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合肥日报 2022-01-11 05:55 大字

核心提示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好“上进生”,争当“优等生”;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和可复制经验;建好用好开放平台,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中欧班列持续跑出“加速度”……

2021年,合肥坚定不移用好“关键一招”,加快打造勇闯改革开放新路的活力之城。扬帆起航再出发,在新的起点上,合肥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扎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长三角一体化展区,一辆高速磁悬浮列车模型登场。列车之上,9道拱门将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串联起来,这个未来感十足的区域,成为展馆人气最旺的地方。

未来,G60科创走廊将推动磁悬浮通道全线建设,争取全线布局磁悬浮,并先行启动合肥-芜湖试验工程研发建设。这条以“科创”命名的走廊,已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的“创新走廊”,正在以“科创”闻名天下。

从上海松江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到合肥经开区南艳湖机器人特色小镇,启迪沿着G60科创走廊布局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创新产业50余个,通过构建综合创新网络载体,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曾形象地做出比喻:“合肥是长三角的‘鱼尾’,鱼游的方向靠头,动力在尾。”

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组织参加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规划……科创发力,要素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正在增强,合肥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从“我们与长三角”到“我们的长三角”,合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最大受益者。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合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每天,高铁从合肥呼啸着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公交化”方便人流往来、要素融合。合肥加速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在高铁密度全球领先的长三角中,稳居主要城市第一位。“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合肥不断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市发改委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础设施串联,对外开放赋能,合肥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合肥上海产业园、包河经开区挂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肥东经开区签约引进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项目……长三角优质资源跨区域合作,集聚起高质量新动能,扩大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朋友圈”。

2021年12月1日起,长三角区域全域范围内全面实施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为实现办证更方便、领证更快捷、服务更智能,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在异地工作、学习、生活,需首次办理居民身份证的,可在就近任一公安机关居民身份证受理点申请。

瞄准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痛点”“难点”,合肥在营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领域强化合作,形成合力解民忧。另外,长三角共治共建,推动合肥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合肥严格执行合六大别山生态补偿协议,积极推进滁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联合六安市定期开展丰乐河、杭埠河流域联合监测和现场巡查,让一湖清水入长江。

此外,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围绕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等专题事项,不断加强合作共建,加快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打造都市圈轨道网;加快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卡通服务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联动。都市圈八座城市内,“圈群”效应不断激发、“聚合”力量日益增长,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重点突破改革向纵深推进

2021年以来,合肥市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以重点突破引领改革纵深推进,让改革措施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绘制116项改革“施工图”,啃下了一批“硬骨头”,破解了一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创优“软环境”铸就“硬实力”。2021年12月20日,在合肥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安徽新安济世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滨湖前城店负责人温暖领到合肥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至此,“一业一证”试点改革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落地。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的颁发是合肥市推行“一业一证”改革,推动审批管理服务从“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改革成果。

放活市场主体,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合肥市还创新智慧监管,打造了“全天候不打烊”“全流程不见面”“全环节不接触”的行政审批“合肥经验”。

如今,营商环境更“称心”、进退审批更“省心”、包容审慎更“暖心”、提质提效更“走心”、信用体系更“舒心”,合肥商事制度改革实效赢得了市场主体“五心点赞”。随着改革红利深度释放,越来越多的在肥投资创业者见证了“合肥速度”。

改革“不停步”,服务“无止境”。合肥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活跃,助推合肥市经济强势发展。

2021年,合肥市把围绕助推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内需活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转型等5个方面具有牵引性的改革单独提拎出来,抓纲带目,重点推进,以重点突破引领全面发力。

围绕助推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建立完善科技创新“1+3”政策体系,印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公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等。

围绕畅通经济循环,修订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制定出台重点产业链链长调度机制工作规则,组建半导体、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协会),在合肥高新区、长虹美菱等区域和企业开展“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等。

围绕激发内需活力,确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N+1”(1个总规、若干专项研究、1个信息平台)成果体系,出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实施细则,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等。

围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合肥城市“一码(卡)通”等。

围绕推动绿色转型,出台巢湖治理“五大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既有总体“效果图”,又有细化“施工图”。一个个文件、一项项成果,拓展了改革深度广度。

建好用好各类开放平台

1月1日凌晨1:00,新年伊始,一声鸣笛,一列满载100TEU货物的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缓缓启程,将经霍尔果斯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合肥中欧班列2022年开行的首列班列,吹响了2022年的号角,掀开了崭新篇章。

据介绍,2021年,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68列,列数同比增长17.61%;发运标箱5.48万个,货值138亿元,货重40.8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69%、19.46%和53.66%。合肥中欧班列以有力的行动、高效的运营、贴心的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内陆开放亮丽的名片。

成立一年多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制度创新中寻找新活力,依靠新理念破解新难题、释放发展新动能。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合肥片区进出口930亿元,增长267.2%。其中,出口603.7亿元,增长215.5%;进口326.3亿元,增长426.9%。

合肥片区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不断集聚。目前,合肥高站位推进试点工作,坚持把合肥片区建设作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时代任务来抓。《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涉及合肥片区的109项试点任务,已落实70项,落地率64%。全国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中,已有213项在合肥复制落地。

2021年12月3日,合肥新站高新区与合肥颀中封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据介绍,合肥颀中封测技术有限公司由合肥建设投资集团、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颀邦集团、芯动能投资等共同发起设立。本次签约的颀中先进封装测试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6亿元,落户合肥综合保税区,将从事晶圆凸块封装测试相关业务。

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去年1~11月,合肥综保区完成进出口贸易值224.5亿元,同比增长247.3%;完成进出口货运量7.1万吨,同比增长595.6%。

近年来,一批陆续获批的“国字号”开放平台“各尽所能”,让合肥深度融入世界。

·本报记者 王骏超 苏晓琼 方娟·

新闻推荐

合肥创建“巢湖大米”区域品牌 去年全市完成粮食产量294.13万吨

本报讯2021年,全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再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反馈数据,2021年合肥粮食面积790.72万亩,粮食产...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