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激荡峥嵘岁月 励志扶贫回馈乡邻 她们是永不褪色的“红旗手”

合肥晚报 2021-02-25 00:55 大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百年征程,奋斗的道路上从未缺少女性的身影。她们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坚定不移跟党走,凝心聚力谋发展,书写了女性自强不息,坚韧刚毅的时代风采。

三八红旗手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妇联组织给予女性的最高褒奖。

从1960年全国妇联决定表彰妇女先进人物,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以来,合肥市诞生了一批“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省三八红旗手”,她们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创先争优,展示出当代女性厚植家国情怀、勤于钻研、矢志奋斗的时代风采。

今天本报回访了2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一起回顾她们的光荣之路。

方胜英:不遗余力带大伙脱贫

出生于1949年的方胜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巢湖市庙岗乡方集村人,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三姐”。在上个世纪的1982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方胜英,因其才干出众,成了当时县级巢湖市第一批聘用的乡级干部,担任了家乡方集乡(巢湖市撤区并乡后统称为庙岗乡)的妇联主任,同时也是该乡的党委委员。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方胜英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尽自己所能,做好基层妇女工作,多为家乡姐妹们服务,带领她们走上共同致富之路。当时的方集乡,因地处巢湖市偏僻的西北角,许多村民的家庭生活还是十分的困难。

为此,上任伊始的方胜英,抓住当时一家大的外贸企业,需要找代加工点加工绣品的机遇,以乡妇联的名义,开办了一个代为加工的“绣花厂”,以帮助那些贫困家庭走上富裕路。

她充分利用自己是本乡本土、对家乡熟悉的便利条件,和各村的妇女主任们一道,走村入户动员各村妇女姐妹,利用闲散时间,将从合作的厂家拿来的绣品订单,在家进行绣花加工,以此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989年,方胜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04年,退休后的方胜英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创业。“那时候生活不比现在,很多家庭如果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的,生活都十分拮据。”方胜英说,村里的老书记77岁还在忙活,她就想,自己作为老党员是不是能干些什么,带着村民们一起做,改善他们的生活。

她承包了300亩荒山,种桃子、种茶叶。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荒山“起死回生”,一时间解决了当地许多农民的工作问题,也成功起到了示范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种茶行列。方胜英在升华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董思英:一心为教育助乡亲脱盲

今年75岁的董思英曾是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民办扫盲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三十余年,丰乐镇曾有400余人经她一手脱盲。作为一名党员,她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给夜校村民扫盲,并将自己每月10元的工资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1994年,董思英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董思英立志当乡村小学教师是从初中毕业开始的。1964年,丰乐公社刘湾村初设教学点,董思英被聘为教学点的“点长”兼教师。从那时起,她就以校为家,暗自下决心:“教育为脱贫,为民献爱心;不记名和利,竭力报党恩。”

她把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全部邀来,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白天教50多个小学生上课,每周30节课,还要备课,和正规学校一样,晚上又教大龄青年识字。那时农村没有电,又没有灯,晚上有四五十人。她用铁丝把灯一盏一盏吊起来,煤油紧张,她又买了一盏汽油灯,慢慢地,班里来识字的大龄青年越来越多,很多妇女也慕名来参加学习。

有个苏北姑娘嫁到村中,一字不识,扫盲一年后认识了500多字,能写信给娘家父母。为了扫盲,她挨家挨户地动员学生教他们上课。有些学生年龄较大,爱面子,不愿上学,她就苦口婆心地说没有文化的苦处。有的学员家里人口少,农作时需要人帮忙,她就送教育上门。

1996年,董思英调到五四小学,任人民教师。早上她按时到四五里外的学校上班,晚上她草草结束家事,忙着准备为那些特殊的学生——扫盲班学员上课,一直忙到12点以后才能睡觉。

30年来,风风雨雨,坎坷的道路不知走过多少,但她一往无前,执着于教育事业,成为乡亲们难以忘怀的启蒙人。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卫晓敏

新闻推荐

春节我在岗 建设不停步

春节我在岗,建设不停步。新春佳节里,在无为市神塘河泵站施工现场,近百名项目建设者坚守岗位,将责任化为行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