里大湖的整个水域,成了瓦埠湖的主要鱼种。以数量取胜的毛刀鱼,让当地渔民从此有了更多的渔获。

毛刀鱼,因其体型小、数量多,在渔民眼里,其身份也就显不出多么高贵,更上不了招待宾客的大席面。家乡的渔民,还形象地称它为“草籽鱼”。我听过有渔民们说,是秋天岸边成熟的草籽,随风落入湖中,待到春天,随着天气回暖,春水上涨,一粒粒随波逐流的草籽,开始孕育生命,变为幼鱼,并渐渐长大。这样荒诞不经的说法,听者只是一笑了之。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不会信以为真的。

瓦埠湖,是一片没有污染的原始水域,水体稳定,水质纯净,天然饵料丰富。湖中所产的毛刀鱼,通体银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数量极多,产量极高。和其他湖泊相比,瓦埠湖毛刀鱼最明显特征,是它头部洁净无沙。

毛刀鱼,一年四季皆可捕捞。而夏秋季节,是瓦埠湖毛刀鱼捕捞的旺季。小时候,我曾多次随渔民驾船下网。赶得巧,一网出水,可捕捞几百上千斤银光闪闪的毛刀鱼。渔民成筐成筐往岸上运送,利用晴好天气,将新鲜毛刀鱼直接晾在太阳下,曝晒成鱼干。记忆里,每当这个季节,沿湖一带的渔村,到处都是白花花的晒鱼场景。

毛刀鱼的做法简单,无论爆炒,还是油炸,都鲜香扑鼻,味美可口,是佐餐的佳品。毛刀鱼,不仅营养滋补,还有一大优点是,刺儿极细小、极酥软,可以整个儿吃进肚里,连幼小的孩子也不担心被鱼刺卡了嗓子。瓦埠湖水乡长大的我,辣炒毛刀鱼,是我儿时常吃不厌的一道家常菜,也一直是家乡人喜爱的价廉物美的美食。这一点,极似日本平民阶层眼里好吃不贵的秋刀鱼。成年后,我走过许多地方。餐桌上,也品尝过当地产的毛刀鱼,但无论色香味形,远比家乡瓦埠湖出产的毛刀鱼要逊色得多。

家乡的瓦埠湖,烟波浩淼,渔舟点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当我遥想大湖之美时,最不能忘记的,是大湖的云水襟怀和无私馈赠。毛刀鱼,那长留于心底的天然湖鲜,总是不自觉地刺激我几乎快要麻木的味蕾。

或许,就是晋人张季鹰所谓的“莼鲈之思”吧!

□刘宏江

新闻推荐

那个叫散兵的小镇

□黄世兵猫子山早已夷为平地了偶尔追忆上面的石洞依稀记得里面水滴的声响靠近它不远处的巢湖至今还躺在平静与涤荡的喘息...

巢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巢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