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兄弟忠勇将 庐州史上数栋梁

合肥晚报 2021-09-24 00:47 大字

○描绘姚兴抗金故事的文化墙盛近 摄

○黔国公吴复

○俞廷玉像

○俞通海像

○俞通源像

○吴复墓石雕群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父子、兄弟同上战场的精彩故事。而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这样的父子、兄弟武将也比比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将帅世家的佳话,了解其背后蕴含的精彩丰富的庐州人文底蕴。

“尉子桥”流传着

姚兴父子抗金战死的故事

巢湖市夏阁镇尉桥村,地处夏阁东北与含山县仙踪镇姚庙交界、北与八字口交界、西与龙泉交界,村周边虽多丘陵山冈,却是一交通要冲。尉桥一带,曾是宋代姚兴父子抗金的战场,至今流传着姚兴战死尉桥的故事。

公元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这里上演过一场悲壮的战事。其时,金兵20万大举南侵,姚兴父子转战在江淮一带,与金主完颜亮鏖战。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奸臣秦桧当道,竟不派兵增援。战至今巢北黄山脚下时,姚兴仅带领自己17岁的儿子和500名士兵迎敌。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十分惨烈。姚兴凭着险要的山势,杀得金兵寸步难行,把金兵阻挡在黄山八字口之北。

因众寡悬殊,金兵又发现姚兴没有援兵,攻势越加凶猛,并用重兵将姚兴父子从中隔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逼迫姚兴孤军作战。姚兴虽力单,仍英勇杀敌,金兵终无可奈何。于是金兵用计在一座山上伪设宋朝援兵营帐,引姚兴杀向“宋营”。等姚兴一进营帐,方知受骗,便跃马上前砍断“宋”字旗杆,以避免众兵相继误陷。此山,后来就被人叫作“倒旗山”,现在附近的行政村就叫旗山行政村。姚兴在重重围兵中又一连斩敌杀将,自己也被金兵刺中腹部。他咬牙盘肠于腹,继续拼杀,直至阵亡。

姚兴死后,尸首僵坐在马背上,如同一尊铁打金刚。他的战马奋蹄狂奔,冲破重围,闯向宋军。当战马奔到一座桥上,迎面遇见姚兴的儿子带着仅剩的几十骑疾驰而来。此马立刻前蹄腾空,对天长啸。公子不知父亲已经战死,慌忙下马叩拜,但久久不见动静。他抬头细看,发现父亲战袍已被血染,双目怒睁,方知父亲已亡。他跪地哭喊:“孩儿一定要收复失去的土地,为父报仇!”话音刚落,姚兴尸体从马背上缓缓倒下,双目也合而闭上。姚兴之子抢得父亲遗体,带着剩下的骑兵向仙踪方向突围,砍杀一批金兵,又一批围上,力杀百余敌后,终因力气用尽而全军覆没。

姚兴忠心报国、勇猛顽强的精神甚至感动了敌人。金兵中互相传说:“有像姚兴这样的十人,我们敢前进吗?”金主完颜亮还撰诗吊唁姚兴:独立孤军将姓姚,一身忠孝为南朝。当时若有援兵至,未必将军死尉桥。

后人就把这座尉桥改称“遇子桥”,因古音字“遇”“尉”同音,后又称“尉子桥”至今。

姚兴死后,当地百姓偷偷地掩埋了他的遗体。朝中忠臣上书,为他求得了“荣州太守”的追封,并在其墓旁建庙祭祀,皇帝还亲笔题“旌忠”二字的匾额悬于庙门之上。此庙名叫“姚兴庙”,百姓又叫它“姚王庙”,香火旺盛,庙的规模不断扩大,直至成为99间大庙。每到姚兴阵亡之日,百姓都来庙中敬香奠拜,久而久之这里便兴盛起一个“姚庙集”,后来成了“姚庙乡”,直至当今。现在,姚庙早在战火中焚毁,但“姚庙集”和姚兴父子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肥东三对父子将军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合肥地区流传:“东乡出相,西乡出将”,说明肥东县文臣出得较多。其实这种说法不大确切,肥东县自古以来武将也出了不少,单就明朝初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就有一批肥东籍将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对父子将军,即黔国公吴复吴杰父子、漳国公郑用郑亨父子和蔡国公徐用徐忠父子。

此三对父子将军赶上了元末明初改朝换代的历史大时代。父辈勇猛善战,战功赫赫,低调处世,功成身退。子辈接续努力,或在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或在北伐北元蒙古残余势力中再立新功。由于际遇不同,个人能力和性格不同,职场前途和命运也不同。

吴复(1321~1383),字伯起,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人。吴复年轻时臂力过人,且有勇有谋,曾力举千斤石磙吓退进村勒索的蒙古鞑子兵。元朝末年,吴复召集乡民结寨自保。后来仰慕朱元璋义军英名,率众到濠州归附了朱元璋。一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东攻西伐,战功卓著。累功升任为万户、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等。洪武十二年,论功行赏,吴复被封为安陆侯,食禄二千石。洪武十六年,吴复率军攻克墨定苗,镇守普定。十月,金疮病发,死于普定,朝廷追封其为黔国公,谥号威毅,增加食禄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朱元璋念吴复之功劳,在明初鸡笼山功臣庙中将其排名第十九位。吴复作战勇敢,往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遍体鳞伤。可贵的是他平时谦虚谨慎,从不夸耀自己战功,深得朱元璋信赖,与他结成儿女亲家。吴复死后葬于陈集镇享堂任村凤凰岗,吴复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杰,生卒年不祥,黔国公吴复长子,嗣封安陆侯。其生于军事家庭和战争年代,常随父亲练兵出征。洪武二十八年,其违反军纪受处罚,后来在征龙州时,建功自赎。靖难之役时,作为南军将领参加真定之战和白沟河之战等,由于约束不力部队指挥失控,被降为南宁卫指挥使。其后世子孙一再请求恢复爵位,朝廷都没有批准。吴杰从史上记载看,战功不明显,他父亲吴复立下显赫战绩而封安陆侯,可惜爵位在他手上丟了,这让他的后世子孙很痛苦,一直努力恢复爵位而未成功。

郑用,明初开国功臣,肥东县响导乡唐井村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元至正、明洪武年间。郑用一生戎马,大多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常为先锋部队奋勇向前或者独领一军出奇制胜。郑用参加濠州红巾军后,在义军中以机智勇猛著称。曾以三百克敌三千,以少胜多,赢得全城军民的一致赞誉。《光绪金坛县志》记载,郑用在朱元璋义军攻金坛时功劳最大,人称金坛郑用。郑用参与了朱元璋攻战东南和统一天下的几次重要大会战,每战都立大功。如攻占集庆(南京)时郑用率五百人作为右路军边作战边发展队伍,深入敌后,横扫蒋山,力战溧阳,攻陷溧水,再取句容,一路披靡,捷报频传,圆满完成侧翼军事任务,朱元璋甚为满意。征张士诚时郑用配合主力徐达部队设埋伏重创了敌军,活捉了张士诚之弟张士德。战陈友谅时郑用率三万人马设伏狮子山诱敌深入取得优秀战绩。1368年八月初,北伐元朝政权核心大都(北京)时,郑用作为先头部队发起猛烈进攻,生擒元朝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和一批官员,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政权立下大功。郑用在明初所立鸡笼山功臣庙里名列第三十八位,虽有大功,但郑用很低调,无意于功名,向朱元璋辞行,把职位让给儿子郑亨担任。

郑亨(1356年-1434年),郑用之子,袭父职为大兴左卫副千户,后出使漠北,升密云卫指挥佥事。靖难之役时,郑亨率部投降燕王,后随燕王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相继参加了真定之战、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等,每战都有新功。燕王攻破南京建立永乐新政权排定功臣次序时,郑亨列第五,升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赐铁券,武安侯爵位一直荫袭至明末。永乐年间,郑亨五次参与北伐蒙古战争,威震北疆,后封为征西前将军。宣德九年(1434年),郑亨死于任上,享年七十九岁,受追封漳国公,谥号忠毅。史载郑亨持重、敦厚,优抚士卒,在军中威望很高。

徐用(?-1398),字大用,明初开国功臣,肥东县桥头集镇小郢徐村人。元末天下大乱,徐用聚千人保乡里,自号“长枪总管”。时朱元璋命何左丞领兵驻宣州,徐用率其众归附。以前职从攻徽州,取池州,调守陵阳。1362年,徐用守安庆。1363年,陈友谅兵攻安庆,徐用败之于鄱阳湖,升管军百户调守南昌。1369年,徐用受封昭信校尉。1370年调河南右卫,命世袭前职。洪武七年正月,升为河南左卫副千户,加封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洪武十七年以年老乞退,以其子徐忠袭职。洪武三十一年病卒,追赠蔡国公。明正德五年(1510年),其灵柩移迁至家乡肥东县撮镇安葬。

徐忠(1362年-1413年),字仲达,徐用次子,明朝靖难名将。徐忠早年历任河南卫副千户、济阳卫指挥佥事,镇守开平。靖难之役时,徐忠率部投降燕王,屡立战功,先后参加滦河之战、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等。郑村坝之战时,燕王以徐忠骁勇善战而作为前军,徐忠不负众望击败南军统帅李景隆。白沟河之战,徐忠手指被流矢射中,徐忠用快刀斩断手指后继续指挥战斗,恰被督查的燕王朱棣瞧见,朱棣赞叹“徐忠真壮士也”,军中皆呼“九指神将”。明成祖在排定靖难功臣次序时定徐忠为第十一位,升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永康侯,赐铁券,永康侯爵位一直恩袭子孙后代,直至明朝灭亡。永乐年间,皇帝因徐忠老成持重,接人谦恭和气,命其留守南京辅佐太子监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徐忠病逝,明成祖闻讯,辍朝一日,命有司治丧。追封徐忠为蔡国公,谥号忠烈。葬于江宁县安德乡长冈之原。

从巢湖走出的父子、

兄弟明朝开国将领

元末时期,淮西战乱,纷争不断,朱元璋带领的义军在江淮征战不止。乱世之中,成就了一批从巢湖走出的明朝开国将领,其中,有很多是父子将、兄弟将,如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四父子;廖永坚、廖永安、廖永忠三兄弟等。他们以巢湖水军助力朱元璋成就明朝霸业。

在巢湖市区城北七八里外的万家山脚下,曾建有一座俞府。俞府之名,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钦赐,并赏赐“食禄一千五百石,令世袭,赐铁券,给宝钞,于巢县盖宅”。宗祠里,还供有一世祖俞廷玉画像,画像双目凝神,仍在日夜关注着子孙后代们。

据考,俞氏先祖系蒙古族,原姓“玉里佰牙吾氏”,是元代世臣。后因宫廷之乱而迁居巢湖之滨,父子四人创建了巢湖水师,继而归顺朱元璋。

又据《明史》所记:俞氏一门为了奠定明王朝基业,为父俞廷玉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攻取安庆阵亡”,封“河间郡公”;长子俞通海于吴元年(1367年)三月在“围姑苏”之战中“中流矢”身亡,年仅38岁,初封“豫国公”,后改封“虢国公”;次子俞通源戎马倥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卒于京,享年五十七”,封“南安侯”;三子俞通渊,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封“越巂侯”。俞通海所生之女,曾被皇上亲口封为“金花公主”。

康熙十八年修撰的《俞氏宗谱》有记:“(俞通海)生女一,封金花公主,适封定国侯周大三,遂以为子。”

“一门忠烈四父子,册封两公并三侯(包含入赘的周大三所封的‘定国侯’)”,这对一个家族来说,可谓“风光空前,史册难双”。皇上恩准建造府第,这在史籍中虽不鲜见,但一门之中能出“两公三侯”,所建定然不会亚于曹雪芹笔下那“宁荣二府”,何况当年朱元璋在危难之际曾驻跸姥山,与俞氏做过生死之交的“协议”。

朱元璋凤阳起兵,俞氏父子创建的巢湖水师扎寨姥山,曾与李普胜合攻庐州元军。朱元璋屯兵历阳(今和县)时,俞通海欲统领水师归顺抗击元军。朱元璋闻之大喜,亲自到巢湖接应。俞通海遂率领战船冲出濡须口(裕溪口),次日即攻克采石矶,平定太平城(今当涂)而直逼栗阳。元军海牙与陈也先合兵20万于方山,企图阻止朱元璋前进,俞通海率舟师出击,攻克栗阳,并俘获海牙部首领王兴、祖雷福和陈也先部首领采元府,以及战船百余艘,随后,俞通海再率部连克镇江、宁国、水阳等地。

在与元左丞相吕珍的战斗中,俞通海不幸右眼负伤。两军对垒,他不顾身负重伤,仍指挥若定,率步、骑、水三军与敌拼杀,再一举平定同安,直捣九江。在鄱阳湖康朗山又与陈友谅遭遇,奋战一天,陈友谅的万余兵将均葬于鄱阳湖底。此后,俞通海和左相国徐达率部连克湖州、太仓等地。经过7年奋战,俞通海所率领的水师终于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江淮和江南地区,为建立明朝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1376年,俞通海因第二次箭伤住金陵治疗。治愈后,因思乡心切,是年秋返家乡探亲,在裕溪口等顺风船时,恰遇青年盐商周大三。两人相处数日,虽是萍水相逢,感情却十分投缘,俞通海便将独生女许配给他,周大三也愿入赘为婿。回家乡巢县后,俞通海又将此情告知夫人与女儿,母女俩皆十分满意。

1378年,明朝廷建立大业后,俞通海在驻守桃花坞时箭伤复发。在赶回金陵时,朱元璋亲自前往看望。在弥留之际,俞通海向朱元璋吐露心愿,说他仅有一女,已招年轻盐商周大三入赘为婿。朱元璋当即将俞通海之女收为义女,并封为“金花公主”,周大三被赐姓为“俞”,成为当朝的驸马,被封为定国侯。

年仅38岁的俞通海,死后葬在金陵(南京)城南聚宝山(雨花台),追封为豫国公,后改封为虢国公。其父俞廷玉战死在安庆,赠龙虎将军上护国同枢密院士,追封为河涧王;二弟俞通源,封为安南侯,落户在巢县城北俞府大村;三弟俞通渊,封为越巂侯,落户在四川省西昌市。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急救生命课”走进大学校园

学生们正在观摩心肺复苏术演示。晨刊讯9月15日下午,巢湖市空中120应急救援队走进巢湖学院,为80余名师生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巢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巢湖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