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无声香溢远 □刘彬彬

淮河晨刊 2021-03-11 08:39 大字

吴枫老师(左一)应邀示范教学。胡胜利摄因为腿疼的原因,我接触了针灸。因为针灸,我认识了针灸师吴枫老师。如同生活中有许多的始料不及让我们猝不及防,更多的惊喜往往也来自生活中的不期而遇。

腿疼的原因不需要多加分析,就是走路太急、太多造成的。毕竟年龄大了,曾经的健步如飞已是“过去时”,现在的许多妄想已沦为一厢情愿。问题是我还相当的不老实,拒不承认这一现实!如果老老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我相信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后果——不敢走,更不敢“飞”。

腿疼不算病,但影响到生活质量就是痛苦了。况且20多年走路健身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现在突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定家中,打禅一般我也受不了。

看病。必须的!

先去小区的诊所看了几次,说小问题。开了几种药,也用上了可以缓解疼痛的喷雾剂,但一周后疗效甚微。至于病因,医生语焉不详,简单归结为:年龄到了,自然现象。一竿子把我打入“老年人”、“无可救药”行列,闹得我腿疼未去,心病又上!是继续在诊所看,还是果断到大医院检查呢?就在这时,市总工会培训中心的树老师推荐我去吴枫老师那做做针灸。说:我有几位朋友都去她那做过,听说效果很好!你去试试。不由分说树老师就主动电话联系上了吴枫老师,并且特别强调说:吴老师是“义诊”,不收一分钱!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对她的推荐还有所犹疑,那么这时候我基本上就无条件接受了。

除却治病,我更有一种好奇心,想看看吴枫老师的“义诊”是怎么一回事情?

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早上7点30分我准时到达了某小区的那幢楼、那单元、那楼层。呵,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朝南的阳台上此时已坐满了正在针灸的人!时值隆冬,一大早室外寒风凛冽,零下5℃,阳台上居然温暖如春。一看,一台开到最大限度的暖风机正在呼呼的吹。吴老师见到我,似乎知道我来自何方,立即为我加了一张方凳:坐下,把衣服脱了。至此,我有了生平第一次针灸的体验。

吴老师的诊断很明确,腿疼缘于经络不通,血淤受阻。原因是体内寒气重。她提醒我:针灸的效果好,但比较慢。既来之,则安之!我现在有的是时间。于是我不介意的回答:只要吴老师不嫌烦,就有劳吴老师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对吴枫老师的“义诊”有了初步的了解。

吴老师是四代中医世家。其曾祖父解放前就是一名中医先生,对岐黄妙术、针灸等颇有研究,吴老师的祖父、父亲继承祖业,在巢湖、肥东曾是门诊坐堂的老中医。吴枫是个女孩子,父亲并不指望她将来子承父业。但吴枫从小却对中医充满了好奇,特别喜欢闻诊所里的草药香。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许多孩子趁机到处乱跑,可吴枫哪也不去,天天跟在父亲身边,看父亲针灸、看父亲抓药。父亲忙不过来时,她就跑前跑后成为父亲的小助手。时间长了,父亲发现女儿确实迷上了中医,就开始给予她具体的指导。那时父亲是巢湖一家医院的针灸科主任,威信高、地位重,吴枫背靠大树好乘凉,常常穿着白大褂泡在医院里,许多患者把她当作实习生。因为得到父亲的真传,吴枫上高中的时候基本上掌握了中医诊病原理,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大学毕业后她凭借从小跟父亲学到的一技之长,很轻松地成为蚌埠一所大学的校医。从此,与中医结缘!

当然了,作为一名校医,吴枫不是只通晓中医,她同样学习过西医,而且学得还相当不错。但是从骨子里说,她更加热爱的是中医!特别是针灸、刮痧、拔罐等,她认为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治病从本,充满辨证和哲理,让她一往情深!那些年,各类中医学的理论书籍堆满了她的案头,这是她最爱读的书!

2010年,吴枫老师到了退休年龄,有同事预测:吴老师退休后不会闲着,肯定要开个诊所。同事说得不错,退休后的吴老师确实没有闲着,她在家开了个“诊所”。但是同事没想到的是,吴老师从事的是义诊!

现在让我们看看吴老师的义诊环境:这是一套二室一厅约140平方米的居室。吴老师与爱人黄老师住一间,老母亲住一间,客厅摆放一个长沙发和一个茶几。朝阳面是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阳台,放8个方凳和一台暖风机。这是诊室,来针灸的人集中在这里。平日里,吴老师是早上6点起床,准备家人的早餐、整理房间卫生。7点前将阳台上的方凳摆好,打开暖风机,等待第一批患者的到来。约7点半,第二批患者到来时,爱人和老母亲用早餐,但用餐点不能在客厅,客厅的沙发要留给候诊的患者坐。经常的情况是:黄老师与老母亲每天早上端着碗,站在厨房里用餐。厨房就在门口,门铃一响,黄老师或老母亲就放下碗去开门。一定意义上讲,黄老师和老母亲就是吴老师义诊时的助手或助理!

我第一次到吴老师家看到的就是这样:按过门铃不久,是她80多岁的老母亲给我开的门,一脸慈祥,面带微笑。她爱人黄老师端着碗站着厨房门口吃早餐,指点我鞋套在哪。吴老师正在阳台上调试暖风机,说,今天冷,温度要调高些。此时阳台上已经坐满了人,客厅的沙发上放了一堆就诊人的棉衣、挎包。沙发上有两位患者在等待,边看电视边聊天。

我愕然的看着,心头震撼!这是家还是医院啊!

心里打鼓:吴老师的爱人、母亲怎么能容忍的啊!

这是我第一次进门时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容易被忽略,但重复出现了11年。

有几次我悄悄的把这种“不可思议”和病友们说了。几乎是一致的感慨:要是我们家,真的做不到!

吴老师的义诊是每周一到周五。周六、周日,她的女儿、孙子一家要过来,义诊就显得不太方便。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样的作息时间,第一个周六早上我还是跑了去。到了才发现,今天休息。我要走,吴老师拦住了,说:来了就做。马上还有两位合肥的也来。她们只有周末才能回来。

就是说,周六、周日休息,但特殊情况例外。

我毕竟从事过新闻工作,有些事总想讴歌一下,但采访吴老师基本上是一无所获。她只是一再强调说:我不宣传。我不想让人知道。至于为什么这么“低调”?吴老师说了一句相对“高调”的话:我只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中医发扬光大。最后加一句:毕竟这是祖业啊!

我后来想,吴老师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可能也有不便明说的原因。比如我来针灸就不是看到媒体的宣传找上门来的,而是朋友推荐。我也问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吴老师的,回答也是一样:朋友介绍的。在要不要指名道姓、大张旗鼓的宣传时,我和许多人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知道的多了,吴老师怎么还能忙得过来呢?这个家现在已经不像个家了,如果再出现排长队、蜂拥而至的情况,那还得了啊!宣传,看起来是对吴老师的肯定,但这会给吴老师招致更多的麻烦、增加更多的负担!正如一位患者说的,知道的人太多,吴老师接还是不接?接了,她哪能累得了,不接又……所以,我决定在本文中不说具体地点,只说这件事。就算我们对吴老师的一种体贴和关怀吧。

说心里话,吴老师已经忙得够呛,一篇小稿带来的欢欣与她个人的付出、她家庭的付出永远不能匹配!

我无法测出这根银针的重量,但我能感知这根银针的温度!我可以不去揣测这根银针的神奇,但我能看到这根银针的闪闪发亮!如果说,在此之前,我更多的兴趣是对“义诊”二字的致敬,可以出口成章的给予赞美,那么当我得知这种不收分文的义诊,已经坚持了11年,且她的脸上永远呈现出一种乐此不疲的笑容时,我惊讶的发现,我能使用的赞美词汇已是山穷水尽!

怎么形容呢?

什么样的词汇才准确到位呢?

我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花开无声,其香溢远!一颗善良的种子在播撒时,需要的是和风细雨,而不是张扬与喧哗。

现在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我的腿疼基本好了。但吴老师让我再坚持几天,不能见好就收,还要巩固一下。这当然是为我好,但我想这也是为了更多的人好。我彻底好了,地方就可以腾出来了,那样的话,吴老师就可以多义诊一位!

11年义诊,经吴老师之手解除病痛的人有多少?

我算不清。吴老师也说:不知道。

我想,她可能压根就没有统计过。

编后小记

“百姓故事”专版开创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写普通人普通事,普通事中闪烁人性光辉的普通人。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这一宗旨不偏移,让一批有温度、有情怀、有爱心的普通人走到读者面前,赢得喝彩、接受礼赞。

今天,本报又以整版的篇幅刊发蚌埠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彬彬写的一篇人物随笔《花开无声香溢远》。该文以温暖的笔触,动情地记述了针灸师吴枫老师。吴老师很普通,一位退休校医,但她却在家中开了一个所谓的“诊所”,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百姓。11年义诊,不收一分钱。普通的奉献,却让人生绽放出精彩。

《花开无声香溢远》无涉“动人心弦”的大事件,所记都是一些“鸡毛蒜皮”,许多的细节往往被人忽略不计,但用心收起就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正是由于作者专情于这些琐碎的描写,平淡无奇变得生龙活现,“边角废料”化为“柴米油盐”,才真实地呈现出普通人的人性光辉!真实、温暖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也是亮点!

“百姓故事”为百姓代言,欢迎来稿,多多益善!

新闻推荐

巢湖市8所学校试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

晨刊讯“孩子放学时间早于我们下班时间,为了不耽误接孩子想尽了各种办法。现在好了,学校试点课后服务,孩子可以在学校写作业...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