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巢湖名片”上那颗熠熠生辉的“绿钻”

新安晚报 2020-12-28 09:40 大字

大圩水清岸绿,奔跑其中,仿佛享受一次“洗肺”之旅

沈福村航拍张大岗/摄

每一个走进大圩的人,都会被它的绿色吸引。大圩的绿,是河水里流淌的清澈,是田野间穿梭的树影,是阳光下肆意的呼吸……绿色已成为大圩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不断探索创新,用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治理与保护并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如今,水清岸绿、空气清新的大圩镇犹如一颗钻石镶嵌在巢湖之畔,为这张合肥“名片”增添更多注脚。

治水河长制促水生态持续向好

在大圩镇许贵村的河长公示牌上,村党总支书记许和平是最“基层”的一位。他所负责的十五里河河段有2.5公里长,每周至少沿着河岸巡查一趟,成了他必做的工作。从村委会出发,沿着河道边走边看,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河道周围有没有偷倒的垃圾、有没有污水排放的情况,许和平都看得十分仔细。如果发现问题,他都会认真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处理。

十五里河自西北向东南从大圩镇许贵村蜿蜒而过,2.5公里长的河道如今水清岸绿。“以前杂草丛生,河面上都是漂浮物,每天都有渣土车来偷倒建筑垃圾。”许和平依然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十五里河的“邋遢样”。

“河长制”推行后,许和平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条河就是许贵村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巡河、护堤、加强保洁,人防、物防、技防拦截偷倒垃圾……十五里河的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水事违法现象彻底得到扭转。

不仅有十五里河,作为圩区,大圩镇境内还有12.5公里南淝河和5.6公里圩西河河道,以及46公里纵横的沟渠。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水环境治理首当其冲。

去年,大圩镇开始实施东大圩水系综合治理及湿地工程——金葡萄湖水生态治理工程。经过水下地形改造、湖体底部杂物清除、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安装、沉水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投放等工序后,现在水质已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水面清洁、浅水区清澈见底,水体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此外,大圩还通过定期巡查,解决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等问题。今年3月,在长效监测中,圩西河水质监测持续为劣五类水质,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实地查找原因,发现黄河路雨水箱涵内存在污水直排圩西河的情况,又通过摸排、溯源检测发现污水主要来自上游金葡萄家园。最终通过对该雨水箱涵进行截污改造,圩西河的水质也恢复过来。

增绿林长制让“绿肺”添生机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大圩镇慈云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张“如果发现有非法用火的现象,要及时上报、扑救,一个火星共4类,总面积约2万亩。其中滨湖森林公园大圩段是市级重点生态区域,慈云和余墩退耕还林是区级重点生态区域,其余为大圩镇重点生态区域。

为了让“林长制”真正显成效,大圩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总林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制作林长制公示牌,安排村护林员巡查,确保每个林地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大圩镇农旅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建立“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建立“一林一档”信息档案。

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林长和护林员作用,林长定期对责任区进行巡查,村级林长或护林员按照每月至少一次巡查频次对林长责任区进行巡查,实行网络监控化管理,及时制止林业违法行为。

经过努力,全镇的绿化总量和绿化水平大大提高。如今的大圩绿树成林,负氧离子充沛,俨然已成为巨大的天然“氧吧”。

净气秸秆回填、再利用率超90%

生态与葡萄,是大圩的两张“名片”。然而早年间,美食与美景并存并不容易,慈云村的葡萄种植户李金林感触很深。

“每年从10月中旬开始到12月底,葡萄下市,大家都是

秸秆被清理破碎后统一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这种产运销一体化新模式,搭建秸秆利用企业与农户的纽带,畅通循环。数据显示,大圩镇秸秆回填、再利用率已达90%以上。

除了秸秆再利用,大圩还通过智能手段,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今年,包河区餐厨垃圾处置工程试点项目在大圩投入使用,生活中产生的餐厨垃圾被分解成有机肥和废水,废水经过处理被排入污水管网,有机肥则可以变身营养土,用来培育花草苗木。该处理站每日可处理1000斤左右垃圾。

镶钻“生态美”助力“百姓富”

2003年,大圩镇举办了第一届“大圩葡萄旅游文化节”,为大圩葡萄打开了新的销路,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大圩农产品创好创优,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1000亩,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约3亿元,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其间,大圩镇依托中国葡萄特色小镇,持续探索产业新路,进行二次创业,在全省率先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一场场马拉松热闹地跑了起来。大圩镇还注重特色圩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大孔祠堂周边环境提升整治项目正在进行中,未来或打造成安徽省孔子文化教育基地,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花船、莲香、打夯……当地群众还积极创作新唱词,歌颂党的利好政策,歌唱现在的美好生活。

“以前还要愁温饱,现在不仅坐上私家车,还住进了电梯房。居住环境好,社区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72岁的新民村村民程经章感慨道,大圩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文化热、旅游火、百姓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离不开大圩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涵养‘金山银山’,绿色更是保存大圩活力的根基。”大圩镇党委书记、镇长朱国栋透露,在“林长制”“河长制”的基础上,大圩正谋划探索实施“圩长制”,将现代科技融入时代需求,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在朱国栋看来,大圩的生态治理与保护不仅是为了生态环境本身,更能为大圩带来产业、旅游等经济效益,提高农业附加值,让

新闻推荐

街道有了自己的“爱心联盟”

“大雪”已过,寒意渐长,巢湖之畔的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却一片暖意融融。为更好地组织、协调辖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动员和号...

巢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巢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