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清芳写情怀 ——读梁清芳的散文集《一卷湖山》

巢湖晨刊 2021-10-12 14:35 大字

□黄冬松

中秋假期,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我都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一本书里——这就是巢湖女作家梁清芳的散文集《一卷湖山》。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五味俱陈,欣喜,感伤,惆怅,悲悯,眷恋……丰饶的书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情、热爱,以及深沉的喟叹、感悟和思考。我情不自禁地想到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句名言:优秀散文的精髓永远在于“真情”二字。

整部集子由散文70余篇构成,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三类:对父母及亲戚人生的记述,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对烟火人生的真实描摹。

家,是生命的摇篮,父母则是一个人别无选择的至亲,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长久的,无人替代的。《我的父亲母亲》《父母的金婚》《妈妈,下辈子我来做你的母亲》几篇读后,我泫然欲泣。在贫寒的岁月里,因为生活的煎熬、挣扎,父母相互龃龉,吵闹,指责,冷战,似乎永无宁日,但其实还是谁也离不开谁,是责任和担当让他们相互支撑着挽手前行。潜藏于心的爱情,只有在隐秘的时刻,在子女长大离巢而去的时候,才会慢慢表露出来。试想想,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易变、情感冷漠的时代,男女婚配能够坚守到金婚,不啻于一则优美的童话。这些文章虽然文笔很朴素平常,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高明的技巧、玄妙的道理,写的都不过是凡常琐事,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却反映的是世上最浓厚的亲情、最深切的记忆,有着难得的真情实意,有着生动、逼真、传神的细节和场景,感人肺腑,令人唏嘘,意味隽永无穷。

故乡之思,童年之忆,永远都是四方游子的赤诚抒怀。作为70后生人,梁清芳从垂髫孩童到豆蔻年华,在农村的生活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故乡的一草一木,孩童时代漫山遍野的疯玩,自然环境的美丽,少时难忘的友情,还有隐秘萌发的暗恋,却深植于她的记忆深处。《陌上有花缓缓归》《故乡,故乡》《桃花蕈》《雪夜竹林》《童年之夏》值得一读。娓娓深情的叙述,难以舍弃的缱绻情怀,不经意间弥漫的感伤惆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悠闲自适,那些无忧无虑、心无城府,那些天真烂漫、纯洁无瑕,那些人间诗意和人性光辉,在现代文明狂飙的席卷和侵袭下,已渐渐消失殆尽,乡土精神安在?或许,作者所弹唱的,是一曲缠绵悱恻的挽歌。

所谓的烟火人生,不过就是寻常生活的描摹和记录。生活中的梁清芳,是个有心之人。去省城参加作协活动,最后晚间的告别宴,她看到桌上摆放的豌豆苗,心有所动,写下了《豌豆青青》;有年雪天,她在自己所经营的商店外,摆放着一张凳子,劳累疲惫的清洁工来此小憩,她满怀同情,主动示爱,写下了《一张凳子》。这些篇章里,梁清芳抓住那些转瞬即逝却动人心魄的瞬间,挖掘那些在微尘中见大千、在刹那中见永恒的小事以及小事背后的生命意义,将真情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同身受。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毫无故求深奥的矫揉造作之语,也无脱离实际的悬空构筑之论。

梁清芳迫于生活,没有迈入高等学府深造。但她天分较高,勤奋,专注,所以虽然写作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她的散文里,不时冒出一些哲论,让人难忘。“小时候,不知故乡的山会长成脊梁。故乡的水,则化成了柔肠”(《桃花蕈》);“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如同那一去不复返,却依然被我们无数次重新编剧的初恋”(《城市,在时光中穿行》);“许多东西总在遗失的时候,才被我们一一记起而又无力挽回”(《尖山寺与汤莲白》);“喜欢的种子一朝埋下,便融入血液里。它们跟着我流离辗转,经年不息,任岁月荏苒而愈见弥深”(《雪夜竹林》)。

梁清芳的散文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整体单薄,语言略显平淡。有些文章深入挖掘不够,缺少个人的思考与发现。另外,由于写作时间不长,语言稍欠打磨,文字表达不够精准,需要进一步锤炼。建议作者广泛阅读,汲取养分,提升自我,从而取得更大的突破与飞跃!

新闻推荐

黄卫东调研园区建设安全生产工作

晨刊讯10月2日上午,安巢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卫东先后前往园区战前安置小区、亚父路上跨合巢芜高速桥和新奥燃...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